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新变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述评新赛道新打法)
汽车产业新变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述评新赛道新打法)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成交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2021年8月12日,在广西柳州一家汽车物流园,工作人员检查准备外运的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黎寒池 摄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带来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谁抓住机遇,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与制造体系全面融合的重要“试验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在这一新赛道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浪潮的风暴眼和主战场。新能源汽车迎来市场爆发期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编者按:
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行业结束了连续三年下降的趋势,产销同比呈现增长;新能源汽车成为最大亮点,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中国品牌汽车市场份额超过44%,汽车出口表现出色。
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一直是国人的梦想。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相交汇,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国汽车产业借助新能源等赛道“换道超车”,正大步迈向“黄金时代”。
新华网记者 曹滢 吴晔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兴起,带来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谁抓住机遇,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信息技术与制造体系全面融合的重要“试验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在这一新赛道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浪潮的风暴眼和主战场。
新能源汽车迎来市场爆发期
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21年8月12日,在广西柳州一家汽车物流园,工作人员检查准备外运的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黎寒池 摄
截至2021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成交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
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背后的原因是技术进步、产品丰富、政策给力。
2021年9月15日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中,一名观众在参观模块化电驱动平台。新华社记者 周佳谊 摄
燃油汽车由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三大件”组成,这是老牌汽车公司的“压箱底绝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三电”,即电池、电机、电控。所以,电动化趋势对传统车企是挑战,对后来者则是机遇,这就是“新赛道”之所在。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显著,在电池、电机、电控几方面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从零部件到整车,从基础设施到电池回收,全产业链已比较成熟。
其中,动力电池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中国为全球市场提供动力电池七成产能。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等进入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前十。
2021年8月7日,在安徽省淮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人在一家锂电池生产企业的车间内为锂电池充电。新华社发(万善朝 摄)
2012年,宁德时代通过为宝马首款纯电动车生产动力电池,成为率先打入跨国汽车巨头供应链体系的中国动力电池生产商。从2017年起,宁德时代连续4年拿下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头把交椅。
刀片电池,顾名思义电池像刀片一样呈扁平长条形,除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外,还使能量密度大幅提升。这是比亚迪2020年推出的新型动力电池。凭借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系统技术应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
氢能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近两年,氢燃料电池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进入大规模商业示范阶段。北京冬奥会将在张家口投入使用600多辆氢燃料电池客车。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
2021年11月26日,一辆新能源车驶入河南宝丰县龙兴湖公园充电站。新华社 何五昌 摄
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平均3辆新能源车拥有一个充电桩。充换电设施日益齐备加上能源技术进步,使车辆续驶里程快速延长,“里程焦虑”得到很大缓解,私人消费者成为当前购买新能源车的主力。
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电动车型销量二十强榜单中,中国品牌占据半壁江山。以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本土造车新势力,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2021年前10个月总销量占到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15%;东风、上汽、北汽、长安等推出的新品牌纷纷冲击高端市场;上汽五菱宏光在微型车方面形成绝对优势……自主品牌百花齐放,未来竞争更加激烈。
岚图FREE,东风公司旗下高端智能电动乘用车品牌岚图的首款车型,行驶在新219国道上。(新华网发)
本世纪初,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从2010年起,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予以补助。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09年的5209辆,增长至2020年的136.7万辆,增长了260多倍。从中央到地方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2年,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2020年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为“产业体系新支柱”。
业内专家判断,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从最初的政策驱动阶段到现在已完全走向市场化。与其对应,这一产业也走过培育期、成长期,即将进入爆发期。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再次彰显了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的决心。交通领域是减碳的重要力量之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要达到40%左右。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应对气候危机,建设绿色中国,新能源汽车担当着新时代的新使命。
智能汽车驶入“无人区”
2013年,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业界惊呼“鲶鱼来了”。特斯拉用软件和智能重新定义了汽车,推动汽车产业加速变革。
汽车正由人工操控的机械产品加速向智能化系统控制的智能产品转变。数字时代,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而演变成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带动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全面深度融合与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则是汽车革命的下半场。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认为,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在技术能力、产业规模、创新活跃程度方面,都走在全球前列。
一键叫车、自动泊车、语音交互……在自主品牌上市新车型中,这些功能屡见不鲜。近几年,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突飞猛进,自动驾驶车辆从概念到实验室,从限定范围测试到驶入现实生活中的马路、社区。
2021年10月19日,无人驾驶测试车辆在北京市亦庄一处测试路段行驶。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北京亦庄,200多年前是皇家围猎场。曾经野兽出没的林地,如今奔驰的却是一辆辆无人驾驶出租车。2021年11月25日,百度旗下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产生了国内首份自动驾驶收费订单,这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进入商业化试点的新阶段。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10年,旗下Apollo自动驾驶车型已经发展到第五代L4级量产下线。
专家介绍,智能汽车与传统汽车在研发制造及使用上的根本不同在于,传统汽车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智能汽车是机电信息一体化的产品,需要汽车、交通基础设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地图、定位、数据平台)等多个产业跨界融合。自动驾驶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汽车产品技术的升级,更有可能带来汽车及相关产业和价值链体系的重塑。
智能网联车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已被纳入顶层规划。2020年2月出台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到2025年,中国将形成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等六大体系。从远期来看,要全面建成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
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重大科技成果井喷式涌现,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优势为汽车智能化提供了坚实支撑,5G通信、北斗导航系统则把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路网率先从大地扩展到空中。
在不久的将来,驾车人的手、脚、眼、脑有可能被彻底解放,让“聪明的”汽车自动带领我们安全、舒适、环保地驰骋在大好河山之间,催生新的汽车文明。
汽车产业格局被这一波接一波的汹涌浪潮打破,各种新兴力量、新生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现在大体形成了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信息通信技术企业共舞的局面:比亚迪、吉利等依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北汽、小康与华为结为“同盟”,上汽与阿里巴巴深度“绑定”,腾讯、百度、科大讯飞在车载系统、高精地图、智能控制等领域发力,提升汽车“智造”水平。
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一书写道,“当我们国家有领先的科技人才红利,当我们有那么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当我们有‘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这样的政策理念时,在其他地方没有的场景,在我们这里会有;在其他地方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有机会首先去解决。”
这是一片无时无刻不在创新的天地,这是一个充满激情、活力和想象力的“无人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如果说发动机是传统汽车的灵魂,那么芯片就是未来汽车的“数字发动机”。
电动化、智能化大幅提升了汽车对芯片的需求,车规级芯片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新冠疫情叠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令全球供应链遭遇“芯片荒”挑战,部分中国车企也因芯片供应减产甚至停产。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市场的30%,但自主汽车芯片的产业规模只有4.5%,汽车芯片进口率超过90%。发展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芯片“补短板”迫在眉睫。
图为2021年9月15日拍摄的上汽通用五菱5G通讯芯片。新华社记者 周佳谊 摄
陈清泰认为,全球高性能车载计算芯片产业格局还未固化,操作系统也没形成统一的格局,各企业都有竞争胜出的机会。
汽车是个长产业链。除芯片外,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零部件、基础元器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亟待“强链补链”。例如在《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到的,车载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操作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在下一代固态电池方面的前瞻性研发等。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中这句话道出一个朴素道理:直面自己的短板,逐步攻克薄弱环节,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走向胜利。
新技术的产生有高度不确定性。一如诺基亚,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全球三大手机巨头之一的“庞然大物”会因错失智能手机变革而急速溃败。道路如果走错,将落后甚至被淘汰。这是科技革命的规律,谁都没有“豁免权”。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多条技术道路上妥善处理重点支持与鼓励探索的关系。比如,当前中重卡领域正处于换电、氢燃料和天然气等多种路线并行阶段,究竟哪一种技术更适合,有待市场检验;再如,中国《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显示出对技术场景多元化考虑具有前瞻性。
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现场展出的新能源汽车。新华社记者 吴慧珺 摄
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试错、纠偏与聚力中,围绕节能减排、新能源、智能化等未来新兴产业,形成自己的产业政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之际,坚定了汽车产业的道路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政策更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重大跃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狼来了”,中国汽车能否顶住冲击?人们忧心忡忡。20年后,中国GDP总量增长了8倍,汽车市场在竞争中壮大,为“中国制造”的成色和分量增添了浓重一笔。
2022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中国将更进一步去除对汽车产业的政策保护,昂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站在时代的风口,我们憧憬着,坚定走好新征程上的每一步。
述评:有风自东方来——中国汽车业站上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