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自相矛盾 才是认知自由的
人的存在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人生要靠自己成全 自相矛盾 才是认知自由的05必须冷静。可走到门口,她却停了下来。—孩子遭受欺凌,母亲的心,当然是愤怒至极。—可要解决问题,却不能采用愤怒的方法。
04
网上有个事儿:有个读书的孩子,遭遇校园暴力,被几个同学无故殴打。班主任反而斥责他:人家为什么不打别人,专门打你?还是反省反省你自己的问题吧!
校方在这起伤害事件中,也是毫无反应。
得知消息,孩子的母亲,当时陷入抓狂,操起菜刀,就要去找班主任理论。
可走到门口,她却停了下来。
—孩子遭受欺凌,母亲的心,当然是愤怒至极。
—可要解决问题,却不能采用愤怒的方法。
必须冷静。
05
母亲放弃了找校方说理的想法,转而在家长的朋友圈中,与几个和班主任最说得来的家长拉关系套交情。
很快,母亲获知了班主任的住址。
而后母亲买了两盒茶叶,黄昏时分叩响了班主任的家门。
班主任开门后发现来的是遭受欺凌孩子的家长,顿时满脸戒备。
可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兴师问罪,而是语气真诚地感谢老师日常对自家孩子的照料,并对老师工作的辛苦表示感激。毕竟一个老师要教育那么多的熊孩子,绝对不是件轻松事儿,挂一漏万,纵有疏失也绝非老师的本意。
老师听了来访家长的话,顿有得遇知音之感,向家长倾诉了许多委屈。
说到最后,老师自己承认,在对待遭受暴力的孩子事件上,当时的处理方法确实欠妥,但自己也有自己的难处……双方愉快地聊到大半夜,班主任这才依依不舍地让家长离开。
—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站在老师的立场。
—老师无立足之地,只好站在家长的角度,替家长倾诉了许多不平。
此后,这个孩子在班级里,再也没遇到过被欺凌的事情。纵有同学想要欺负他,也会被老师第一时间喝止。
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最善于自相矛盾。
一个人最怕固化自我,说过的话信守的原则,多不过是当时环境下的应激反应。但环境时刻在变,我们内心始终不变的,除了对大善智慧的追求、对良知的恪守之外,余者都需要随之改变。
06
世间至理,尽隐于矛盾之中。
前面述及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两个法门:一是不依靠别人,二是学会依靠别人。这看似矛盾,实则是成就事业的真正智慧。
—不依靠别人,不是孤立自己,而是撑得起,立得住,才有个人事业可言。
—依靠别人,不是攀附别人,而是学会合作。把自己的事业,与别人的事业联系起来,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就。
07
世界是矛盾的。
牢记下面三个法则,会让你成为一个玲珑剔透的成熟者。
第一条:世间任何道理,多半会有它的相反面。二者互相矛盾,却彼此支撑,这才架构起道理或智慧的本质。
第二条:面对问题,如果你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多半会遭遇与你预期完全相反的结果。
比如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有的父母只知一味严厉,有的父母只知无限放纵宽容。结果前者让孩子陷入懦弱与恐惧,后者让孩子沦为熊孩子。再比如为人处世,有人事事忍让,落得个人善被人欺。有人尖酸敌对,又落得个众叛亲离。说到底,就是因为不善于适应环境而改变,才会让自己走入狭仄之地。
第三条:如果你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反的解决方案,就会发现在认知更高的维度上,这两个相反的方案,实际是同一个方案的两面。
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我们说话做事,一定要叩其两端,从两个方向逼近规律的本质,才能够轻松应对人生挑战。
08
中国最古老的智慧经典,是《易经》。
《易经》中的“易”,一是指智慧的本原,二是指永恒的变化,三是指绝对的相反,四是指循序而更替。
总之就是一个“变”字。
一个今天的我否定昨天的我,而明天的我又将否定今天的我的过程。
一个矛盾的过程。
人本身是个矛盾体,思维和认知,也是个矛盾体。人世间的规律法则,更是个矛盾体。做人处事,最忌极端。极端就是执拗异常,或是只认矛不认盾,或是只认盾不认矛,这又被称为“认死理”。认死理的人,最看不惯别人的言不由衷、前后矛盾,但世间道理,莫不过成对成双、相反构建。解决问题的法子,更是依据环境变化而改变,如果你不肯接受一个矛盾的世界,拒绝以矛盾化解矛盾的成事法则,就会把我们的认知逼入无可转圜的死角。人生最深刻的知识与道理,尽在于矛盾之中。做矛时,须得无坚不摧;为盾时,须得牢不可破。如这般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