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粿条怎么炒好吃(东南亚华人的味蕾记忆侨乡风物志)
马来西亚粿条怎么炒好吃(东南亚华人的味蕾记忆侨乡风物志)粿条、芥兰、包菜、鸡蛋,这是揭阳90后陈俊姗炒粿条的基本食材,“正常人家炒粿条都是这些菜,如果加肉,一般放的是牛肉”,她对捕舆者说。粿条不同于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弹性。另外闽南、潮汕、海南和台湾地区对于凡是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或“粄”。所以闽南语系地区的所谓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而用米粉调成浆蒸成薄片切成条状的叫做“粿条”或“粄条”,台湾也有称为“粿仔”或“粿仔条”的。潮汕美食学家张新民曾经根据潮州府的《秋八月观神之八》推断出明代就已经出现粿条这种食物:“箸头尖,箸尾摇,箸头尖尖挟针菜,箸尾摇摇挟粿条。”从这首古老的“关神曲”也可以看出最早的粿条是作为祭祀品使用的,到了今天,揭阳地区的人们逢年过节还是习惯将粿条用来祭祀,但这在汕头和潮州已经很少见到了,不过,它依然是百姓桌上的一道美食。丨一道水,传统与现代两重天“粿条”一名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广
撰稿:文远
(图片来自立思辰留学360)
汕头澄海区冠山乡有一条两公里的美食街,每当华灯初上,街上的店铺老板便在店门口挑灯摆起夜市。当地人周锡明介绍,这条街上的炒粿条面店可不少,生意红火,客源多,老板很少为生计发愁。
周锡明所说的炒粿条是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等地区的传统小吃,家家户户的日常饭菜中总少不了它。不仅如此,它还是海外华人所喜欢的一道美味。清末民初,大量闽南、粤东人移民东南亚,吃炒粿条的饮食习惯被带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如今,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多国, 炒粿条已经成为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味蕾记忆。
潮汕美食学家张新民曾经根据潮州府的《秋八月观神之八》推断出明代就已经出现粿条这种食物:“箸头尖,箸尾摇,箸头尖尖挟针菜,箸尾摇摇挟粿条。”从这首古老的“关神曲”也可以看出最早的粿条是作为祭祀品使用的,到了今天,揭阳地区的人们逢年过节还是习惯将粿条用来祭祀,但这在汕头和潮州已经很少见到了,不过,它依然是百姓桌上的一道美食。
丨一道水,传统与现代两重天
“粿条”一名是福建闽南地区和广东潮汕地区的叫法,同属于闽南语系地区的海南省全省和广东、福建、台湾等省份的客家人则将其称为“粄条”。
粿条不同于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弹性。另外闽南、潮汕、海南和台湾地区对于凡是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或“粄”。所以闽南语系地区的所谓粄、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而用米粉调成浆蒸成薄片切成条状的叫做“粿条”或“粄条”,台湾也有称为“粿仔”或“粿仔条”的。
粿条、芥兰、包菜、鸡蛋,这是揭阳90后陈俊姗炒粿条的基本食材,“正常人家炒粿条都是这些菜,如果加肉,一般放的是牛肉”,她对捕舆者说。
三斤粿条,五人就可以“约保量”(大约够量)。备齐粿条等食材以及佐料之后,就可以炒了。
传统的潮式炒粿条是先将油锅烧热,放入粿条翻炒几下,再将少量的水倒入,在粿条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状,再放入肉丝、虾仁,洋葱丝,番茄片等配料。
现在的炒粿条已经少了加水这一环节,所以口感很传统的也略有差别。不过还是有点老店一直遵循传统,一般他们的招牌上会注明老式炒粿条。
丨粿条的最高层次
由于炒粿条的味道和佐料都大同小异,也就意味着炒粿条是个注重炒功的食物。
自打结婚之后,80后的周锡明很少再出去吃炒粿条了。在他的印象中,外面的炒粿条没有家里的好吃,“外面的粿条只是炒熟了,家里可以让粿条过火一点。” 粿条皮是白色的,在油上慢火,就会发黄发硬,这样才有味道,才更香。炭火能最好的保留镬气,一份优质的炒粿条,粿条部分最关键是要炒到边缘微卷,有一点点炭焦,是最高的层次。
“味道大不如以前了。” 周锡明说,以前家里人会做粿条,现在不做了,开始出去买了。机器做的粿条颜色太白,没有味道。而手工做的粿条颜色稍稍发黄且有米香。
相比于市面上所卖的,用机器加工的粿条,手工制作的粿条要讲究得多。首先,要用老米泡水,然后磨成粉。再置一个装满水的鼎,在鼎的下面烧柴至水沸腾。鼎上有一片铁,用磨成粉的米汤浇上去,盖上盖子蒸。等蒸好了之后,用木棍取下来,放干就好了。
生活节奏加快后,人们难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的繁杂工序上,味道的流失就是从这种“不胜其烦”开始的。
WELCOME TO FOLLOW US
HOPE YOU LIK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