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打仗的哪些奇葩规矩(春秋时期战争中的金鼓)
春秋时期打仗的哪些奇葩规矩(春秋时期战争中的金鼓)笔者认为,曹刿的判断,完全符合作战时鼓舞士气的最重要的准则。作战的最终目的,就是战胜敌人,如果还能有所俘获,那就更好了。“长勺之战”中,正是由于曹刿的坚持,鲁庄公在齐国军队“三鼓”之后,才进行了第一次击鼓。最终,“声气正盛,遂胜齐人”。在想象之余,我们也会心生疑问:春秋时期的金鼓、旌旗以及战车,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战车的工作人员有哪些职能?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自我修养”?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来分析一下,春秋时期战争中旗鼓和战车的作用。“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战场上胜败的关键,常常取决于指挥者的意图是否明确;而指挥的明确与否,则又与旌旗、金鼓密不可分。对春秋时期的诸侯而言,战争中最重要的指挥工具,就是旌旗和金鼓,正所谓“闻鼓而进,鸣金收兵”,不仅如此,这样的指挥行为,必须完全依靠旌旗的指向。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象棋的棋子中,攻击能力最强,又最灵活的是——“车”。而棋盘即是战场,这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春秋时期战争的情况。
春秋时期,战车是军队最重要的装备,而“车战”是诸侯间征伐最主要的形式。在我们的脑海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金鼓轰鸣、旌旗招展,战车纵横驰骋,诸侯挥斥方遒。
如此这般壮观场景,令人心驰神往。
《东周列国·春秋篇》战车剧照
在想象之余,我们也会心生疑问:春秋时期的金鼓、旌旗以及战车,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战车的工作人员有哪些职能?他们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自我修养”?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来分析一下,春秋时期战争中旗鼓和战车的作用。
旗鼓“师之耳目,在吾旗鼓”。战场上胜败的关键,常常取决于指挥者的意图是否明确;而指挥的明确与否,则又与旌旗、金鼓密不可分。对春秋时期的诸侯而言,战争中最重要的指挥工具,就是旌旗和金鼓,正所谓“闻鼓而进,鸣金收兵”,不仅如此,这样的指挥行为,必须完全依靠旌旗的指向。
“长勺之战”中,正是由于曹刿的坚持,鲁庄公在齐国军队“三鼓”之后,才进行了第一次击鼓。最终,“声气正盛,遂胜齐人”。
笔者认为,曹刿的判断,完全符合作战时鼓舞士气的最重要的准则。作战的最终目的,就是战胜敌人,如果还能有所俘获,那就更好了。
激发三军奋勇作战的行为,即是鼓舞士气,而交战之时,士气如何振奋?那就得靠“金鼓之声”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了。当士气最昂扬的时候,将士才能全力杀敌,才有可能最终取胜,正所谓“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如果把“金鼓之声”进行分解,那么取胜当然是以鼓为主,即“闻鼓而进”,有时也免不了要“鸣金收兵”。这就说明,金鼓的作用,就是指挥进攻或后退。
《东周列国·春秋篇》鸣金收兵
然而,进退之时,其前后左右,究竟取何方向?这就需要旗帜的指挥了。如果旗帜明朗,其向明确,那么军队就能够明察主帅的想法,以致众志一心,其战斗力必然可以达到顶点;反之,一旦旗帜折断或倾倒,那么众人将不能领悟主帅的意图,此时就可以判定,旗帜已经失去了指挥军队的功能,军队的战斗能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以,在“长勺之战”中,纵然齐国军队已看似失败,但曹刿仍然不敢贸然追击,他的理由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但当曹刿“下视其辙乱,登轼望其旗靡”时,根据这种指标,他就判断出此时齐军已经失去了指挥的能力,可谓完全溃败,毫无战斗力可言,所以才敢放手让鲁庄公全力追击,最终取得大胜。由此可见,旗帜在指挥方面是极其重要的。试问,一旦旗靡,则指挥失灵,军队不知何去何从,又焉能同心协力,奋战退敌?
可以说,旗帜的指向,决定了战场上的胜败。在晋齐“鞌之战”中,晋军主帅郤克中箭,伤势甚重,几乎不能再击鼓指挥,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那么晋军势必大败。令人欣慰的是,郤克的“御者”张侯却不停地勉励郤克要坚持到底。不仅如此,当郤克伤势已重,无法继续指挥时,张侯十分大胆地临时取代了郤克的职责,用左手操控车辆,用右手奋力击鼓,使自己的车马狂奔不止。晋国将士看到主帅竟然如此勇猛地冲锋陷阵,也都全力朝着主帅旗帜所指的方向进攻。竟然阴差阳错地打败了强悍难缠的齐国军队。
此战晋军能够胜利的原因,正是旗帜鲜明、指向明确。旗帜代表着主帅,主帅前进后退的意志,都借旗帜来展现。晋军虽然不知道主帅的战车上发生了什么事,但是眼看着主帅的座驾既然全力向前,他们自然也要用尽全力地跟随和进攻。
“武车绥旌,德车结旌”。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军队有相当完善的制度。旗帜在传达消息和贯彻指挥官意志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存在。
不仅如此,对于旗帜的使用,有详细的规定。一旦工作人员失职,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那么,全军之中,谁是最近接旗帜的人?谁要负起如此重要的责任?
御者春秋时期,一辆战车上通常有三个人,即“御者”、“车右”、“射者”。如果这辆车是指挥车,那么此车身份最高的人,便是全军的指挥官,他将以“金鼓之声”来指挥进退;如果是一般的战车,那么此车身份最高的人,便很有可能是一位贵族,他将以“射箭”为职责来进行作战。
除此之外,“车右”的责任是保护人车安全,意义重大;“御者”则掌握着全车的动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阶级等级也在“车右”之上。也就是说,“御者”行驾驭之事,全车三人的安危皆掌握在其手中,一旦出了差错,此车三人小命不保。
“御者”甚至可以影响全军的胜负。如《左传》中的秦晋“韩原之战”——“晋戎马还泞而止”,此役晋献公的“御者”将座驾陷入泥泞之中,以致晋惠公惨遭秦国俘获,晋军大败。又如齐晋“鞌之战”,此役齐国的“御者”驾驶出了问题,竟然“骖絓于木而止”,将车辆与树枝纠缠,以致主帅被晋国俘获。
由此可见,因“御者”处理不当,导致主帅身陷险境,此类事情不一而足。
无论是“戎马还泞”,还是“骖絓于木”,这些行为都破坏了一个“御者”的“自我修养”。倘若是这样的临场表现,那么此车上的主帅被俘,必是迟早的事。
这些都是“御者”的失职,以致主帅受困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此二人之间,未见任何嫌隙,尚且如此,若是“御者”对主帅心怀怨恨,意欲存心报复,更会发生如下的惨剧。
只因在主帅华元分赏羊肉时,自己并未得到一份,羊斟就因此而怨怒,并行报复之事。区区小事,便能作乱,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可见,“御者”一旦发起狠来,谁也挡不住,并且根本无法预测。车子操控在他们手里,要东就东,要西就西,可谓“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当然,反过来说,若以羊斟为例,那也可能就是“此车一人殿之,可以败事”。
《东周列国·春秋篇》华元剧照
“御者”在操控车辆时,真的是“大权在握”。前文提到的晋齐“鞌之战”,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御者”张侯掌握了指挥大权,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因为他在忠君爱国的前提下,将个人的意志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过,此事恐怕无法“一而再再而三”吧?否则主帅的安全何在?大军的行动岂可被孤注一掷的“御者”操控?这将主帅和三军置于何地?
所以,在笔者眼中,“御者”在遇到特殊状况时,其作用远远超过了其职责上的原始设定。
那么,如果遇到“御者”不从命的特殊情况,主帅为何不将其就地正法?
此计固然可行,但也要考虑,一旦“御者”死了,谁来驾车呢?就算“车右”能暂时代劳,但一旦碰到地形阻碍,又要找谁来移动车辆呢?如果让身份高贵的“射者”下车移动车辆,他们愿意放下身段吗?如果由“射者”驾车,那又由谁来射箭呢?
这些问题是无解的。
所以,笔者认为,表面上看,“御者”有专业的技术,车上其他人的安危都操于“御者”之手,但实际上,“御者”的“自我修养”才是更重要的:一个有“德”有“义”,并且值得信任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御者”。
如若不然,羊斟胆大妄为地的话——“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就会成为主帅墓志铭的悲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