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数字化门店转型大趋势(方所一家传统门店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术)

数字化门店转型大趋势(方所一家传统门店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术)2011年方所广州店开业之时,恰逢国内最大的民营书店光合作用关门。光合作用在最后做出的努力,是横向拓展业务,引进百货产品。但从天意批发市场采购的大宗百货,只是让这种转型中迷失了方向。门店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加几个柜台,拓展销售品类,必须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比如改变成本结构,或者是超出预期的体验感吸引人流,提升销售率。一个书店的感官王国尽管年年上涨的租金,着实给门店增添了压力,但是只有实体门店才能给用户带来最真实的体验感。虚拟技术不断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感官体验,在获得惊叹和转发之后,鲜有真正在大众消费领域发挥作用的,当然3D电影除外。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科技企业,苹果始终热衷于线下开店。门店远不止于渠道,是品牌文化和气质的出口,是最直接捕获用户的场所。在与互联网拉锯的过程中,这种体验感是传统门店最重要的一张底牌。在这方面,方所这家书店,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数字化门店转型大趋势(方所一家传统门店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术)(1)

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 ”席卷业界的年代,似乎一切传统行业都岌岌可危,互联网就像一阵巨浪声势浩大地奔涌而来。门店作为传统行业的重要存在,在这个时代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局,2014年,国内零售业关店数量激增470%,班尼路388家门店、七匹狼500家、李宁519家、人人乐18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门店的关闭潮似乎在所难免。

麦肯锡最新的《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目前有16%的消费电子产品是通过线上售出的,而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1%。实体店的展示效应(即购物者在店里浏览商品但通过其他渠道包括线上渠道购买)对30%的消费者而言尤为明显,他们会在店内浏览并同时用手机进行研究,而他们中只有16%最终选择在门店购买此产品。

数字化门店转型大趋势(方所一家传统门店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术)(2)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刘家明也指出,门店在将来不单纯是交易的一个渠道,更多是展示的功能。2014年顺丰嘿店作为一家纯图片展示店诞生也印证了这个结论,顾客在这个门店无法买到任何商品,而只能扫描店里商品图片的二维码在手机端交易。

在这个时代,如果有人喊出“门店已死”恐怕也没人奇怪,但门店有互联网永远代替不了的东西。几年前淘宝推出过一个产品,用户可以将自己选好的衣服,放在淘女郎身上看搭配效果。这个像给洋娃娃穿衣服一样的产品,很快就销声匿迹。原因很简单,虚拟的试衣体验,始终无法替代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走入店铺自己试衣的感受。除了型号是否合身、款式是否合适之外,那种自己穿上衣服,走出试衣间的真实体验,是虚拟产品无法替代的。

尽管年年上涨的租金,着实给门店增添了压力,但是只有实体门店才能给用户带来最真实的体验感。虚拟技术不断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感官体验,在获得惊叹和转发之后,鲜有真正在大众消费领域发挥作用的,当然3D电影除外。

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科技企业,苹果始终热衷于线下开店。门店远不止于渠道,是品牌文化和气质的出口,是最直接捕获用户的场所。在与互联网拉锯的过程中,这种体验感是传统门店最重要的一张底牌。

在这方面,方所这家书店,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一个书店的感官王国

2011年方所广州店开业之时,恰逢国内最大的民营书店光合作用关门。光合作用在最后做出的努力,是横向拓展业务,引进百货产品。但从天意批发市场采购的大宗百货,只是让这种转型中迷失了方向。门店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加几个柜台,拓展销售品类,必须要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比如改变成本结构,或者是超出预期的体验感吸引人流,提升销售率。

光合作用正是失败于此。

在方所店面内,同样也有文具、服饰、摆设等商品,但是方所用以吸引人流的,既非图书,也非图书以外的商品,毕竟这些东西打开淘宝轻松就可以一键买回家。真正吸引方所用户的,是其在门店中打造出的特别体验空间。

首先,方所的门店在设计之初,都会根据所在城市,确立不同主题。比如5月才新开业的重庆方所,则是根据重庆山城的地理特征,在店内设置了“斜坡”“起伏”,以符合城市形象。通过与周围环境截然不同的色调、装饰材料,获得一种空间上的隔断,给到店的消费者提供一种沉浸式体验的完整空间。

想想互联网为什么没有干掉电影院?在电影院里的观影体验,是电脑屏幕无法替代的。电影院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深度交互。电影院的红火恰恰印证了,大众对这种深度体验的需求之高。方所做的事情,其实与电影院是同样的,只不过他是书店。

当然,方所这店面设计上的这种深刻和极致,旁人恐怕最多学其形,很难学其神。

其次,方所在产品选择上,也十分注重顺应这种体验。产品无外乎图书和非图书。图书方面,在书籍的选择上,方所摒弃大众图书,方所图书顾问罗玫玲认为:“只选经典书和好的畅销书是大忌,只容易与同类书店同质化。”目前,在方所的图书结构中,艺术设计类占了大部分,外版书数量占比更是高达40%,这是“别有我精”。而非图书产品上,方所的标准非常严苛。一条贯穿始终的挑选标准是,手工制作、自然主义风格,强调环保概念,耐用,更重要的是“一等品”,这也更符合方所整体风格,而且方所引入的品牌,有将近40%是国内首家。在书店纷纷依靠非图书产品拉动业绩时,方所做到“别无我有”。

数字化门店转型大趋势(方所一家传统门店在互联网时代的体验术)(3)

(数据来源:好奇心日报)

最后,方所通过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品牌概念,进行气质输出。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次方所发起了一个叫做“阅读未来,千书世界”的活动。这次活动中,邀请不同的设计师在广州和成都两家方所店内,设计出一个专门用以阅读的空间。此次活动的另一个参与方,恰恰是出版业最不喜欢的Kindle。这是一个阅读信号,即使是撼动了出版业的Kindle,也许要回归到线下书店中,才能强化阅读的体验,可见体验的重要性。这不是一次立即可兑现的商业尝试,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类型的活动才能保证方所这一品牌的格调。如果你看过建筑设计师柳亦春为广州方所设计的“白色城堡”,你就会明白,方所并没不是简单地将情怀、艺术挂在嘴边,而是这些“虚”词掷地有声地嵌入到门店内,让到店的消费者得到无法替代的体验。而好的体验,总会让人上瘾,苹果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平台战略的经营之道

不管是书店也好,美学生活馆也好,归结到底方所是零售店面,因此它始终需要解决“如何让消费者买东西”这一问题。方所大部分地处城市的核心商业区,房租压力必然大,单纯靠售书很难实现盈利,但方所广州店开业后,扣除非图书类收入,书店业绩便达到了每月至少150万元,两年就实现了盈利,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廖美立曾在2015年3月透露,在方所所有的销售中,广州方所图书营业额占比35%。

虽然方所的图书类销售收入相对同行已经非常高,但利润上还是低于店内非图书类商品。拿广州店来说,根据廖美立此前在采访中所说,图书和非图书类的营业额比为35:65,但利润比则约为(根据行业平均值,笔者按图书35%毛利率,百货、咖啡、服装等非图书合计约按50%毛利率进行推算)37.7:100,也就是说非图书类商品依然贡献了方所利润的大头。

这非常像2010-2011年,京东、苏宁等各大电商纷纷进军图书网购的情景,当时在这些电商平台上,图书的折扣远远低于线下门店,因此单独计算图书平台基本是不赚钱的,但廉价的图书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到平台,他们在买书之余再买点其他商品,利润就补回来了。

方所的经营之道首先在于对“方所”这个品牌的成功运作,方所的策划者将这个品牌打造成了一个有内容,有格调,有态度的品牌形象,这个品牌形象的成功打造使很多人慕名而来,也使方所成了当地的地标建筑。广州、成都方所都选址定位高端的太古所内,这位方所店内高价位的非图书产品,圈定了有经济能力的受众。

品牌效应之外,是方所的平台战略——建立一个基于文化产业的高逼格品牌书店,吸引大批人群前来,然后不断扩展书店的边界,将其发展为平台,并以服饰、生活产品等非图书类商品来作盈利打算。现在看来,方所的平台战略是成功的,仅用两年时间实现盈利,离不开方所的这个战略。

京东一位高层曾说,人们最终购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生产方式。方所的成功,不是图书行业复兴的号角,也不是文化产业发力的信号。他只是利用门店的体验,将自己与受众的生活进行了绑定。

“我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恐怕这就是消费者在走进方所时心里默念的。

方所(广州)从开业到实现盈利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它既没有做所谓的O2O,也没有引入火热的互联网 思维,而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将传统行业做到极致,对品牌的精心打造,对门店的精致装修,对产品的细致挑选和打磨,这是方所成功的本质原因,这一点是无数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最欠缺的。

原题为《方所的体验术》,载于《商界评论》杂志,刊载时有删改,记者梁爽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xunkong200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