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1961年的中山广场(沈阳市档案馆提供) 中山广场雕塑群定名为“毛泽东思想万岁”,最初确定了两套设计方案。其中,最能体现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这套方案——毛泽东塑像与周围群像连接成一个整体被最后选定。雕塑群的内容包括从建党到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那是50多年前的事啦!” 今年84岁的张秉田教授,回忆起参加设计修建中山广场雕塑群时的情景,依旧记忆犹新。张秉田退休前,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 “1967年,要在中山广场建一座大型的毛主席雕塑,当时我们鲁美很多已经下乡的老师都被找了回来。为了这次改造,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特意成立了一个‘毛主席塑像办公室’。”张秉田回忆说,“最初的创作组成员由鲁美的15位老师、5名学生,再加上东北建筑设计院的几位建筑师和军区挑选的美术工作者组成,最后创作组发展到70多人。我们进驻到东塔机场一座大机库里,工作、生活都在那里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凝结之地,在那里发生过一个个大事件,见证着城市的风云变幻。在沈阳,很多人会说,那一定是中山广场啦!

沈阳市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称为中央广场,1919年更名为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沿用此名。1956年起改称红旗广场,1981年恢复为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历经了多次改造,其中改变最大的,是1967年至1971年的那次改造,广场上建立了毛主席塑像和群雕,奠定了直至现在的基本景观格局。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1)

2019年的中山广场 李浩摄

建设者: “毛主席塑像诞生在东塔机场机库里”

“那是50多年前的事啦!”

今年84岁的张秉田教授,回忆起参加设计修建中山广场雕塑群时的情景,依旧记忆犹新。张秉田退休前,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

“1967年,要在中山广场建一座大型的毛主席雕塑,当时我们鲁美很多已经下乡的老师都被找了回来。为了这次改造,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特意成立了一个‘毛主席塑像办公室’。”张秉田回忆说,“最初的创作组成员由鲁美的15位老师、5名学生,再加上东北建筑设计院的几位建筑师和军区挑选的美术工作者组成,最后创作组发展到70多人。我们进驻到东塔机场一座大机库里,工作、生活都在那里,工作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周只回家一天,这一干就是快四年。中山广场群雕的设计完成就是在那里。”

中山广场雕塑群定名为“毛泽东思想万岁”,最初确定了两套设计方案。其中,最能体现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这套方案——毛泽东塑像与周围群像连接成一个整体被最后选定。雕塑群的内容包括从建党到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2)

1961年的中山广场(沈阳市档案馆提供)

“这是国内以雕塑形象诠释半个世纪中国现代革命历史风云的首次尝试。”张秉田说,“接下来我们做了三项工作:选朝向、定高度、选材料。经过实地研究,我们选择了人流量最大的沈阳火车站方向作为毛泽东雕塑的正面朝向;依照纪念碑建设的科学规律,确定雕像高度为最适合市民观看的总高20.5米,其中毛泽东塑像高10.5米,底座近10米,群像人高3.6米;选材料,我们选定了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能强的玻璃钢材料,又由沈阳化工研究院的一位工程师,在海南岛经过风吹日晒的无数次试验,研制出一种防晒漆,与玻璃钢配合使用,这也是国内大型雕塑首次使用合成材料制作。”

接下来,创作团队开始选角色。群雕中的58个角色,都是他们走进工厂、学校、田间地头,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从沈阳军区文工团的演员到天津的火车司机,再到纺织厂的女工和在校学生,精挑细选出的58个模特使得中山广场的群雕得以像现在这样栩栩如生。

据张秉田回忆,中山广场第一次改造,是在1956年。

当时在广场中心新建了喷水池,随后中山广场改称红旗广场。经历过的人们都记得,那时候的红旗广场就像一个大会场,常常在那开几万人的大会,举办国庆节等纪念活动的时候,人们会穿着统一的服装在广场上集合,广场上红旗招展。这样壮观的场面,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现今中山广场上宏大的景观,都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那次改造中形成的,这在当时是一次全民动员的大工程。我们每天晚上都干到12点,光是用来做泥雕的白泥,就用了200多吨,沈阳军区派了一个排的战士专门帮我们做泥胚、绑钢架、钉模板。群像的翻制工作,由五家工厂的工人们共同完成。”张秉田记忆中的雕塑修建工程,是浩大而热烈的。

“我们按照30厘米高的标准将全部雕塑完成了小样,然后请经历过那些历史时期的老将军、老战士来提意见,他们真是认真,细小到不同时期军帽的形状、手榴弹的大小,甚至纽扣的样式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之后,我们再按照这些意见进行修改。而毛泽东塑像则是先完成了2米高的雕塑中稿,然后放大成10.5米高的正稿。整个雕塑的建造花费巨大,周围环境整治也耗费了不少财力和人力,甚至电车线路为之改道,这个群雕就是在这样一个火热的时代诞生的。”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3)

1981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恢复中山广场名称的批复。(沈阳市档案馆提供)

见证者: “今年国庆将在这儿拍第35张照片……”

正当张秉田和同事们在中山广场忙于雕塑的精雕细刻时,有一个小小的身影很可能在某一个时刻曾与他擦肩而过,而他们彼此却浑然不知。

这个人叫王彦,当时正上初中二年级。“那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中山广场经过,1969年修建毛主席雕塑的义务劳动我积极参加了,我觉得自己能和解放军、雕塑家一起亲手为心中的伟大领袖修建这样一座巨型雕塑非常光荣!”

1970年10月1日,中山广场毛泽东大型塑像和前后群像落成,数万军民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1971年,左右两侧的群像落成。“58个人物雕像栩栩如生,紧紧围绕在10.5米高的毛泽东塑像周围。这是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精品群雕之一,被专家赞誉为‘城市雕塑之冠’。”说起中山广场的雕塑,张秉田欣慰而留恋,那是一段挥洒汗水的岁月,留下的更是一件倾注心血的佳作。

对于王彦来说,中山广场同样意义非凡。他说:“1955年我出生在中山广场附近,儿时中山广场的丁香花香至今仍能记起。之后,我和我爱人的工作单位也都在中山广场周围,虽然后来因为工作关系也曾离开沈阳辗转多地,但是现在退休之后,我还是选择回到距中山广场步行可至的沈阳家中,我觉得我与中山广场的情缘将是一世的。”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4)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5)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6)

辽宁民间艺术团模特:中山广场群雕模特多是咱沈阳人(7)

1985年到2018年的34个国庆节,王彦和儿子王田都会在中山广场照一张合影。(王彦提供)

1969年,参加过修建群雕的义务劳动之后,王彦还参观了当时位于广场北侧的“毛主席塑像建筑指挥部”。这栋老式建筑在十多年之后成了王彦的工作单位——辽宁省人民银行办公楼,王彦在那里一干就是21年。1981年,中山广场的名称恢复使用时,王彦就在这座老建筑中工作。更巧合的是,1999年成立华夏银行沈阳分行时,中山广场东南侧的原南方证券大楼被选为分行办公楼,王彦随后进入这里工作。

如今,在64岁的王彦看来,最珍贵最浪漫的事,就是每年国庆节和儿子王田在中山广场照一张合影。从1985年到2018年,34张合影,不仅承载着父子深情,还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即使在王田出国留学的七年间,这样的拍摄也没有间断。

王彦父子的这些合影,不仅拍出了父子俩三十年的变化,更记录了中山广场周围环境的巨变。“第一张照片中,我穿着中山装、三接头皮鞋,后来照片中的衣服从中山装变成了皮尔卡丹西装、‘大利来’皮鞋,再后来我穿上了华夏银行的行服、戴上了华夏银行的胸牌。”王彦饶有兴致地指着一张张照片介绍说。

人在变,中山广场周围的环境也在变。

父子俩身后的辽宁省人民银行办公楼翻建成了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大楼,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变成南方证券,又改造成了华夏银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办公楼、和泰国际大厦……广场周边的广告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沈阳百花十四寸黑白电视机,后来陆续变成了剑牌香烟、555香烟、青岛啤酒、诺基亚手机、全球通移动通讯、南方证券、华夏银行、招商银行……

中山广场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在每个沈阳人的心里留下了不同的回忆。

王彦说:“2019年的国庆节,我还会跟儿子去中山广场拍照片,这照片我们会一直拍下去,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中山广场承载了我们的家乡情。”

再改造: 老广场承载数不尽的记忆

2003年8月16日,中山广场开始了最近的一次改造工程。

这次改造只是用还氧树脂红漆和玻璃钢给主席像添上“新衣”,广场内的人行步道铺设了花岗岩地砖,广场外围的人行道铺设了彩色方砖。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在中山广场与毛主席雕像拍照留影;晚上,沈阳市民们在这里健身休闲,热闹非凡。

中山广场周围,原来有七座欧式、日式风格鲜明的建筑,曾是大和旅馆(现辽宁宾馆)、满铁奉天地方事务所(现沈阳铁路公安局)、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现沈阳市总工会)、奉天警察署(现沈阳市公安局)、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现工商银行)、朝鲜银行奉天支店(现华夏银行)、三井洋行大楼(现辽宁省电子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当年沈阳的金融机构多会聚于此,所以中山广场曾有沈阳“外滩”之称。现如今,除了沈阳铁路公安局那栋楼被拆除改建外,其余仍保持着原貌。

2007年,中山广场建筑群及中心雕塑群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中山广场建筑群和雕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张秉田和王彦依旧习惯于茶余饭后去中山广场逛逛,在曾经聚集几万人的广场上吹吹晚风,给孩子们讲一讲广场雕塑和周边建筑的历史故事。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寇俊松 通讯员 魏斌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编辑 王沛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