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实际操作(从产品试车谈质量免费)
产品实际操作(从产品试车谈质量免费)众所周知,质量管理具有棱镜效应,任何企业在质量方面投入1元钱,质量通过降低或避免质量损失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必然是N元钱。但是,这种棱镜效应是有极限的,至少分担到每个产品上的质量投入最后带来的收益绝对不可能超过单个产品的自身价值,那么极限到底在哪里?还是从试车检验谈起,正是因为试车检验把产品的质量问题都堵截在出厂前解决,大量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缺陷得以被发现和处理。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试车检验,这些问题如果全部流给用户会化身成为何等的洪水猛兽,这说明质量投入已经在创造价值。检验试车(check test):产品的制造部门在产品工厂试车后,分解检查并重新装配,在向订货部门支付前,在地面试车台上按规定试车程序,检查装配质量和性能数据所进行的试车。电视剧情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对试车台而言,一旦运转起来绝不比大炮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耗损巨万。当产品在试车过程中暴露出质量问
质量投入-质量收益关系图
中国航空报讯:质量大师克劳士比写过一本书《质量免费》,这本书是克劳士比“零缺陷”心路旅程的全息记录,是大师智慧在中国的第一次完美体现。这本书展现了多个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于提高质量竞争力的中国企业解析“零缺陷”的奥妙,掌握利润和竞争优势的来源。
试车过程是产品出厂前对整机质量的考核过程。产品的出厂质量都可以在试车过程中得到十分充分的体现。产品的试车主要分工厂试车和检验试车,这两种试车的定义如下:
工厂试车(factory test):批生产的产品首次装配后,制造部门为磨合产品零部件、检查产品和各附件工作情况及制造和装配质量而在地面试车台上进行的试车。
检验试车(check test):产品的制造部门在产品工厂试车后,分解检查并重新装配,在向订货部门支付前,在地面试车台上按规定试车程序,检查装配质量和性能数据所进行的试车。
电视剧情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而对试车台而言,一旦运转起来绝不比大炮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耗损巨万。当产品在试车过程中暴露出质量问题以后,企业不得不解决产品暴露出的质量问题,然后重复试车。在上述过程中,企业必须产生的费用有零组件报废后更换新品的费用、零组件转工测量修理的费用、产品周转交接的费用、产品返回装配车间分解再恢复装配的费用、试车台的损耗、试车台运转耗费的水风电气,更细心的清算还有重复试车对生产节奏的冲击等。
对于产品重复试车造成的巨大损失,很多的企业都将其列入产品生产的必要成本。但这是不对的,质量损失是生产成本,但绝不是必要的。将质量损失列为产品生产的必要成本,忽视了质量投入在中间发挥的作用,而适当的增加质量投入,必然可以降低质量损失,而这部分降低的质量损失是可避免的。这部分降低的质量损失,可以称其为质量收益,只要质量收益大于质量投入,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赚的。正如开篇所说的:“质量,不仅是免费的,它还是一棵货真价实的摇钱树,由于工作一开始就做对了,没有返工而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会写入会计报表上的‘利润’这一栏”。
还是从试车检验谈起,正是因为试车检验把产品的质量问题都堵截在出厂前解决,大量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缺陷得以被发现和处理。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试车检验,这些问题如果全部流给用户会化身成为何等的洪水猛兽,这说明质量投入已经在创造价值。
众所周知,质量管理具有棱镜效应,任何企业在质量方面投入1元钱,质量通过降低或避免质量损失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必然是N元钱。但是,这种棱镜效应是有极限的,至少分担到每个产品上的质量投入最后带来的收益绝对不可能超过单个产品的自身价值,那么极限到底在哪里?
产品质量投入和质量收益的关系应如下图所示。
当企业在质量零投入的时候,产品的质量损失达到极限,这时候产品的利润=产品出售价格-产品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损失max。
当企业在质量进行投入以后,产品的利润=产品出售价格-产品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投入-产品质量损失=产品出售价格-产品生产成本-产品质量投入-(产品质量损失max-质量收益)。
产品的利润(质量投入)=产品的利润(无质量投入) (产品质量收益-产品质量投入)。
在不考虑销售订单和品牌效应的前提下,在产品出售价格一定和产品生产成本不能降低的条件下,要实现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就是在寻找(产品质量收益-产品质量投入)的最大值。从上图可以看出,质量收益始终在随质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当质量投入接近无穷大时,质量收益也可以无限接近零质量损失,但是企业的生存是以盈利为出发点,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在0<质量投入<x1的时候,质量收益的增长速度始终高于质量投入的增长速度,而且质量投入越大,质量收益就越是丰厚;当质量投入=x1,质量收益=y1的时候,质量收益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投入的增长速度持平,这时候继续增加质量投入,质量收益的增长速度就会低于质量投入的增长速度,纯粹地从经济的角度看,质量投入开始得不偿失,但是考虑到质量提升带来的无形收益,对企业而言依然是盈利的。因此可以确定,要实现质量收益的最大化,质量投入必然是在≥x1的某个点,而具体是多少就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去摸索了。
最后,质量投入不一定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能是注意力和关注程度。质量是摇钱树,每个企业都有这样一棵摇钱树,但是这可摇钱树结出的果实多少取决于你对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