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回家探亲(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
开国少将回家探亲(开国少将携妻衣锦还乡)凤娃子?听到这三个字,易耀彩如遭雷击。“总算回来了,凤娃子这些年不容易!”正所谓近乡情怯,与乡亲们的热情攀谈中,易耀彩却始终不敢走进那条熟悉的胡同。胡同尽头的那片矮小房屋,是他自幼长大的地方,盛满了他的温暖回忆;可同时,抗日战争期间家乡的沦陷,以及亲人们的相继遇难,让那片熟悉的庭院,也充满痛苦的回忆。失神间,曾经担任村长的老伯,轻轻拍了下易耀彩的肩膀,而后神情复杂地说道:
1957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的易耀彩,带着妻子范景阳来到阔别多家的家乡。
这个14岁便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的将军,已经离家整整22年。
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是易耀彩的实至名归,更是家乡父老的万分荣耀。
所以易耀彩到达江西泰和的老家时,乡亲们几乎是夹道欢迎。
正所谓近乡情怯,与乡亲们的热情攀谈中,易耀彩却始终不敢走进那条熟悉的胡同。
胡同尽头的那片矮小房屋,是他自幼长大的地方,盛满了他的温暖回忆;可同时,抗日战争期间家乡的沦陷,以及亲人们的相继遇难,让那片熟悉的庭院,也充满痛苦的回忆。
失神间,曾经担任村长的老伯,轻轻拍了下易耀彩的肩膀,而后神情复杂地说道:
“总算回来了,凤娃子这些年不容易!”
凤娃子?听到这三个字,易耀彩如遭雷击。
“难道是凤娥姐?”冒出这个想法后,易耀彩强忍着内心的激动和坎坷,带着妻子快步走到胡同口的尽头;正在他头脑空白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跌跌撞撞般闯入他的眼中。
“耀彩,是你吗?”那句夹杂着颤抖的轻声询问,让易耀彩顿时泪流满面。
纵然视线已被眼泪模糊,可他心里却清楚知道:这一刻,他终于与思念多年的那个女子重逢了。
“姐,你活着呢!你真得活着呢!”
说完这句话,易耀彩再也忍不住,快速飞奔到那个挽着发髻的中年女子身边,而后像个孩子般,放声痛哭起来。
看到这幕场景,陪伴易耀彩回到故乡的妻子范景阳,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她为丈夫感到欣喜,也为这个女子的独自守护感到心酸。
是的,这个独守院落、苦苦等待易耀彩的女子,便是他的原配夫人张凤娥。
20多年的岁月,带走了一个女子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这场孤独而执着的等待中,她听到过易耀彩的“死讯”,也听到过好心村民劝她改嫁的建议…可她不信,也不愿!
漫长的岁月,这个大字不识的女子,侥幸逃过屠杀和扫荡,也独自熬过苦难和饥荒;一年年的等待后,她终于盼得丈夫的归来。
只是,这场团聚也让张凤娥感到无比的难过:
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已经是开国少将,而身边更有了志同道合的妻子。
同样的,易耀彩更是无比自责和纠结:
他一直以为原配已不在人世,他后悔自己的轻易判断,而不是细细打听她的下落;
他更纠结,与思念多年的凤娥姐重逢后,自己却另有家世,这样的局面,让他如何对得起等他20多年的这个女子呢!
那么:易耀彩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会认为原配已不在人世?
当与和思念多年的原配重逢后,已经成家的易耀彩,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易耀彩与张凤娥:包办婚姻的情分,造化弄人的姻缘】1917年,易耀彩出生于江西泰和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父母却给予了易耀彩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
他的父母是当地赤卫队的成员,经常讲述一些红军故事;受到父母影响的易耀彩,从小对革命事业充满了憧憬,并且对着长辈们立志:长大以后要保家卫国。
13岁那年,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加光明的未来,父母思来想去,决定把他送上井冈山,托付给参军的舅舅照顾。
井冈山路途遥远,易耀彩每次回家,都是百费周折;幸好家中父母,被懂事体贴的张凤娥照顾,孝顺的易耀彩才能放心下来。
比易耀彩仅长2岁的张凤娥,是以童养媳的身份来到这个家的。
童养媳剧照
在民不聊生的旧社会中,很多家庭因为条件比较差,没有能力抚养家中的女儿,便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有男孩的家庭,等到两个人都成年之后选择成亲;这种童养媳的现象,在落后的偏远农村也属于“正常现象”。
认识张凤娥的时候,易耀彩只是个12岁的孩子。
面对这个懂事体贴的未来妻子,易耀彩总是喜欢称她为“凤娥姐”;年纪相仿的两人,感情也逐渐升温。
不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合家欢乐是一种奢求,易耀彩和张凤娥过了不到一年的安生日子,国内的局势愈发混乱。
1929年,年纪轻轻地易耀彩,参加了当地的农民暴动。
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易家父母便把孩子送上了井冈山;也是因此,易耀彩正式参军。
一年后,表现突出的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在军中崭露头角。
对于易耀彩的选择,张凤娥从来没有过抱怨;她叮嘱易耀彩注意安全,不用担心家中,而后独自以柔弱的肩膀,挑起这个家的重担,洗衣做饭,照顾父母…
动荡乱世的生存本就不易,但张凤娥却甘之如饴。
在她觉得:只要易耀彩能够平安,比什么都强。
随着年龄渐长,两个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曾经的姐弟之情,也自然而然发生了转变。
可乱世之中,命运往往身不由己。
1934年,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易耀彩所在的部队,被迫走上了长征之路。
路途遥遥、生死难测,但他却不得不与家人告别。
离开家乡前,易耀彩的父母万分不舍,一再叮嘱他在路上要多加小心;而性情内敛的妻子张凤娥,却没有说太多话,只是转身默默流泪后,对易耀彩坚定说道:
“有我在,你就放心;照顾好自己,我和爹妈等你回来!”
听到这句话,易耀彩心中涌现出莫名的酸楚;他知道,自己欠妻子太多了;他想弥补,却不知这遥遥路途,何日是归期。
临行前,他只能告诉妻子:
“等革命成功后,我一定回到家乡,咱们再也不分开了。”
此时的易耀彩,还没意识到:在这句归期未定的承诺中,命运也将谱写造化弄人的结局。
【参军长征,父母被害】革命前途尚不可知,年纪轻轻地易耀彩,却义无反顾踏上了长征的道路。
纵然路途坎坷,可这个热血方刚的青年,始终相信:会迎来真正的曙光。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易耀彩刚走没有多久,国民党的军警和还乡团便来到村中,搜查共产党的家属。
此时的时代背景,恰是国共分裂的严峻对抗期;中国红军的武装力量不仅遭到重创,就连红军的家属们也会被牵连。
所以长征进行半途时,易耀彩收到了家乡的消息,国民党的军警和还乡团来到村中,大肆搜捕曾参与红军活动的村民,其中易家父母惨遭杀害,尸体都被投入江中。
得知这个噩耗,易耀彩几乎崩溃;以为张凤娥也惨遭杀害的他,将国仇家恨的种子彻底种在了心中,他发誓:如果自己能活下去,一定要敌人的暴行付出血与泪的代价。
长征之路异常艰难:恶劣环境中,不是寸草不生,就是满是沼泽…
特别是来自南方的战士们,都穿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许多战士都患上疟疾,未能走出草地。
家中噩耗的传来,本就让易耀彩无法承受,此时身心俱疲的他,也彻底倒下。
部队想要把易耀彩,留在当地的群众家中。
可父母的舅舅不答应,他说:"孩子,不能停下来,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你爹把你托付给我,我不能让你牺牲,就是背,我也要把你背出草地!"
就是这句话,重新点燃了易耀彩的求生信念:他要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给父母和妻子报仇。
就这样,易耀彩一步步熬了过来:过草地,爬雪山…在这些致命的考验中,他却愈加顽强坚韧。
随后,抗日战争爆发。
在反围剿斗争中表现突出的易耀彩,正式担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34团营长,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正面打击日寇…种种杰出功绩,也让他成为军中的风云人物。
到了1938年,组织正式任命他为34团团长;在他的领导下,34团成了晋察冀军区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名字。
后来,战事稍微缓和,易耀彩的个人生活,也受到了组织上的关心。
在上级的安排下,他与范景阳结为夫妻。
范景阳是河北阜平著名的“范家三姐妹”之一,她们来自一个革命家庭。两个姐姐也先后都嫁给八路军指战员,大姐范景新嫁给了王平,后来是开国上将;二姐范景明嫁给了王宗槐,后来是开国中将。
两人结婚时,范景阳正在晋察冀边区担任卫生员。
虽然是典型的“先婚后爱”,但感情幸福的两人,却成为军区的模范夫妻。
值得一提的是:再次组建家庭的易耀彩,也在大小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其中1940年的“百团大战”,易耀彩率部参加了西子湾、赤城、围攻北平和张家口敌人指挥所等战斗,卓越的军事领导能力,一度令日寇、伪军闻风丧胆。
4年后,27岁的易耀彩已经是冀察军区参谋长,年纪轻轻的他,也成为一颗耀眼的将星。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鉴于易耀彩的出色表现,特地安排他到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并且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授予他“开国少将”军衔,并且颁发二级八一、一级独立、一级解放、一级红星等光荣勋章。
从艰苦长征到开国将军的身份转变,一晃已经22年。
易耀彩不知道的是:这22年中,那个被他认为不在人世的张凤娥,一直苦苦等到他的归乡。
那年全村遭受浩劫,下地收割庄稼的张凤娥,侥幸逃过一劫;在村民的帮助下,将两位老人遗体打捞出水,办了丧事。
动荡乱世,朝不保夕,很多人劝说张凤娥再找一户人家,却都被她拒绝。
她说:“我嫁给了易耀彩,一辈子都是易耀彩的人;不管他是生是死,我都是易家的媳妇。”
是的,张凤娥也无法确定丈夫还活着。
她听到了一些消息:易耀彩所在的兵团,渡过湘江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以至于那边人,三年不食湘江鱼。
可不管这消息是真是假,她都要等下去,只为让荣归故里的易耀彩,能够有家可回!
一年年的等待,蹉跎了一个女子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等到皱纹爬上眼尖,等到青丝逐渐褪色,等到时代改天换地…她终于等来了。
那是她苦盼多年的丈夫,更是衣锦还乡的开国将军。
当得知这个弱女子,苦等自己22年时,一生戎马的易耀彩再也忍不住了。
他像个孩子般放声大哭:
“凤娥姐,我对不起你!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传来消息,说全家都被敌人残忍杀害了,我还以为,以为你已经…”
事到如今,造化弄人。
她等到了丈夫的归来,他亦欣喜于她的平安健在…
可是这场相逢,却又衍生了无数的意难平。
此时的易耀彩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他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弥补张凤娥。
易耀彩全家合影
得知两个人的遭遇,范景阳也是感动不已。
在她的安排下,张凤娥每月都会收到一笔生活费,能够确保衣食无忧。
此后的三个人,更是亲如一家人。
张凤娥一生未改嫁,一直是易耀彩最为愧疚的事情。
所以在1990年,73岁的易耀彩在临终前,特意叮嘱范景阳:将自己的骨灰一分为二,一半洒在长期工作的青岛,另一半葬在江西老家。
6年后,苦守一生的张凤娥也因病去世。
得知这个消息,范景阳做出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决定,将张凤娥和丈夫易耀彩葬在了一起。
这份坦然的成全,也让张凤娥的数十载等待,终于有了完美的回应。
这场错过让人心疼,可又能怪谁呢?
怪张凤娥太固执的等待?怪易耀彩的舍家离去?
我想,终归是那个动荡时代的捉弄吧!
如果没有战争,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他们是有缘的,只是这份情终究被时代捉弄。
旧社会到新中国,一场错过,便蹉跎了一生…
————END————
其他推荐——
刘伯承长女:6岁在延安被害,死前曾对凶手说:叔叔,我认识你
1998年,王光美托人带钱去俄罗斯,邀刘少奇的外国孙子:回来看看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