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舌尖上的美食阐述剪辑(舌尖上的美味更迭)

舌尖上的美食阐述剪辑(舌尖上的美味更迭)故事一:大年夜换粮。李长安出生于1953年,是陕西渭南人。上中学时,物资极度匮乏,粮食短缺。每到寒假,他都得用架子车拉上当地所产、用于盛放粮谷的大瓮,往返200多公里去三原县、泾阳县换粮食。有一年冬天,因耽搁了时间,回家路过富平县迤山时已是除夕夜了。万家灯火、相聚团圆时,他却拉着架子车,在冰天雪地中行走。大年夜换粮的艰辛,给李长安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后来他特意写诗记录了其情其景:“每过迤山思绪翻,恍见雪夜一少年。身拉粮车周身汗,蓬头破履爬冰山。饭团满口人却睡,狂风夜半不知寒。常记儿时苦和难,至今不敢享清闲。”12月13日,家住西安市雁塔区、年过花甲的李长安向记者讲述了3个有关“吃”的故事。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40年 寻常百姓感受最真切的就是米袋子、菜篮子。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讲究、吃得健康,老百姓餐桌上的记忆、舌尖上的变化,汇聚成鲜明的标识,反映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带

舌尖上的美食阐述剪辑(舌尖上的美味更迭)(1)

舌尖上的美食阐述剪辑(舌尖上的美味更迭)(2)

12月13日,在曲江银泰城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工作人员正在制作馒头。 本报记者 李念摄

舌尖上的美食阐述剪辑(舌尖上的美味更迭)(3)

“三秦套餐”冰峰、凉皮、肉夹馍深受群众喜爱。 本报记者 李念摄

每个人,都有一段和美食相关的记忆。

这段记忆,或许是冬日里母亲熬好的一碗热腾腾的白米粥,或许是周末和朋友欢聚时吃过的一顿火锅,或许是等你归家的孩子捧在手心里舍不得吃的一块蛋糕……这段记忆,关乎情怀,关乎生活,更关乎国计民生。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40年 寻常百姓感受最真切的就是米袋子、菜篮子。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讲究、吃得健康,老百姓餐桌上的记忆、舌尖上的变化,汇聚成鲜明的标识,反映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

A 美食背后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最具戏剧性的变化来自餐桌。

12月13日,家住西安市雁塔区、年过花甲的李长安向记者讲述了3个有关“吃”的故事。

故事一:大年夜换粮。李长安出生于1953年,是陕西渭南人。上中学时,物资极度匮乏,粮食短缺。每到寒假,他都得用架子车拉上当地所产、用于盛放粮谷的大瓮,往返200多公里去三原县、泾阳县换粮食。有一年冬天,因耽搁了时间,回家路过富平县迤山时已是除夕夜了。万家灯火、相聚团圆时,他却拉着架子车,在冰天雪地中行走。大年夜换粮的艰辛,给李长安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后来他特意写诗记录了其情其景:“每过迤山思绪翻,恍见雪夜一少年。身拉粮车周身汗,蓬头破履爬冰山。饭团满口人却睡,狂风夜半不知寒。常记儿时苦和难,至今不敢享清闲。”

故事二:吃香蕉的尴尬。1978年,已在陕西师范大学读大三的李长安,从老家坐了5个小时火车才到西安。一下车,来接他的同学递过来一个香蕉,当时李长安又渴又饿,可他从没见过香蕉,不知如何下口。为难中,同学还在旁边不停劝着“你先吃,你先吃”,李长安无比尴尬。细心的同学最终猜到了李长安的难处,亲自“示范”剥了一个香蕉。原来香蕉是要剥皮吃的,有样学样,李长安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香蕉。

故事三:虾肉鲜美,虾皮扎嘴。大学毕业后,李长安留校成为一名教师。1984年,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去南京参观学习。开完会,李长安在长江边散步,看到岸边有人卖煮好的虾,花了0.2元买了一碗。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李长安只在电视上、书本里知道虾,至于吃虾,却还是头一遭。不好意思问旁人,自己研究了半天,李长安没剥虾皮,吃完了整碗虾,边吃边纳闷,都说虾肉极其鲜美,为何吃起来这么扎嘴。回到宾馆后,胃里翻江倒海,李长安上吐下泻,都是虾皮闹的。

“亲身走过改革开放40年,更能体会如今生活的幸福和不易。过去交通不便、运输不畅,县与县、村与村之间都是相互封闭的,不仅物质匮乏,人们的观念也非常落后,有的人甚至一生都没离开过家乡。改革开放拆除了思想上、制度上的‘围墙’,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李长安说。

李长安的3个小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老陕们40年生活的巨变。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幸福的具象反映。

B 家门口尽享世界美食

40年中,让人记忆深刻的,不仅有各种中式餐饮,还有那些节假日里颇受欢迎的西式餐饮。

12月7日,在唐乐宫尚品法式铁板烧的包间里,一场美食盛宴正在上演。三面的餐席围住中间一方干净敞亮的小天地,大厨的烹制现场搬至食客眼前,主厨王萍技艺娴熟。她手中的铁铲在食材和铁板之间来回翻转,大虾在铁板上发出滋滋的响声,香味弥漫了整个包间。

细腻润滑的鹅肝鱼子酱蒸蛋、营养鲜香的芥味海虾、鲜嫩可口的深海鲷鱼、外焦里嫩的蒜香菲力牛排、香甜美味的火焰冰激凌,铁板上不时喷薄的火焰让人觉得像在观看魔幻表演。据说此时铁板有280℃的高温,可以瞬间锁住食材的水分,保留食物的新鲜和原味。

王萍介绍说,铁板烧源于法国,目前在西安市场上很受欢迎,客人要来尚品法式铁板烧享受美食,必须提前预订。

在中国、在陕西,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西餐开始大众化,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尽享世界各地的美食。

必胜客、星巴克在街头随处可见,吃一顿肯德基、麦当劳再也不算“奢侈”,泰国菜、印度菜、日本料理、澳洲牛排到底该选哪一个让人伤透了脑筋,蓝罐曲奇、品客薯片、依云水、哈根达斯……适时切入到老陕们庆生、升学、就职、置业、旅游度假以及阖家团圆的喜庆时刻。

40年来,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长到6亿多吨,肉蛋奶果菜茶和水产品等日益丰富,由供给短缺、品种单一转向种类繁多、供给充足。商品流通逐步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实现了更广范围内的“大流通”。移动互联技术日新月异,零售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我出生于1972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我一路成长,感受着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日子,从原来的‘将就’变成现在的‘讲究’。40年的发展有目共睹,感谢美好的时代!”12月12日,“波澜壮阔 三秦华章——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前来参观的西安市民王燕说。

C 传统小吃“秀”出国际范儿

改革开放40年,各种西餐在中国走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美食转换经营模式,不但畅销全国,更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2月13日,在美国交流学习的杜波从伯明翰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亚特兰大。这里有一家来自他家乡的餐厅——西安饭庄,餐厅里有他魂牵梦萦的美食——肉夹馍、油泼面。热腾腾的扯面、滋滋作响的油泼辣子、香味扑鼻的肉夹馍,让杜波的味蕾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深深慰藉了他的思乡之情。肉夹馍一个3.95美元,油泼面一碗7.95美元。“中餐在美国很受欢迎,美国人吃的是新奇,我吃的是乡愁。”杜波说。

杜波能在美国吃到肉夹馍,得益于中餐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之初,当麦当劳、肯德基等西餐在中国消费市场上“攻城略地”时,中餐一时间措手不及。经过了短暂的调试后,国人迅速调整经营模式,不再把西餐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虚心向其学习,用其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经营模式,把自己的风味小吃重新包装。有了现代经营模式的加持,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魏家凉皮、潼关肉夹馍等中餐迎风而长,在中国、在全球掀起了连锁经营的燎原之火。

走品牌化、规模化的餐饮经营之路,让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是中餐“走红”的关键所在。而个中翘楚,当属袁家村。在近10年时间里袁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日营业额200多万元,年收入超10亿元。此外,袁家村还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模式,进军西安高端商业综合体。粉汤羊血、驴蹄子面、饸饹、菜疙瘩、蜂蜜粽子、豆腐脑等特色小吃一应俱全,“进城”的袁家村浓缩了民俗村的各种特色美食,为广大“吃货”带来巨大福利。曲江银泰城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一开张就火爆异常。陆续开业的连锁店都表现出很强的盈利能力。

改革开放40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也重塑着中国的商业业态。一张餐桌,记载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享受的,既有商品流通带来的满足,也有文化交流产生的美妙。这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改变之一,这就是舌尖上的风味人间。

衣食住行见证时代巨变

李蕊

在40年的时间轴上洞察一场深刻的变革,具有非凡的意义。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让中国经济社会焕发出无限生机。打破思想的藩篱、冲破制度的围墙,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全社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其中最为充沛的动力源,来自每一个普通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如大江大河般,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奔腾不息。

改革开放40年,可喜变化在身边。

饮食上,从吃饱吃好到吃出品位吃得健康。老百姓的“米袋子”品种丰富,“菜篮子”琳琅满目,“钱夹子”越来越鼓,中国社会告别了商品短缺、凭证供应的历史,迎来了市场繁荣、供应充足的新时代。大鱼大肉不再“抢手”,曾经不受待见的搅团、野菜等却成了稀罕物,闲暇时喝杯咖啡、吃顿西餐,已成为不少人的“标配”。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尽享全世界美食。

服饰上,从灰黑蓝到时尚多元。人们告别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历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和蓝色解放装。欧美范儿、中国风、商务型,各种混搭、各种潮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实体店里的销售员铆足了劲,又是打折又是促销,而线上卖家毫不示弱,各种“亲”、各种小礼品让人难以招架。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服装不再受限于“衣能遮体”,而成了人们显示品位、展示个性的平台。

住房上,从平板房到高楼林立。昔日低矮、阴暗的土坯房,如今成了安全、舒适的居民楼;以往家徒四壁,现在家具琳琅满目。从城市到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古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已成现实。家的温暖,增添了我们前行的动力。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特色民宿,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注脚。

出行上,从出门靠脚到一日千里。中国从自行车王国跨入汽车时代,从绿皮火车的漫漫回家路,到高铁、飞机便捷出行。无缝对接的交通体系,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让人们出行更加贴心、安心、省心。

衣食住行,虽琐碎,却温暖。经济社会万般变化中,不变的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变与不变之间,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所创造的东方奇迹。

40年风雨砥砺,40年昂首奋进。

从手攥票证排队购买商品,到轻点手机“买遍”全球;从吃饱穿暖,到想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一幕幕场景、一组组数据、一代代人,记录和见证着40年巨变。这些变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生动缩影。

40年,一切由此启程,一切因此壮阔,社会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无终点。

站在新的起点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愈见真切。向着未来,我们信心满怀,重新出发。记者 李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