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得体的别离)

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得体的别离)分散成绩上的聚焦,转向精力于孩子的健康、三观养育,应该能衍生出更多幸福的种子吧!我们紧抓着孩子的手不放,而孩子渐渐忙于追寻自己的世界。父母与孩子的逐渐别离,正如我自己的经历,随着慢慢长大,父母能掌控我的已越来越少,直至后来我开始带着父母上医院,我终成长为我自己。当前,在与青春期的大儿子相处时,他也正在重复我当年青春期的轨迹——不想听父母唠叨,自己有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做法…...这不是叛逆,而是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追逐。再看小女儿,从襁褓里小小的一只,到现在6岁的她已要求我们给她一个机会让她独自在家待会儿,以证明自己的长大。

很多年前看龙应台先生的《目送》写道“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不必追。”当时的我,还是单身,对这句话似是而非的明白,同时感觉这种描述充满着惆怅、无奈和伤感的气息。

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得体的别离)(1)

现在的我,有两个孩子,家中4位老人,其中我的亲爸妈还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现实不仅让我品尝赡养父母的经济、精力的压力,还有就是围绕着两个孩子成长的各种焦虑。对于老人的侍奉,花钱请保姆,还有兄长姐姐帮忙分担,也会在工作能走开的时候偶尔请假。而对于孩子虽然也有请人帮忙,却只是仅限于照顾日常饮食,但凡涉及到上学、上兴趣班、检查作业、讲故事、和老师沟通等等都需要自己和爱人分工合作。

回头看,父母的照顾更多是托付给他人,而子女的养育都在亲历亲为。纠缠在这个过程里,我始终没能参透龙应台先生所谓的“渐行渐远的别离”是什么意思,只到最近看到温尼科特在《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情绪发展理论的研究》中的一段描述:一对父母并不是像艺术家创造一幅油画,或者陶艺家制出一件陶器那样制造了一个婴儿。他们只是启动了一个发展过程,启动的结果是:在母亲身体里住上了一个房客,之后这个房客又移住到了母亲的臂弯里,再之后又移住到了由母亲和父亲一起提供的一个家庭里,而这个房客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是谁也无法控制的。温尼科特还说,父母要依照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所要求父母的成熟来提供一种相应的成熟性养育。

读到这段话,我顿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孩子这个房客最终成为什么样子,父母并不能全然决定,身而为父母能做的是让自己努力学习成长为成熟型的父母,进而为孩子的各个阶段提供成熟性的供养环境。

渐行渐远的不是距离(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得体的别离)(2)

父母与孩子的逐渐别离,正如我自己的经历,随着慢慢长大,父母能掌控我的已越来越少,直至后来我开始带着父母上医院,我终成长为我自己。

当前,在与青春期的大儿子相处时,他也正在重复我当年青春期的轨迹——不想听父母唠叨,自己有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做法…...这不是叛逆,而是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追逐。

再看小女儿,从襁褓里小小的一只,到现在6岁的她已要求我们给她一个机会让她独自在家待会儿,以证明自己的长大。

我们紧抓着孩子的手不放,而孩子渐渐忙于追寻自己的世界。

分散成绩上的聚焦,转向精力于孩子的健康、三观养育,应该能衍生出更多幸福的种子吧!

既然终究会走向别离,那么此时作为强势一方的父母重塑角色定位,把握好边界,应该能让孩子在别离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