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给慈禧太后跪下:他参见两宫太后自称奴才
太监给慈禧太后跪下:他参见两宫太后自称奴才在清朝入关前后,由于礼仪制度的不健全,君臣之间的称呼比较随意。汉人大臣在清朝皇帝面前有时自称“臣”,有时甚至自称“我”。一、清朝入关前后,大家随意叫鲍超顿时傻了眼。因为他是一名汉人,从未加入过八旗,也非八旗汉军。这件事很快在宫廷里流传开,成为一个笑话。那么,清朝时期,面对最高统治者时,汉人大臣到底应该自称什么呢?这要分成四个阶段来讨论。
1864年8月,曾国藩、曾国荃等统领的湘军攻陷了洪秀全苦心经营11年之久的南京。曾经轰轰烈烈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遭到灭顶性的打击。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力挽狂澜,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居功至伟。很快,曾国藩带领湘军主要将领进京,觐见两宫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觐见时,两宫太后对曾国藩劝慰有加、百般优待,不在话下。
随同曾国藩觐见两宫太后的队伍之中,有一名叫鲍超的湘军大将。鲍超是第一次进京,也是第一次面见两宫太后,心情很激动。他见别的王公贵族在两宫太后面前都自称“奴才”,也跟着“奴才”前、“奴才”后。
哪想慈禧太后听了,随口问了他一句话:“你是哪个旗的?”
鲍超顿时傻了眼。因为他是一名汉人,从未加入过八旗,也非八旗汉军。
这件事很快在宫廷里流传开,成为一个笑话。
那么,清朝时期,面对最高统治者时,汉人大臣到底应该自称什么呢?这要分成四个阶段来讨论。
一、清朝入关前后,大家随意叫
在清朝入关前后,由于礼仪制度的不健全,君臣之间的称呼比较随意。汉人大臣在清朝皇帝面前有时自称“臣”,有时甚至自称“我”。
另一方面,满人大臣在皇帝面前的自称也很混乱,自称“臣”或自称“奴才”的都有。不过,一般而言,满人大臣在皇帝面前多自称“臣”,而是本旗主子面前多自称“奴才”。雍正还没有当皇帝时,曾经对年羹尧说:“况在朝廷称君臣,在本门称主仆,故自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至公等莫不皆称主子、奴才,此通行常例也。”
二、顺治康熙时期,形成惯例
经历了最初的混乱后,到了顺治、康熙时期,随着各项礼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君臣之间的称呼渐渐地规范起来,形成了惯例。
汉人大臣在皇帝面前,一般自称为“臣”。比较特殊的是武官。大多数武官自称为“奴才”。
满人大臣的自称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公事,满人大臣自称“臣”;如果是私事,则自称“奴才”。
三、雍正时期,满人和汉人大臣一律自称“臣”
1723年8月16日,刚刚即位的雍正皇帝下了一道上谕,对大臣们的自称进行了明文规范::“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在雍正皇帝看来,在奏章里不管是自称“臣”还是“奴才”,都是表达“臣下”的意思。既然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没必要分开,大伙儿一律写成“臣”就可以了。
从那以后,汉人大臣和满人大臣,在上奏章时均自称为“臣”。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内务府的满人大臣在上折子时,还是爱自称“奴才”。
四、乾隆时期,满人和汉人大臣再次分开自称
1758年,乾隆皇帝下上谕,称:“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这明确规定,满人大臣在“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中均自称“奴才”。
1773年,乾隆皇帝再次下上谕,对汉人大臣的自称作出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此乃向来定例。”
这说明,汉人大臣中,除了提督以上的武官自称“奴才”外,其余人等都自称“臣”。
乾隆皇帝不让汉人自称“奴才”,是何原因?多年后,大文豪鲁迅在杂文《隔膜》里一针见血地指出:“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却称‘臣’就好。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锡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顺便说一句,鲍超在1862年春天配合曾国荃进攻南京时,就已经升任浙江提督。因此,鲍超在两宫太后面前自称“奴才”,还真没有犯错。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