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详解和感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震惊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详解和感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震惊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二元对立的命题,比如强与弱、得与失、巧与拙、进与退、争与不争、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等等,通过对比让大道更加直观的展现在人们的思想世界里,从而更深刻的认知到大道的真谛。老子在哪个时代就提倡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他不是认为尚德不好,也不是认为仁、义、礼的倡导不好,而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倡这些虚华的思想会让道家思想背离大道本质,让社会充实虚伪,真假难辨,增加社会的动荡系数。只有以“大道”的理性规律,理性思维才能引导社会走向正规,实现天下的安定。“古之善为士者,微妙通玄,深不可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就是要得道之人对所行之道时刻保持警惕,如履薄冰,才能更深刻感悟大道走向,把握更多道理,修的真正的“道德”,从而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篇,也是“老子”在函谷关所著“五千言”道教学说的开篇。这里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始了“老子”辩证哲学思想的第一篇,讲述了具备最高品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实际上他具有的是因执“道”而行,感悟的大道之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道德”,不具备“道德”的人唯恐失去标榜的德性,反而离道德越来越远。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德、仁、义、礼四个层面思想连续递进,用每一个层面思想产生后的思想变化导致的社会效应告诫人们,不遵循大“道”的任何思想其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破坏社会稳定发展的“乱之首”,只有坚定“道”的理念“处其实,不居其华”。才是真正的“上德”。
其实“老子”在这里重点提出的主张是摒弃形式上提倡的“德、仁、义、礼”,而用朴实的行动贯彻大“道”,顺应大道的规律去推动思想的提高,实现社会的进步。这即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用“道”的本质规律去感悟,用辩证的、正反的、换位的去思考问题,对符合大道规律的物或事不要主观去作为,无为就是让其自然发展,强加的作为只能彰显破坏自然规律的无知,所能达到的效果只能是背“道”而驰。对待万物的发生、发展要抓住本质,不要被表面的虚华所迷惑。“道之华而愚之始”,大道不是华丽而是朴实,当一个人将大道的德性修饰为华丽,那么愚昧的思想也就开始助长。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二元对立的命题,比如强与弱、得与失、巧与拙、进与退、争与不争、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等等,通过对比让大道更加直观的展现在人们的思想世界里,从而更深刻的认知到大道的真谛。老子在哪个时代就提倡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他不是认为尚德不好,也不是认为仁、义、礼的倡导不好,而是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倡这些虚华的思想会让道家思想背离大道本质,让社会充实虚伪,真假难辨,增加社会的动荡系数。只有以“大道”的理性规律,理性思维才能引导社会走向正规,实现天下的安定。“古之善为士者,微妙通玄,深不可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就是要得道之人对所行之道时刻保持警惕,如履薄冰,才能更深刻感悟大道走向,把握更多道理,修的真正的“道德”,从而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