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眼铳枪(火器时代简史之一)
明朝三眼铳枪(火器时代简史之一)元明清三朝都有流行的三眼铳当时蒙古人用的“炮”,主要还是投射炸弹的投石机,像“回回炮”(重力式投石机)一类;一个真实的战例就是,当蒙古旭烈兀大汗西征时,面对邪教阿萨辛教派徒众建在险峻山地上的塞堡,蒙军是用缴获的南宋床子弩发射火药武器将之击灭的。宋元交锋时有名的襄阳炮就是一种大型投石机,连古代的“砲”字,也是来自“抛”的谐音。突火枪示意图,可见铁砂,宋代火器时代的发端,来自火药的发明。宋初大约在11世纪,出现了借助火药推力将箭发射出去的“火箭”。12世纪开始,出现以竹筒为材料的管状火器,这将成为后世枪炮的鼻祖。蒙古人入侵辽金时,金人发明了“飞火枪”,南宋人进而改进为“突火枪”,此时的突火枪射程只有几米,喷射的主要是火焰和铁砂之类,类似今天的霰弹枪。网友自制的重力式抛石机,很多影视里也有表现
火器时代共有三篇,此为第一篇,欢迎延伸阅读和关注
一、火器时代简史之一:从三眼铳到火绳枪,大明火器落后在襁褓期
二、火器时代简史之二:从燧发枪到整装弹药,彻底完结了冷兵器时代
三、火器时代简史之三:更快更准更强,近代枪械的发展高潮
突火枪示意图,可见铁砂,宋代
火器时代的发端,来自火药的发明。宋初大约在11世纪,出现了借助火药推力将箭发射出去的“火箭”。12世纪开始,出现以竹筒为材料的管状火器,这将成为后世枪炮的鼻祖。蒙古人入侵辽金时,金人发明了“飞火枪”,南宋人进而改进为“突火枪”,此时的突火枪射程只有几米,喷射的主要是火焰和铁砂之类,类似今天的霰弹枪。
网友自制的重力式抛石机,很多影视里也有表现
当时蒙古人用的“炮”,主要还是投射炸弹的投石机,像“回回炮”(重力式投石机)一类;一个真实的战例就是,当蒙古旭烈兀大汗西征时,面对邪教阿萨辛教派徒众建在险峻山地上的塞堡,蒙军是用缴获的南宋床子弩发射火药武器将之击灭的。宋元交锋时有名的襄阳炮就是一种大型投石机,连古代的“砲”字,也是来自“抛”的谐音。
元明清三朝都有流行的三眼铳
元代开始出现单眼铳和三眼铳,顾名思义管数不同,使用上也是前装火药和弹丸,以火绳或燃香点着,后接木棍以便握持。在弹丸发射完之后,足够沉重的三眼铳还可以当成钝器使用。
手持三眼铳的大明将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战国末期,丰臣秀吉下令侵朝(1592年),并与明军大战。此时明军火器以火炮为主,也装备了不少三眼铳和鸟铳为单兵武器,在日本的影视里倒多有表现。这一时期西方甚至是日本的火绳枪使用已比较普遍,三眼铳在此时已经是较为落后的火器。
手持管状火器的西方战士
在西方,阿拉伯人首先发明了手炮,称之为马达法。炮身被固定在一根粗长的木棍上,使用时左手扶住炮身将木棍夹在腋下,然后用煤炭、火绳或烧红的金属伸进火门点燃火药。为了满足大量步兵同时点燃火药的需要,当时的火枪阵地最明显特征就是几个大火盆。当欧洲的基督徒通过与中东的贸易和战争交流也掌握了火器之后,欧洲战争的局面就开始改观。
欧洲骑士们的新玩具,留意789三张图中的士兵操作早期火器
一门毁于1399的欧洲铜制手炮文物,显示这种武器尚没有准星、照门,也没有扳机和握把、枪托,发射时由骑兵用胸口顶住,左手扶炮身,右手拿火绳去点火门,发射装填的石丸或铅丸。从杀伤原理来看,这种早期手炮的伤害显然是可笑的,比中国新年时发射的二踢脚相差无几。但是巨大的声音、弥漫的烟雾,对于当时的士兵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
现代农村发射三眼铳的效果,大家脑补古人的画面
客观来说,此一时代的中国突火枪、三眼铳、阿拉伯的马法达和欧洲手炮都属于同一类型的早期火器,特点是填充火药和弹丸,使用火绳或火炭点燃,精度差,威力弱。由于装填麻烦,受到天气影响巨大,此类武器必要时仍充当冷兵器,用作钝器打击。或者说,因为初代手持火器的火力延续性很差,大多数场景下,是带着三眼铳冲到有效射程(通常是十米以内),先轰对方一脸铁砂,再轮圆了上,那画面太美,请自行脑补。
手持三眼铳的倭寇
至于这一时期中国、欧洲和阿拉伯地区的管状火器的关联,一般认为是从中国传至中东阿拉伯地区,再进一步传至欧洲。近期热映的《长城》一片,主角就是几个来中国偷黑火药的西方毛贼,时代背景设定在北宋,可惜完全没有表现早期中国火器,难道说西方毛贼对黑火药用途的敏感度更高?
手持三眼铳的大明神机营战士
15世纪早期,为了便于瞄准,阿拉伯人对马达法进行了改造:将火门从顶部移到右侧,加装了一根固定有火绳的杠杆,并在火门上盛放少许火药作为引发药,发射时按压杠杆引燃引发药从而点火发射。这是最初的可以抵肩射击、并在发射中保持瞄准的火器。同时由于燃烧迅速的粒状火药的发明,使得火器在击发后立刻就爆炸发射弹丸,免去了早期火枪点火后的等待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弹丸威力和精度,为后世火枪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装有早期击发扳手的管状火器发射图
火枪所使用的火绳是用细麻线或棉线放入硝酸钾溶液中蒸煮,或放入木灰、石灰浓碱液中浸泡制成,可缓慢阴燃,没有火焰,从14世纪末就用于点燃引发药。15世纪中期,西方人参照弩的结构做出了扳机、增设了照门,16世纪早期,较完善的滑膛火绳枪就此诞生,也就形成了我们熟悉的枪械的外形。
早期火枪兵和长矛兵混编时代的战斗,注意火枪兵必须用支架才能有效操作沉重的火绳枪
早期火枪的装填过程相当繁琐:首先量出一定量的火药放入枪管,再放入铅弹,塞一些碎布固定住子弹和火药,然后把另一种精制的火药倒满引发的火药池,再把火绳固定到扳机上,打开火药池,瞄准,开火……在以上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失误都会导致弹丸无法发射成功。在16世纪之前,早期火绳枪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发射繁琐、速度慢,无法独立对抗骑兵的冲锋。在战场上,早期火枪手通常和长矛兵混编,互相在远射战和近战中掩护对方,火枪手实际上取代了弓弩手的作用。
改进后的火绳枪的击发装置
15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人又对火绳枪的击发装置等做了改造,一是增加照门提高瞄准精度。二是采用V型弹簧和齿轮的组合代替了简单的杠杆,让火绳夹牢固地保持在待发状态,增加扳机力,降低了走火的危险。16世纪之后,经过改进的火枪已经逐渐趋向成熟。随着火枪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欧洲方阵中的长矛兵数量越来越少,直到18世纪彻底退出方阵,欧洲军队进化到以热兵器为主的时代。
注意早期火绳枪的八棱形枪管
最著名的火绳枪Musket一词源出拉丁文musca,意为苍蝇,同时也是拉丁文的一种投掷箭的名字,后来几乎成了所有前装火绳枪的统称。最初的Musket身长550毫米,口径30毫米,全长1430毫米,枪管为八棱型。16世纪经过西班牙人改进的Musket口径23毫米,全重11公斤,弹重50克,最大射程250米,有效射程100米。由于过于笨重,发射时只能架在别人的肩膀上,或用一根Y字型支架支撑。
为避免装错药量,早期火枪兵用独立包装的火药盒来装火药
早期火绳枪的发射速度慢,移动困难,发射后坐力巨大,射手都是彪形大汉。在Musket发射的弹丸面前,鳞甲和锁甲迅速过时。和早期火枪的发展同步,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初,也是骑士们身穿的全身板甲出现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正由于火绳枪兵和长矛兵混编,使得步兵终于在被重装骑兵压制了近千年之久后,再一次主导了欧洲战场。
以重装步兵文明的15世纪的瑞士雇佣军
瑞士是个山国表面与世无争,瑞士雇佣兵却成为那个时代最精良的军队。瑞士军团里除了使用长戟的重装步兵之外,弩手和火枪手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大型化的火枪可以在100米左右的距离上击破早期胸甲。
17世纪的欧洲火枪手的全套装备
1522年的比克卡会战及1525年的帕维亚会战中,火枪手第一次表现出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大型火绳枪的威力常常能能一枪击伤几个人,但它们必须得到长矛兵和堑壕的保护,而且在射击速度上比弓弩手要缓慢得多。然而鉴于火枪相对弓弩的巨大优势,到16世纪末,火枪仍然发展成为欧洲轻装步兵和骑兵人手一支的武器,口径降到了15毫米以下,尺寸和重量也更符合单兵使用。长矛兵沦为火枪手的保护者,弩和长弓退出军队序列。
勒班陀海战中使用火绳枪大败土耳其人的基督教士兵
火绳枪同样在这个时代的海战中崭露头角,1571年,基督教世界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间最大的一场海战在东地中海勒班陀海角展开。在近战中,基督徒使用火绳枪和土耳其人的十字弩展开激战,最终击败土耳其人的精兵。此战阻止了伊斯兰世界对近东地区的进一步渗透,也树立了西方火器的威名。虽然早期火枪在射速和重量等性能上要比弓弩差,然而和弩手尤其是长弓手比起来,火枪手的训练要简单快捷得多。火枪和弹丸的制造可以批量制造,而弓弩和箭只能手工制作,无论是发射器还是消耗物,工业化时代的即将到来都让世人被迫转变。
装备火绳枪的欧洲骑兵
16世纪的骑兵开始装备早期火绳手枪和军刀,而逐渐淘汰传统兵器长矛。骑兵通常是先冲锋到火枪射程范围内,发射一轮手中的火器后,再使用军刀进行近战。后来骑兵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依赖远射火力,前排骑兵射击后撤到队列后方重新装弹,让后排骑兵前进再射击,很象步兵使用的三段击。
装备全身板甲和早期转轮打火枪的欧洲重骑兵
曾经的中世纪骄子重骑兵,在火枪兴起之后作用迅速下降,只是由于对正面突击力量的要求,骑兵才以较廉价的胸甲骑兵的身份继续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自动化武器机枪的普及,骑兵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日本人进行铁炮射击表演
当火绳枪的技术从欧洲的商人传至日本后,日本人极为重视这种神兵利器。使用火枪的技战术在战国大争之世的时代背景要求下,短期内就得到很大提高。日本将火绳枪称为铁炮,首先是从欧洲商人手中大量采购,然后大量仿制生产,和欧洲的同类产品相比制作更为精良,且由于日本人身高体力有限,日本铁炮的尺寸和重量更适合单兵使用。
电影大明劫里孙传庭的部队持有的早期火绳枪射击场景
同时代的中国,自1368年大明朝建立后,海内升平再无外敌压力,虽对火器的运用并未松懈,但始终不如长年混战的欧洲人发展快。早期装备的三眼铳实际上还是一种加上了喷火喷砂的特异功能的近战钝器,并不具备单兵集群作战的效果。直到1548年,明军在沿海俘获了一些懂造枪的倭寇,经过十年研究改进,终于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上来就是一万把。
明军火器营士兵
1597年,适逢鲁密国(今土耳其)不久前派使者到中国进献火绳枪,著名火器专家赵世祯向万历皇帝建议仿造鲁密国进贡的番鸟铳。为了仿制好这批枪,赵世祯专门找鲁密国使者详细讲解了制造和使用方法,并自己出资召集工匠,终于造出比鸟嘴铳射程更远的火绳枪,称之为“鲁密铳”。鲁密铳加长了枪管,增大了重量,提高了射程,增强了威力,在结构上更优于之前仿制的鸟嘴铳。故《武备志》说:“鸟铣:唯鲁密铳最远最毒”。后来还研制出当时最新式的火器“掣电铳”和“迅雷铳”,前者兼具西洋铳和佛郎机的优点,后者并有鸟铳和三眼铳的长处。
从三眼铳到火绳枪,早期火器的一大进步
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通过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门官员的试验。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赵世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至明末,明军已装备有大量的火炮和鸟铳。如果不是满清的入侵和取而代之,中国火器的发展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局面。
然而,装备有大量火器的明军,为何仍然败给了骑射为主的满清鞑子?东西方火器的发展又会各自通往什么样的方向,这些我们留到下一篇再来讨论。
火器时代共有三篇,此为第一篇,欢迎延伸阅读和关注
一、火器时代简史之一:从三眼铳到火绳枪,大明火器落后在襁褓期
二、火器时代简史之二:从燧发枪到整装弹药,彻底完结了冷兵器时代
三、火器时代简史之三:更快更准更强,近代枪械的发展高潮
欢迎关注燃烧的岛群(bi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