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路古风建筑(古道洲街的建筑语言与文化符号)
石板路古风建筑(古道洲街的建筑语言与文化符号)洲街沿街的建筑物多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的姓氏祠堂、商铺和民居。靠河岸边,有砖石建筑的拱门和码头。洲横街与洲中街相接处,今存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的古道石筑拱门,门楣刻“福绥门”3字,门边建有高3层的雕楼式望楼;街巷道中仅存一间邱氏祠堂。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商、宅、楼、祠、馆连片,既保存了古道,又保留了古县城历史发展的脉络,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格。图3︱古道洲街大富桥 图|许化鹏 摄图2︱西京古道古亭 图|许化鹏 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古城的历史文化痕迹在发展中渐渐消亡,而古道洲街作为西京古道这个历史段落的唯一见证者得以幸存。从古道发展成街巷道,对乳源这座小城来说,古道洲街是城市成长发展的“底稿”,是最生动的物质记忆。洲街在乳源县城乳源河(洲头水)南岸,南接大富桥上腊岭,北过乳源河折而转东往侯公渡通韶州。因建筑在西京古道两旁的建筑物连成一片,中间的古道就成了街巷道,
图1︱古道洲街福绥门 图|邹建权 摄
文图︱许化鹏 (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
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一条北自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南至英德浛洸(今广东英德)的古驿道经五岭之一的骑田岭通往岭南,一时成为“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由之路,后人称“西京古道”。该古道是目前岭南地区有文字记载、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乳源是西京古道上的一个小山城,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西京古道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山民们逐渐向路边靠拢,在路边建房居住,建设乡村,形成圩镇和城市,加速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宋乾道三年(1167年)乳源建县,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县城原址在虞塘(今侯公渡林屋与罗屋间),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到洲头津,即现在的县政府所在地。从那时起,县城成为乳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池、学宫、街市、坊表、祠庙、桥路、亭塔、津渡等建筑的发展,使之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镇。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古道洲街不但形成了街市,还是乳源古八景之一的“洲头夕照”。清康熙二年(1663年)的《乳源县志》载:“洲头街,旧名西京古道。”康熙年间,街市已有城内街、上街、下街、洲头街,繁华的集市有城东市、洲头市等。民国后期,西京古道途经县城的“县前渡”始有桥梁。1966年,河南岸洲街与河北岸上街之间架起了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束了浮桥历史。
图2︱西京古道古亭 图|许化鹏 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古城的历史文化痕迹在发展中渐渐消亡,而古道洲街作为西京古道这个历史段落的唯一见证者得以幸存。从古道发展成街巷道,对乳源这座小城来说,古道洲街是城市成长发展的“底稿”,是最生动的物质记忆。
洲街在乳源县城乳源河(洲头水)南岸,南接大富桥上腊岭,北过乳源河折而转东往侯公渡通韶州。因建筑在西京古道两旁的建筑物连成一片,中间的古道就成了街巷道,这里北边又是洲头水,故名“洲街”,是古县城河以南的城区部分。古道洲街包括洲中街、洲下街和洲横街。洲中街,自今乳源大桥南端桥头溯流而上,街巷长约300米,最宽处6米左右,地面铺石阶,有些地方还保存着青石石阶原貌。
图3︱古道洲街大富桥 图|许化鹏 摄
洲街沿街的建筑物多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的姓氏祠堂、商铺和民居。靠河岸边,有砖石建筑的拱门和码头。洲横街与洲中街相接处,今存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的古道石筑拱门,门楣刻“福绥门”3字,门边建有高3层的雕楼式望楼;街巷道中仅存一间邱氏祠堂。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商、宅、楼、祠、馆连片,既保存了古道,又保留了古县城历史发展的脉络,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格。
图4︱古道洲街民居砖墙 图|许化鹏 摄
古道洲街汇聚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现保存有17间祠堂。不到500米长的古道街巷,密集祠堂,似一座祠堂博物馆,实属罕见。
祠堂以姓氏为单位,一姓一祠。选址、朝向讲究地理风水,结构布局为大门、下厅、中厅、上厅四进式,四檐滴水,两个或三个天井的砖木结构建筑,梁柱每柱放柱础石,梁架多抬梁式,上厅墙正中设神龛祖殿,殿正中安放南岭观音像,左右两边安放本姓门中先祖一脉宗亲牌位。这种建筑结构布局,是西京古道沿途客家民居祠堂不求高大华丽,但求严谨缜密,讲求吉利祥和,天人合一建筑特色的集中体现。
街巷道两边均商铺,是商住合一、上宅下铺、前街后店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临街店铺多为半墙窗台,窗外木板或木柱装置,日开夜关,街巷道尺度四五米宽,形成了传统古道街巷丰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场景。
图5︱洲街古巷道一角 图|钟华 摄
围楼是古道洲街的高层建筑,保存较好的有两座,洲中街的文明楼(又名胜隆围楼)和洲下街尾南边的江屋围楼即“笔花阁”,高4层。围楼是客家人传统的代表性建筑,它就地取材,以土、石、砖、沙、木材为主要材料,一般用粘黄土掺上鲜水沙、窑头渣、石灰等,用糯米饭、红糖增加粘性,加桐油干固后防水,串以竹片、木条做骨,逐层夯实成墙体,加上梁、桁、角等相互牵引,成为一个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的建筑体。墙厚1米左右,通常全楼最多设两个门出入,楼顶层四周还挑出“楼斗”,用于眺望或往下射击,防盗匪、防野兽、防火、防水等功能完备。
图6︱古道洲街围楼 图|钟华 摄
古道洲街的横排和后排房屋为民居,与其他传统古村落一样,砖木结构,明阶(石阶)明巷,户与户之间同墙共檐,穿壁串梁。有些私厅的厅前半部分天花做成藻井,设“天门”(天窗)通风采光;天门下为天井,特别是“国子厅”,大多是这种设计,冬暖夏凉,豪华舒适。
古道洲街有清代建立的“端蒙社学”“洲头义学”,属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青少年读书受教育的场所。义学是一种免费的学校,贫寒子弟可免费就读。
古道洲街的会馆建筑较为宽畅,清代,建有广州会馆、五行会馆、敬止祠等,是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而设立的行业会馆。漂泊在外的外埠商人出于捍卫商业利益的推动及归属感的需要,利用会馆沟通同乡商人与家乡桑梓情怀。而敬止祠则专门用以安放在乳源当地去世的外乡商人的牌位。
图7︱古道洲街的五行会馆
作为古代贸易中心,众多的商号在此经营粮食、布匹、杂货和农副产品收购、饮食及旅业等。从乳源建县之前“陆通湖广”的西京古道,到建县后形成的洲头街,它集村镇、建筑、教育、会馆、商贸等文化于一身。古老的西京古道,大富桥、古街巷、商宅合一的商铺,姓氏祠堂、围楼、社学、会馆、古村、码头等历史建筑古色古香。春节舞龙狮、五月赛龙舟,这些建筑物又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传统习俗与文化活动相互依托、相依相存,表达着客家人世代相承对南岭观音与祖先的信仰和崇拜。
图8︱洲街舞春牛 图|黄治强 摄
古道洲街承载着千年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记载着西京古道南粤先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尊严,它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更是民族浓厚历史和传统记忆的载体。它以古老的物质元素,凝固的建筑艺术,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鲜明地折射出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真实纪录了传统的建筑风貌,优秀的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的空间形态。古老的宅院蕴藏着古老的故事,古老的建筑遗留着历史的韵味,是民族精神的再现。
图9︱洲街情深 图|许化鹏 摄
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和缜密的规划,古道洲街是经岁月洗礼、自然形成的有记忆的建筑,是历经650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符号。洲街多种建筑并存,多姓祖祠和谐共存,亦农亦商,亦村亦镇的独特风貌,是传统建筑的生动语言。它拥有着现代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所没有的无穷韵味,记录着乳源这座小城的厚重历史和悠悠岁月。传承古道文化遗产,留住古城历史记忆,更应活化利用古驿道,积极探索以道兴村、以道兴镇,让古道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让古道洲街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0年 第 2 期
未经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