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数说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开启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数说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总队党组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坚持改革不止步、创新不守旧、进取不停顿,充分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推动统计方式创新变革。无人机升空航拍,精准测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手持电子终端采集价格全面推行;PAD现场录入、数据联网直报助推工作质效同增;住户电子记账、电子问卷调研等技术推广运用,有力破解入户难问题;部门行政记录对比,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有效确保数据权威真实;组织研发的“畜牧E调查”程序,2022年全面进入推广运用阶段,实现减轻基层负担、提升调查质效的双赢局面。精业笃行,统计调查业务创新发展。总队党组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统计局部署要求,扎实推进青海调查事业改革发展。垂直管理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改革完善,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使机构更加灵活,管理更加高效,活力更加释放,优势更加凸显。调查业务持续扩项增容,由10余项扩展到现在的近30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成立于2006年5月,是在1984年成立的原国家统计局青海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青海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和1995年成立的青海省企业调查队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为国家统计局正厅级派出机构,下辖8个市级调查队和16个县级调查队。既是政府统计调查机构,也是统计执法机构,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的职权,独立向国家统计局上报调查结果,并对上报的调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时,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现主要承担居民收支、劳动就业、农牧业、价格、农民工等多项民生调查工作,既是中央直属统计调查机构,也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的一支重要统计调查力量,既为国家提供优质高效统计服务,也为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202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度的“9·20中国统计开放日”也如期到来。本届统计开放日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线,以“数说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十年改革发展历程。十年来,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务实举措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用详实的统计调查数据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丰硕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近统计、了解调查,感受十年来青海民生巨大变化。
党建引领聚合力 为民调查践初心
祁生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计调查工作,多次就统计调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出台一系列事关统计长远发展的重要文件,为做好新时代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统计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年来,在国家统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党组坚定不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系统各级调查队和广大干部职工坚守“为国统计、为民调查”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浇铸出响亮的国家调查队品牌,磨砺出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锻造出笃行实干的干部队伍,改革发展成效不断彰显,统计调查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政治引领,系统党建工作全面加强。总队党组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不断探索党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领导规律,构建起政治引领、信念立基、思想润心、业务强队的大党建工作格局。系统党的建设从弱到强,从强到优,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突出政治功能,建强战斗堡垒,推动全系统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真正将党的建设“软实力”转化成推进统计调查事业发展的“硬支撑”。目前,全系统设立基层党支部39个,共有中共党员239名,占全体干部职工的70.5%。
“第一议题”制度严格落实,跟进强化理论武装,政治能力不断提升。机制体系日益完善,党建组织严密规范,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从严治党纵深发展,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政治根基坚实牢固。党建品牌创建日新,典型选树深入开展,群团活动亮点纷呈。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牢树总体国家安全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和模范机关创建富有成效。总队连续第3轮获得“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各市、县级调查队在精神文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成绩斐然、屡获殊荣。
精业笃行,统计调查业务创新发展。总队党组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统计局部署要求,扎实推进青海调查事业改革发展。垂直管理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改革完善,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使机构更加灵活,管理更加高效,活力更加释放,优势更加凸显。调查业务持续扩项增容,由10余项扩展到现在的近30项,主要涉及城乡居民收入、就业、医疗、教育、消费等方面的重要民生调查,重大国情国力专项普查以及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开展省情民意方面的专项调查。坚持依法调查,守牢质量底线,积极用数据说话,为决策服务,彰显“数库”担当。
总队党组牢牢把握改革发展主动,大力弘扬新青海精神,坚持改革不止步、创新不守旧、进取不停顿,充分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推动统计方式创新变革。无人机升空航拍,精准测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手持电子终端采集价格全面推行;PAD现场录入、数据联网直报助推工作质效同增;住户电子记账、电子问卷调研等技术推广运用,有力破解入户难问题;部门行政记录对比,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有效确保数据权威真实;组织研发的“畜牧E调查”程序,2022年全面进入推广运用阶段,实现减轻基层负担、提升调查质效的双赢局面。
积厚成势,统计调查能力明显提升。通过“蓄势-增智-强能”的砥砺奋进,统计调查能力持续提升,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本领不断增强。严格遵循《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国家调查队统计流程规范》,建立健全业务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数据质量评估和管理,多形式、多元化加大统计调查业务培训力度,推动调查流程统一规范,数据生产科学有序,调查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建立辅助调查员信息库,建立培训激励体制机制,规范辅助调查员动态管理。10年来,辅助调查员队伍扩充到400余名,调查力量持续发展壮大。
按照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要求,2013年实现住户调查业务统一管理,2018年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无缝对接,2020年粮食畜牧业归口管理工作平稳过渡,青海省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业务分工的调整优化,使统计资源配置更加科学有效,调查业务更加规范有序,统筹协调更加高质高效。紧密联系全系统党建、人事、财务、业务、法治、监督等重要工作,把制度建设作为筑牢根基、改进作风的关键之举,坚持“破”“立”并举,“制”“治”融通,10年来,建立和修订制度规定200余项,形成制度严密、指令清晰、政令畅通的良好局面,系统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新高度。
围绕中心,服务党政决策成效显著。总队党组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国家队”“调查队”意识,突出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统计调查职能作用,一体推进“数库”“智库”建设,坚持以匠心守初心铸品牌,精准获取高频度、高效度、高信度的统计调查数据,深化数据分析解读,加强专题调查研究,源源不断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大量、详实、客观的宏观经济监测信息和专项调研分析报告,竭诚服务各级党政科学决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信息咨询,得到各级党政领导高度关注。2020年,高质量完成贫困地区重大专项普查任务,“轻骑兵”本色充分彰显。
相继创办《青海调查信息》《青海调查研究》等刊物,每年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信息分析400余篇,连续多年在省直部门考核中名列前茅,在中央驻青单位中稳居第一,获得全省党委政府系统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各类信息分析采用率连年攀升、领导批示量不断刷新纪录。2022年,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倾力打造民生统计监测“主力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延伸专项调研触角,力办民生福祉实事,服务的针对性更加精准,实效性更加精致,颗粒度更加精细。创建“青海调查”微信公众号,跻身全国统计调查宣传矩阵强队,建立统计舆情监测专班,强化舆论正向引导,讲好青海调查故事,国家调查影响力显著提升,认同感明显增进。
着眼长远,干部队伍建设蹄疾步稳。总队党组紧紧抓住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近期可用、中期储备、远期培养为目标,大力实施“基层基础建设年”“能力建设年”系列活动,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挂上来、派下去”等有力举措,切实焊紧造血输血、成长成才培养链条,推动形成人才培养储备机制。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注重对干部从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机制上保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比学赶超”活力竞相迸发。2022年,作出“三年提升行动”部署安排,开办“青海调查讲堂”,并与西安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探索拓展干部培训培养新路径。
坚持政治标准,突出实绩导向,加快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节奏,并打破系统体制局限,拓宽组织视野,畅通竞选渠道,加快领导班子新老更替,实现量的组合向质的聚合转变。目前,基层队处级领导干部中70后比重达21.9%,科级领导干部中80后比重达75%。总队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40岁以下占比30.8%。全系统连续十余年招录干部200余名,现有在职干部平均年龄35.2岁,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89.6%,干部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改善,人才梯次储备后劲十足。
强化支撑,要素条件保障持续改善。总队党组坚持将要素保障作为各项统计调查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前提,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中心工作保障支撑持续强化。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内网、OA办公系统高效使用。通过购置、地方支持等有效解决干部职工周转房、公租房。经费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与建队初期相比,财政拨款总量明显增加,基本支出人均保障水平增长3.4倍。统计调查工作各项要素保障得到有力解决。
总队党组始终将数据质量作为第一要务,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办法、数据质量责任制等,将组织实施、操作规程、数据评估、资料管理贯穿数据生产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持续严格,调查业务得到均衡发展。坚定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规定》《办法》和《监督意见》,深入学习宣传《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效果明显,依法统计意识增强,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得到遏制,依法治统进程持续稳步推进。目前,全系统持有统计执法证的104人,统计执法骨干人才库44人,统计执法队伍力量得到不断加强。
奋斗未有穷期,赶考仍在路上。青海调查总队系统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大要”,坚定改革信心,保持赶考状态,聚力勇毅笃行,积极弘扬“为民调查、崇法唯实”的新时代国家调查队精神,矢志为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贡献力量,奋力续写推进统计调查现代化改革青海新篇章。
辉煌十年 青海民生建设成就非凡
陈兴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擘画的宏伟蓝图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立足地区实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非凡十年,成就辉煌,众多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提升,畜牧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价格平稳运行,农民工规模扩大就业向好。
一、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双提升,种植结构更趋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扶农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双提升。2012年以来,青海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生产关键环节,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节本增产、提质增效措施,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特别是2020年开展撂荒地和“非粮化”专项整治开展以来,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3.62万亩(302.41千公顷),较2012年增长8.0%。全省粮食总产量109.09万吨,比2012年增长7.3%,连续14年维持在1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产量从177公斤上升至184公斤,确保了农牧民口粮基本自给。
粮食种植结构不断调优。十八大以来,全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前提,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构建粮食、经济作物、饲草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与效益。十年间,除个别年份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以上,谷物种植面积占比扩大,豆类、薯类种植面积占比缩减,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快速提升。十八大以来,青海把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创建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省的主要内容,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粮食生产中,有机肥施用量逐年提升,化肥、农药施用量逐渐回落,农用地膜使用量下降。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面积较2012年分别增长37.2%、36.0%和96.0%;建成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面积99.6千公顷,较2012年增长36.6%;机电排灌面积42.1千公顷,较2012年增长69.1%。
二、生态畜牧业稳步推进,“畜”势待发展新颜
畜牧产业作为青海巩固脱贫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产业,在保生态、保供给、保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大力发展有机生态畜牧业,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在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畜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支撑。十八大以来,青海通过不断健全牲畜良种繁育体系,畜禽生产效率和生产性能不断增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为全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2021年,牧业总产值298.57亿元(当年价,下同),比2012年增长1.2倍,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2.0%提高至56.5% 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畜产品产量实现稳定增长。2021年全省肉类(猪牛羊禽)产量39.86万吨,比2012年增长37.0%,年均增长3.6%,较全国增速高出2.9个百分点。人均肉类产量占有量为67.1公斤,增长16.4公斤,增幅达32.2%,年均增长3.2%,较全国增速高出2.9个百分点。牛肉产量21.25万吨,较201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9.3%,较全国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1.6%提高至3.1%。羊肉产量12.32万吨,较2012年增长21.0%,年均增长2.1%。
牦牛藏羊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十八大以来,青海着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公用品牌和区域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成立牦牛藏羊产业联盟,先后培育了5个牦牛产业园,建成3个藏羊产业园。启动牦牛、藏羊原产地追溯体系,完成省内牧区六州牦牛、藏羊信息查询、源头追溯,实现423余万头只牦牛藏羊质量安全可追溯。借助各类网络销售模式,牦牛、藏羊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三、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如期完成翻番目标
十八大以来,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消费水平同步提高,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为全面推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城乡收入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增速快于城镇。一是居民收入与经济水平同步增长。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19元,比2012年增加14449元,年均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年均增速为6.9%,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7.0%基本一致。二是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45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4元,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城镇2.0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12年的3.28下降为2021年的2.77,十年间收入比缩小0.51。四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收入格局不断优化,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占比降低,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占比提高,收入结构趋于多元化。五是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十年间,全省居民及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同期0.7、0.6和0.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相对差距缩小。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收入翻番目标顺利实现。全省实施精准脱贫以来,农村贫困状况大幅改善,2019年全省42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收入达18003元,比2010年增长107.9%,顺利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入翻番目标。
四、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幸福感逐步增强
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结构明显优化。一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八大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2021年,青海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020元,年均增长7.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13元,年均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00元,年均增长8.1%。二是生存型消费占比下降,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理念愈加开放、多元化,消费方式逐渐由“生存型”向“发展及享受型”转化。2021年,人均发展及享受型消费(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3%,比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三是恩格尔系数下降,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食品消费比重趋于下降,2021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比2012年降低3.9个百分点。主食消费明显减少,膳食种类趋于多样化,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大幅下降,瓜果糕点类、肉类、禽类、水产类消费量稳步增长。
居民生活状况持续改善,幸福感逐步增强。一是居住条件日趋改善。2021年,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30.0平方米,比2013年增长13.7%。其中,城镇30.7平方米,增长18.5%;农村29.2平方米,增长9.0%,钢筋混凝土或砖混材料结构成为农村住房的主要建筑类型。二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家用汽车拥有量增长明显。2021年,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49.5辆,比2013年增加34.7辆。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45.2辆,比2013年增加30.7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55.2辆,增加40.0辆。通信电子产品日趋增长 户均拥有移动电话数量达到2.63部。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趋于饱和,热水器、空调等家电拥有量增长较快。
五、消费品市场供给充足,CPI企稳运行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从强监测、稳供应、重监管等环节着手,全力保障消费品市场供给,全省商品及服务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虽然受多因素影响,部分年份价格波动较明显,但得益于经济发展、供给充裕、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稳价政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企稳运行。
十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累计上涨27.5%,年均上涨2.5%。其中,2013年CPI上涨3.9%,为十年间最高涨幅,随着保供稳价措施落实落细,消费价格从高位逐渐回落趋稳至合理区间。
分阶段看,CPI涨幅呈“前高后稳”运行态势。2012-2013年,初级农产品价格较快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对总指数的贡献率接近50%,此阶段CPI上涨明显;2014-2017年,随着服务业经济蓬勃发展,服务项目价格上涨对CPI的上拉作用亦逐渐增强,CPI总体运行平稳;2018-2020年,以畜肉类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明显上涨,CPI涨幅有所扩大;2021年,在上年高基数影响下,叠加猪肉价格大幅下降对总指数的下拉作用,CPI涨幅明显回落。
六、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十八大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出家门,进入城镇,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十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稳中向好,人数稳步增加,收入水平平稳提升,工作稳定性趋强,农民工获得感不断增强。
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总量不断增加,收入水平平稳提升,工作稳定性趋强,农民工获得感不断增强。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农民工总量94.9万人,比2013年增加22.6万人,增长31.3%。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进入就业市场,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202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年,比2013年增加0.6年。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快速提升,2021年其占比为12.2%,提高5.2个百分点。
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全面提升。2021年,本地农民工月均收入3532元,比2013年增长56.8%;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4361元,增长34.1%,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从外出农民工参保情况看,2021年单位或雇主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和住房公积金的占比分别为10.4%、21.7%、10.0%、7.7%、4.4%和4.9%,分别提高4.3、15.1、4.6、3.5、3.6和3.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