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少珊瑚礁濒临灭绝:全球珊瑚礁面临
世界多少珊瑚礁濒临灭绝:全球珊瑚礁面临近年来再现生机唯一发育和保存的现代珊瑚岸礁全球珊瑚礁正面临被“团灭”的危机但在雷州半岛徐闻县灯楼角沿海一带却有一片我国大陆沿岸
珊瑚礁
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
近年来
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全球珊瑚礁正面临被“团灭”的危机
但在雷州半岛徐闻县灯楼角沿海一带
却有一片我国大陆沿岸
唯一发育和保存的现代珊瑚岸礁
近年来再现生机
“10年前,如果你来到这里,退潮后还能看到五彩斑斓的珊瑚,随着时间推移,它们离海岸越来越远。”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技术科负责人沈城告诉记者。
《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2020年)》指出,尽管100多个国家的珊瑚礁仅覆盖海底的0.2%,但其支撑着海岸保护和数亿人的粮食及经济安全,每年提供价值2.7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升温会导致虫黄藻等藻类大量死亡,进而造成珊瑚本身死亡,引发“白化”现象。《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全球99%的珊瑚礁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前消失。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地处气温相对较低的高纬度珊瑚礁可能是珊瑚最后的避难所。徐闻珊瑚礁位于世界珊瑚礁分布的北缘地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护区接连升格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总面积约10867公顷
其中密集区约6000公顷
目前已发现珊瑚种类共3目19科82种
其中54种石珊瑚全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珊瑚是一种动物
在很多人看来,珊瑚像是生长在海里的一棵棵五颜六色的树。其实,珊瑚是一种动物,与一种名叫“虫黄藻”的海藻共生。
在过去上万年间,珊瑚通过分泌碳酸质骨骼,在不断地黏合中逐渐形成珊瑚礁。珊瑚礁是珊瑚的群居部落,还为许多海洋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
为保护珊瑚礁,1999年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成立,2003年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珊瑚礁管理局(下称“管理局”)。
2020年,管理局针对保护区46个站位的珊瑚种类、分布、覆盖率等进行调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活珊瑚覆盖率仅为2005年的1/3。
近年来,得益于宣传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当地珊瑚礁生长基本处在稳定状态。
数据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徐闻珊瑚礁保护区的活珊瑚平均覆盖率增加了6.2%。2020年中国海洋质量公报显示,在1150平方米的监测区域内,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珊瑚礁呈现健康状态,活珊瑚种类数基本稳定。
常态化海陆巡护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没有码头
退潮后的大海航道水深变浅
船只难以靠岸
只能停在离岸边十几米远的海上
因此,保护区巡逻人员只能坐上从村民手中雇来的黄牛车,奔向大海远处的船只,再开船探查违规捕捞等行为。
出海观赏珊瑚礁,海上违规捕捞、沿岸养殖污染物排放等行为,都可能杀死珊瑚礁。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资源环境科负责人石礼斌谈及最触目惊心的一幕,早前有人为捕鱼,直接把珊瑚礁炸开,待他看到时,美丽的珊瑚礁已在蔚蓝的海底粉身碎骨。
36公里的海岸线巡护,10海里的海上出行巡护,对于巡逻人员来说,不管是陆上走,还是海上漂,一次都要一整天。
出海前一天,石礼斌会提前规划好路线,次日早上五六点吃完早餐后便和同事一起出海巡逻,中餐就在船上解决,吃的就是提前准备好的包子。
尽管提前查看过天气预报,但北部湾多变的天气仍经常令他们猝不及防。“有时船开到半路就下起大雨,进退不得,经常被淋湿。”石礼斌说,晴天同样不好受,后颈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容易起水泡,经常脱皮。
2021年前10月,管理局共开展巡护145次,其中陆岸巡护115次,海上巡护30次。
平衡保护与生产
曾经最令石礼斌头疼的是
管理局监管权限有限
削弱了执法监管力量,违规现象反复发生
近几年,这一情况获得改善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建立起“日常巡查和联合执法”模式,联合所在地的市、县政府多个主管部门,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养殖作业问题。
工作人员在巡查时会深入各村委会,发放大量珊瑚保护资料,并用本土方言告知群众,出海打鱼时不要触碰到珊瑚礁。尽心的宣传也得到了正向反馈,当地群众对珊瑚礁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捕鱼也越来越规范。
通过持续探索,当地逐渐找到珊瑚礁保护和当地渔民生产生活的平衡点。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周边生活着4万多人,基本上靠海吃海。近年来,当地政府引导渔民发展工厂化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和休闲渔业,同时利用珊瑚元素发展乡村旅游。管理局也在保护区基地内建设珊瑚馆、标本馆,向社会免费开放。
在角尾乡放坡村,当地村民利用拆旧房、危房和围墙后得到的珊瑚石,建起“会呼吸”的珊瑚房,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2020年,徐闻放坡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雷州半岛最火热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探索人工生态礁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不仅在保护上下大力气
2014年起还陆续开展人工生态礁的探索性实验
尝试主动对珊瑚礁生态进行修复
珊瑚移植是人工修复珊瑚礁的一种方式。2019年底,在此地工作了6年的沈城开始探索珊瑚移植。他在珊瑚馆内规划一片区域,利用珊瑚断枝培育出1000株珊瑚。
沈城介绍,“我们主要利用珊瑚的无性繁殖,首先要寻找到活体母本,人工切割成小的断枝,然后放在固定的附着物上,给断枝涂上营养液,长到稳定时就固定在海里,让其自然生长。”
营造珊瑚断枝生长的最适环境,还需要严格控制水质、温度、光照强度、水流强度、营养盐等要素。
沈城说,人工模拟海底环境的海水缸不能完全过滤掉微生物,缸内水体循环能力弱,容易滋生其他藻类,与珊瑚断枝争夺营养。“大概一个月就要清洗一次珊瑚断枝,不然等到藻类覆盖珊瑚断枝表面,便会抢占珊瑚虫的生存空间导致珊瑚断枝死亡。”
有一次,海水缸里滋生出“会跑”的海葵,给沈城带来了“大麻烦”。海葵繁殖力强,很快生出一堆小海葵,它们藏到礁石缝里,很难被抓到。想起当时的情景,沈城无奈地说:“我拜托一个看馆的阿叔帮忙,一起把珊瑚断枝里的海葵一个个抠出来。忙不过来时,还会邀请广东海洋大学的几个志愿者加入‘刷洗’队伍。”
2020年底,800多株长势良好的珊瑚断枝被黏合在海里的礁石上,进行自然生长,促进珊瑚礁恢复。
沈城说,要将珊瑚断枝种进去并做好后续监测工作并不容易。在海里,特别是海况不好的时候,人的能见度只有1—1.5米,可谓“伸手不见五指”。
为跟踪记录人工培育珊瑚的长势,管理局已两次邀请潜水人员下海拍照。照片显示,大部分珊瑚生长较为稳定。“对于珊瑚人工培育,哪怕成功率只有50%,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都是值得的。”沈城说。
为更好掌握保护区生态状况,管理局还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开展了保护区水质环境监测、陆源污染状况研究等项目。
“前期的摸底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我们会调整监测的频率和密集度,找出关键区和关键点,建立起珊瑚生长跟踪预警的体系。”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刘丽说,研究人员正在培育适合当地生长的珊瑚优势种属,从提高珊瑚自身的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如何增强珊瑚抗白化、抗热能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