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Beijing北京中轴线它就是我们西城人所熟知的北京中轴线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

它穿越漫长的时间和广袤的空间

将千年古都浑厚丰饶的历史

映现在我们眼前

它就是我们西城人所熟知的

北京中轴线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

北京中轴线

Beijing

穿越这条宏伟的轴线

我们将会看到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中轴线的故事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4)

中轴线的北端点——鼓楼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5)

中轴线的北端点,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商业中心”——鼓楼商业街区,于元代初年形成,明永乐间重新规划建设,绵延于清、民国以迄于今。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6)

地安门外大街,现在当地还有老人称其“鼓楼大街”或者“后门大街”的。如果从鼓楼自北向南而行,能明显感觉到这条大街西侧的人流量大,及至后门桥再南,则是大街东侧的人流量大了。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7)

换言之,自北向南,人们先是沿街的西侧,即靠近什刹海的一侧行走;一到后门桥,便鬼使神差,大部分人会自然而然地过桥走到路的东侧去,向南走到地安门十字路口。反之,若从地安门十字路口向北,则大多是先走路东的一侧;到了后门桥,便拐到路西,沿街的西侧北向行走。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8)

这线路很像一个“之”字。人们在老商街行走的这种“之字形折线”现象,商业界的老先生称之为“阴阳街”现象。这种情况在西单、王府井,曾经都能看到。所有这些折转点,如果测算,基本上都是位于那些老商街长度的0.618的位置。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9)

这些折转点具体是指老商街上客流最为密集的地方,仿佛形成了一个人流的大漩涡。这也是商业街最为金贵的地段。这个“黄金漩涡点”,巧合数学上著名的“黄金分割率”——0.618。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0)

具体到鼓楼大街,后门桥的最高点,大体就是其街道长度的黄金分割点。这从记述清末民初这条街上一些字号名家的文章中,能得到印证。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1)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2)

绕脚也要去吃那口炸灌肠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3)

后门桥北侧路东,客流量不如路西。但把着桥头,却有“福兴居”灌肠铺,炸灌肠是北京最著名的一家。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4)

马路对面,是“合义斋”,也以炸灌肠出名。虽然“合义斋”在“阴阳街”的阳面,占据有利地势;但是福兴居却把所谓阴面的劣势化解了,以至于人们宁愿多走几步路,绕脚也要去福兴居吃那口炸灌肠。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5)

福兴居、合义斋两家的始创年代其说不一。

民国年间,京城百姓曾经有段“北京小吃四绝”的“磕儿”:“都一处的炸三角,会仙居的炒肝儿,穆家寨的炒疙瘩,后门桥的炸灌肠。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6)

炸灌肠,实际上是鼓楼一带,甚至是当年北京内城满族饮食文化的地标。

据爱新觉罗·灜生所著《京城旧俗》中说:“清中期前,北京满族人日常多是吃油炸真鹿尾”。“后因关东货来京日见稀少,加以满人生活日艰,真鹿尾吃不起了,所以改吃炸肉末灌肠”。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7)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8)

后门的“大葫芦”酱菜是最爱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19)

后门桥北侧路西,有座大名鼎鼎的敕建火德真君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0)

火神庙边儿上,是“宝瑞兴”酱菜店,因为门前安置了个木制的大葫芦做招幌,俗称“大葫芦”。汪曾祺在《吃食和文学》中说:“中国的酱菜大别起来,可分为北味的与南味的两类。北味的以北京为代表。六必居、天源、后门的‘大葫芦’都很好。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1)

翁偶虹在《鼓楼三条街》中说:“驰名北京的‘大葫芦’酱菜园,门外设置一个须弥座丈把高的朱色大葫芦,标出特帜,所售酱菜,与南城的六必居,东城的天义顺,西城的天源园,并称为北京四大酱菜园,初夏售卖‘雷殛疙瘩’(即五香腌制的软质芥菜疙瘩),尤为精品。”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2)

据鼓楼一带老住户说,宝瑞兴的大葫芦有一人多高,两人多宽,刷的是大红漆,远远的就能看见,是鼓楼街面上特别的一景。大葫芦家的黄酱和酱菜,是后门一带满人的最爱。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3)

此外,火神庙山门前的小空场上,总有一些小商贩摆摊售卖,诸如书摊、风筝摊等。曹氏风筝传人金福忠就曾在庙外摆风筝摊。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4)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5)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6)

京城“老号”天汇轩大茶馆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7)

后门桥南侧路东,距桥最近的,有个天汇大院,那是当年天汇轩大茶馆的旧地天汇轩的始创,有说是清中叶,也有说是清道光年间。还有说其存世约一百四十年的,如果按照它在1921年歇业倒推,那就是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左近始创了。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8)

金受申先生《大茶馆》文中记:“北京以先的大茶馆,以后门外天汇轩为最大,后毁于火,今成天汇大院,曾一度开办市场,其大可知。”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29)

当时的天汇轩,建有房屋上百间,有雅座、庭院,还有为茶客制作满汉饽饽的炉房,以及停放大鞍车的停车场。天汇轩的茶客,以步军统领衙门的官吏居多,还有“宫里当差的”,如御膳房的厨师、皇宫的车夫、工匠等。

他们在天汇轩品茶、闲聊,无形中就把一些技艺、绝活传布到民间。于是,天汇轩成了宫廷与民间交流的“枢纽”。会贤堂、致美斋等饭庄的厨师,得过御膳房名家的“真传”。最初“传经送宝”的地方,就在天汇轩。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0)

天汇轩还是老北京鸟文化、虫文化的“俱乐部”。每年春秋两季,天汇轩掌柜均以花笺红封请帖邀请养有套子活鸟者莅临茶馆,轮流主持“串套”,为众人所养之一般鸟“押音”(亦称“押口”)。冬天的天汇轩,又有鸣虫“赛会”。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1)

清末民初,后门桥南的天汇轩,每天茶客盈门,熙熙攘攘。这里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的汇聚之地。有官面上的、提笼架鸟的、撂跤练把式的,还有拉房纤的、跑合儿的。时不时的,还会有商界头面人物、古玩书画界的名人等。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2)

光绪末年,天汇轩由茶馆改为戏园,名曰天汇茶园,约集京剧名角轮流演唱;还有演评书和单弦。“单弦大王”荣剑尘(满族健锐营人),经常在天汇茶园演出。如此看来,天汇轩在北京评书、单弦的发展上,还做过历史性贡献。

上世纪20年代,茶馆改市场;又坚持了不多的年头,才变为大杂院。但它门前南来北往的人流量,至今仍然大于大街的西侧。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3)

后门桥南侧路西,与桥北相比,就要冷清得多。这里的商业,或是只对应当地居民日常必需,如粮食店、油盐店;或是特殊行当,如古玩店、挂货铺等。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4)

以清末民初为时间段,以后门桥为节点(如果从行人的角度,则应称之为“折转点”),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仅只在后门桥南北两端的西、东侧(或附近),都有驰名京城的大店铺,如宝瑞兴酱园、天汇轩大茶馆;桥北路东的福兴居虽然是小饭铺,但以炸灌肠的“一招鲜”也名扬京城;桥南路西端,则未见人气旺盛的商铺。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5)

一条线,一座城

北京中轴线

正焕发出新的旺盛生命力

仅鼓楼一点

就让我们见识到古都繁华

看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

感受中轴的昨天与今天

我们下期再见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6)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7)

文字:袁家方

图片:图虫 资料图片

制作:樊鲁阳

责编:王昭

审核:苑佳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8)

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66237796(工作日9:30—17:30)

邮箱:xcxmtk@163.com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分享你喜欢的文章!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西城(ID:bjxchnews)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著名中轴线全景(中轴线的故事鼓楼大街和)(3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