城市联动协同发展:加强城市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
城市联动协同发展:加强城市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看,香港的世界排名最高,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扮演着区域性核心城市的角色。作为国际金融、商业贸易与服务、航运中心,香港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得益于改革开放,香港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依托香港区域性核心城市的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节点城市的资源整合,从区域性边缘城市成长为区域性次核心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经济特区重新赋予新时代特殊使命。这既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深圳成为世界大都市的期许。四十年来,深圳市在世界城市排名中不断攀升,未来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最终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城市都无法独立于其他城市而存在。城市之间频繁的人流、物流、信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加强城市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副题)
提要
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引擎。图为深圳“湾区之光”摩天轮。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经历了以制造业垂直分工的“世界工厂”阶段,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产业横向整合阶段,当前进入以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世界级大湾区阶段。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互利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因此,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的角色地位如何变化,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角色地位变化
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城市都无法独立于其他城市而存在。城市之间频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地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城市网络(City Network)。新时代下,伴随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不再局限于“地方”,逐渐突破至“全球”,城市网络呈现多尺度空间(区域、全国、全球)特征。世界城市网络能够反映当前全球城市的发展格局,以及城市或区域在全球扮演的角色与地位。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机构(GaWC)对世界主要城市进行排名,分为Alpha、Beta、Gamma、Sufficiency四个等级。在2020年,中国入选Alpha级的城市有: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和深圳。其中三个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整体来看,大湾区城市的世界排名进步明显,全球地位不断上升。
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看,香港的世界排名最高,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扮演着区域性核心城市的角色。作为国际金融、商业贸易与服务、航运中心,香港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得益于改革开放,香港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世界城市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依托香港区域性核心城市的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他节点城市的资源整合,从区域性边缘城市成长为区域性次核心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经济特区重新赋予新时代特殊使命。这既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深圳成为世界大都市的期许。四十年来,深圳市在世界城市排名中不断攀升,未来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最终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角色地位变化
全国城市网络共选取136个主要城市,包括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直辖市、各省省会城市以及其他主要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与全国80%的城市存在联系。从排名看,北京和香港位居前两名,是新闻数据库中被频繁提及的重要城市,其次是上海、澳门、深圳和广州。
围绕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深圳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凭借毗邻香港区位优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四大支柱产业。此外,深圳科研实力强大,将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3 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网络格局特征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60个区县(不包含港澳)所构建的湾区内部通勤网络,从更为精细的尺度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广州和深圳是该区域重要的双核心城市。从空间分布看,围绕广深双核心形成两大重要集群,一是深圳、东莞和惠州形成环状联系都市圈,二是广州、佛山、中山和珠海区县依赖广州-珠海城际铁路线形成的珠江西岸通勤带。
网络中观结构分析来看,区域被划分为三大模块:广佛肇模块、深莞惠地区形成的珠江东岸模块与珠中江地区形成的珠江西岸模块。其中,广佛肇模块被划分为核心组团(广佛主城区)与边缘组团(广佛偏远区县与肇庆)。珠江东岸社群以深圳市的南山、福田、罗湖和东莞部分区县为核心,深圳部分区县和惠州市的区县为边缘,通过深厦高铁、深惠城际、莞惠城际强化核心区县与边缘区县间的联系。珠江西岸的“珠中江都市圈”以珠海香洲区和中山东部组团、中山西北组团、中山中心组团为核心,珠海、中山其余区县和江门为边缘。进一步对四大组团内部区县角色细分,发现社群内部存在核心-边缘结构。以此,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社群与核心-边缘嵌套的混合空间结构。这一研究发现对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和空间规划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三大区域增长极: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三大增长极强强联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实力。这与我们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但结合通勤网络的空间分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所在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来看,珠海-澳门这一增长极还需进一步强化。2018年开通的港珠澳大桥将香港、珠海和澳门连通,促进三地人员交往、经贸往来和区域融合,对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珠海成为珠江西岸的交通枢纽,提高珠海的城市竞争力,为珠海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在建设的深中(深圳-中山)通道也将进一步推动珠江西岸社群与珠江东岸社群的融合,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比广佛肇、珠中江三大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内部关联更为紧密,表明深莞惠逐步实现联动发展、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打造1小时交通圈,加快城际轨道建设,强化深圳辐射带动东莞、惠州产业优化、升级、转移,推进深莞惠产业协作分工,实现一体化发展。
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城市网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深圳从全球区域性边缘城市成长为区域性次核心城市,成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将继续强调城市协同发展、加强多方面合作、提高区域竞争力,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广州、深圳、澳门的国际知名度。随着一系列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颁布,在顶层设计的引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方便快捷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基础交通网络是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打造方便快捷的城际铁路和公路网络对促进城际交往、降低沟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有利于港澳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产业等多方面融合。随着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铁路、广珠城际铁路等铁路线的开通,以及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通车,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建成,未来将实现大湾区内部1小时生活圈(深莞惠、珠中江、广佛肇)与2小时交通圈(三大都市圈与港澳),缩短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沟通距离,逐渐消除三地之间的地理阻隔,形成内部交通网络骨架。宏观区域层面,区域内部铁路、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接入全国陆路交通网络,形成内联外通方便快捷的陆路联系通道。全球层面,打造世界级机场群与港口群,凭借大湾区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陆路交通优势,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发挥出区域联动功能,以香港、广州和深圳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打造安全、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
(2)分工合理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网络。产业体系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为发挥出城市群经济的规模效应,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需要合理分工,强调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深圳-香港、广州-佛山、珠海-澳门三大增长极不断吸引区域内外高端生产要素的聚集,同时也存在企业生产成本与劳动力生活成本上升的难题,推动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降低中心城市的外部不经济,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不同等级城市的比较优势,推动三大都市圈的产业协调发展,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网络。在空间上,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发挥引领协同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错位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海洋经济为优势,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3)富有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汇聚了大量的高端生产创新要素,努力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建成全球“创新高地”。借鉴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特色,凭借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深圳作为中国创新之都的实力,广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将知识有效转化为技术,推动创新高地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形成充沛的高端人才池,为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打造包容高效的创新环境,深圳是典型城市代表。作为创新型经济的“龙头”,深圳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不断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深圳凭借自身的创新优势,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主引擎”。
(张文佳,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