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承德人记忆中的汽笛声歌词(活在承德人记忆中的汽笛声)
活在承德人记忆中的汽笛声歌词(活在承德人记忆中的汽笛声)草市铁路桥,竹林寺路 这条铁路隶属于承钢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侵华时期日军主持的锦古铁路,铁路自锦州至古北口途经承德,一度成为沟通关内外的重要通道,铁路最终于1946年内战期间停运而一度废弃。建国后的1953年1月1日恢复了承德至锦州的,并且废弃了承德至古北口区间的线路,改为重新勘测修建京承线,而废弃的承古区间则诞生了承钢专用线,承滦铁路。在承德,有一条承载着回忆的铁路,她自东向西穿过承德市区,在承德最繁华的市中心留下痕迹,喷吐着烟雾的蒸汽机车穿城而过,而这一晃,就是51年。她自东由承德站引出,穿过繁华的二仙居,越过苍茫的广仁岭,经过耸峙的双塔山,西至滦河站。一路呼啸,烟雾腾绕,为这个城市的发展鞠躬尽瘁,她见证了承德的的一步步发展,她的气息也融入在了大街小巷之中。可是随着时代的脚步跨进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她终究还是变成了拖累。随着浓烟消散、噪声沉寂、时光周转,她不见了,取而代
活在承德人记忆中的汽笛声:那列穿城而过的老火车
二仙居道口
时光匆匆而逝,将无数的回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当属那横穿市区的铁路和吞吐烟雾的老火车。
二仙居道口西望
在承德,有一条承载着回忆的铁路,她自东向西穿过承德市区,在承德最繁华的市中心留下痕迹,喷吐着烟雾的蒸汽机车穿城而过,而这一晃,就是51年。她自东由承德站引出,穿过繁华的二仙居,越过苍茫的广仁岭,经过耸峙的双塔山,西至滦河站。一路呼啸,烟雾腾绕,为这个城市的发展鞠躬尽瘁,她见证了承德的的一步步发展,她的气息也融入在了大街小巷之中。可是随着时代的脚步跨进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她终究还是变成了拖累。随着浓烟消散、噪声沉寂、时光周转,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高楼,整洁的街道和人来人往的二仙居商业街。人们望着武烈河上依然存在的铁路桥浮想联翩,那穿城而过的老火车早已不见了踪影,可为什么感觉她还在呢!
武烈河大坝步行道观武烈河铁路桥
武烈路
这条铁路隶属于承钢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侵华时期日军主持的锦古铁路,铁路自锦州至古北口途经承德,一度成为沟通关内外的重要通道,铁路最终于1946年内战期间停运而一度废弃。建国后的1953年1月1日恢复了承德至锦州的,并且废弃了承德至古北口区间的线路,改为重新勘测修建京承线,而废弃的承古区间则诞生了承钢专用线,承滦铁路。
草市铁路桥,竹林寺路
1958年重新修复通车的承滦铁路长21.6千米,西起承德站,东至滦河站,担负着承钢的运输任务。铁路自滦河站满载货物而来,接着穿过整个市区,在穿越过程中分别与于家沟路、南营子大街、东兴路、竹林寺街、武烈路5条城市主次干道相交,将整个双桥区一分为二,并最终沿着武烈河铁路桥进入承德站。
通过陕西营的建设型蒸汽机车
准备通过二仙居道口,去往承德站方向
从1958年开始,每天准时的穿过承德的市中心,从窝瓜园承西站到承德站,叮叮当当的声音回响在铁路两旁,准时到来的火车也伴随着铁路两旁人家的起居出行。每当冒着黑烟白雾的火车经过闹市,两旁的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火车开出了很远可那空气中的煤烟味却迟迟不肯消散,在那个时候,火车的通过意味着交通的堵塞,如果不是承德汽车数量少的缘故,恐怕交通已经瘫痪了。经过的火车留下一地的煤灰,有的人家把煤灰和土的混合物铲起来装到袋子里,回家以后和上水弄成方块,晾干了之后就还能继续放炉子里烧,一年能省下不少的煤钱。还有在铁路铁路两旁玩耍的小孩,竹林寺小学的孩子下雪顺着铁路回家,那一幕幕仿佛都还是昨天,现在这一别就变成了永远,在也看不见二仙居的老火车了。
行驶在原二仙居棚户区中
现在回想起来,对于那个时候的承德人来说,每天等火车、看火车,看着那远去飘散的烟雾、听着那响彻云霄的汽笛,仿佛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