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李逗逗完整小品(喜剧大赛观察读懂李逗逗的)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李逗逗完整小品(喜剧大赛观察读懂李逗逗的)我们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春节晚会的作品,但还是得承认:一 从春晚“老派喜剧”说开去认为李逗逗表现优于“某某某”喜剧小队的网友,也不在少数。我认为啊,不同的喜剧作品,是很难用高下来区分的。正是因为有这样水平接近却风格迥异的喜剧作品,百花齐放中,喜剧大赛才成为值得我们向往的舞台。
今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突围赛结束后,赛事主办方出人意料地把第二赛段的团战,变成了1v1挑战赛。
在挑选对手的时候,突围赛表现不那么好的李逗逗,居然主动对上了突围赛冠军“某某某”喜剧小队。
拼尽全力的李逗逗以微弱比分,输给了同样全力以赴的“某某某”。
但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很多网友意难平,不少人跑到我的小作文下面为李逗逗打call。
认为李逗逗表现优于“某某某”喜剧小队的网友,也不在少数。
我认为啊,不同的喜剧作品,是很难用高下来区分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水平接近却风格迥异的喜剧作品,百花齐放中,喜剧大赛才成为值得我们向往的舞台。
一 从春晚“老派喜剧”说开去
我们很多人都不太喜欢春节晚会的作品,但还是得承认:
春节晚会的小品和相声在喜剧创作历史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至少它让我们知道了喜剧这样一个重要的文艺品类。
小品和相声都是典型的语言类喜剧作品,相比春节晚会上的独唱、合唱,语言类作品更有中国特色,会让大家从作品中看到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有趣故事,展现人们的幸福和困扰,这更容易引发思考和共鸣。
也得益于春晚这个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喜剧演员陆续被全国人民看见。
在春节晚会已经难以掀起热烈讨论的大背景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持续举办,无疑是有多重意义的。
它让大家看到了新喜剧的样子。
那是对传统喜剧的一种重要补充,让我们这些中老年人更清楚的了解当下年轻人的笑点和喜好。
喜剧大赛的热播,还让我们发现原来新喜剧有这么多的爱好者。
他们大多在二三十岁左右,没有喜剧大赛之前,他们在小众舞台上默默积累,厚积而薄发,最终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获得流量、收获肯定,也成功地把这个依然小众却有意思的喜剧门类推到了网友面前。
喜剧既丰富当代人的业余生活,也让我们在忙碌高压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喘息的机会。
我开始关注喜剧演员李逗逗,是在很多年前的《奇葩说》。
最开始聆听她的辩论,我感觉她是典型的奇葩(非贬义),她性格外放,让人看过之后就会记得。
而今年喜剧大赛热播的时候,在这个新舞台看到李逗逗,我明显感觉到,李逗逗是那个被放错位置的优秀喜剧演员。
相比辩论,中国的青年喜剧更需要她。
她也更适合喜剧这样一个舞台。
二 这是一个人的勇敢
突围赛中,李逗逗带来了独角戏《再见》,表演结束后她接受主持人采访,说到自己很庆幸先去了奇葩说。
她认为自己总要先得到一个被看见的机会,因为只有被看见,才能为自己创造更大也更合适的舞台。
年轻的李逗逗想得很周到,她也在这样一个预定的轨迹中坚定地走,等到喜剧大赛这个绽放自身光芒的舞台。
李逗逗的独角戏其实在喜剧大赛这个舞台上不算新鲜。
因为去年王梓和武六七两位老师都带来了不错的独角戏表演,但仔细来看,李逗逗的独角戏,和这两位老师的独角戏又不太一样。
李逗逗更像是用一种相对常规朴素的方式来表演。
如果单从台词、表情、动作和情节设计来看,在1v1挑战赛中,你直观的感觉,就是李逗逗用一己之力,强行和“某某某”喜剧小队进行切磋,企图完成一场以少胜多的对抗。
李逗逗最近这个名为《一个聚会》的作品,相比上个作品《再见》,已经有明显的进步。
首当其冲的是,她这个作品的剧本更丰富一些。
这一次,她没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而是用更丰富的动作来丰富剧情。
最明显的丰富,就是来自于她几次要闯进ktv的包厢的情节安排。
每一次轻推开包厢门,就听到从包厢里传出的喧哗,那是对这幕独角戏很好的一个补充。
李逗逗也顺势借助这些类似画外音的穿插,让自己的喜剧冲突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这是上一个独角戏所没有充分给予观众的冲击。
与此同时,李逗逗在这个作品中,展现了更加丰富的情感。
上个作品《再见》让人看到的,是相对单纯、简单的顾影自怜、故作坚强,而《一个聚会》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情感的丰富。
虽然台上只有她一个人,但是在她近乎精神分裂的表演和台词碰撞中,我们不但看到她真实完整的内心挣扎,还可以发现她有很多内心诉求。
这些诉求,她之前感受不到,或者不愿意与和别人分享,但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矛盾冲突里,她将这些情感需要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表面呈现出来的社交恐惧之外,还能感受到她有着“希望被别人珍视”的内心需要。
她盼望着自己在朋友眼中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她希望自己和朋友的同事、朋友的朋友的份量不一样,至少重要性的排名要更靠前一些。
但是很显然,在这个作品中,李逗逗的朋友并没有把她看得那么重。
所以剧情往下走,越觉得李逗逗那种渴望而不可得的样子,让人有共鸣,更觉心酸。
同时,除了不那么被重视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李逗逗这个人物角色中那铺天盖地的孤单感。
包厢里那么热闹,可在她看来,热闹是别人的,她什么都没有。
她明明那么在意自己的感受,不想被孤单吞噬,却又在门外久久不敢进入。
她本可投身热闹,让自己在喧哗中忘记孤单,但是她最后却选择悄然独自离开。
我没有社交恐惧症,很难理解李逗逗在包厢外的裹足不前,但是透过这个作品看到李逗逗潜藏在表情动作后更丰富的情绪,我会感觉到:
这又是一个收着表演的好作品。
一个人演独角戏,要足够外放才能走进观众心里。
而一个人要表演深刻的独角戏,她一定不会把所有思考和情绪都外露在外面,而是要让观众进入表演,既寻找共鸣,又得到发散性思考的出口。
我看完这个作品后,没有第一时间给李逗逗投票,一来是因为我不在现场,没有投票器,二来是因为我觉得李逗逗这个作品,不是那种能让人笑容满面的作品。
这个作品,提供了一面清晰透明的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也看到这个忙碌的世界里,其实有很大一群人,他们像李逗逗一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在内心却早已经排山倒海。
三 孤单铺天盖地而来
最后还是想说说通过这个作品感受到的孤单。
年轻的时候,以为孤单就是孤零零一个人,没有可以谈恋爱的人,没有真正懂你的朋友和家人。
在少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确实独自感受着这样的孤单,即便经常在人群里,但是总感觉大家的心没有想到一块去。
大家一起去户外活动,并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需要被照顾到。
沉浸在活动中的人们,总有一直沉默的人,总有不愿意主动分享的人。
更多的时候,他随波逐流,而在嬉闹的人群中,他反而感觉更加孤单。
到了中年时分,孤单有了更多的定义。
那就是不被真正理解,不被认真聆听。
被社会毒打过以后,人们客套到略显生分,明明不那么熟却可以自如地抛梗接梗,明明可以避而不见却可以在见面后共同创造一次“表演式交流”。
善于聆听且愿意聆听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记得以前从事记者工作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人生,每天就有很强的割裂感。
白天,我聆听不同人讲故事,热热闹闹,到了傍晚时分下班了,就复归孤单。
没有人真正明白你经历的一切,慢慢的,你也不愿意主动分享自己听到、看到的事情了。
人们好像只要离开了共同生活工作的场景,就不太能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尤其是男生,在一个人的时候,能拥抱的只是游戏和阅读,不太愿意和朋友煲电话粥。
不打扰,是中年男人的温柔和逃避。
不被理解,然后被孤单吞没,这仿佛是中年人的必修课,也只有到了中年才有机会感受这样独特的孤单感。
但孤单的人何止一两个,我们不去聚会上凑热闹,在孤单中,努力做一些让自己有所提升的事情,那么孤单就可以变得高级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