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什么是鱼粉加工方法(它65年冲浪浓缩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江苏什么是鱼粉加工方法(它65年冲浪浓缩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在的设备越来越高大上!”生产保障部的施卫国进公司已有42个年头,他感叹:“以往电闸拉拉就能修好一台机器,现在很多故障都要请外面的专家,我只能处理些小问题啰。”海力生制药生产部经理陈海梅告诉我们,自己1993年进入公司,那时候一个班组有5名工人,每8小时能生产药物80公斤左右,现在3人的班组就可在相同时段内生产200多公斤。“从沈家门到临城,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说起来我们有过三个‘家’了。”一走进海力生办公楼,集团副董事长王加斌就迎上来,提议我们先去车间看看。我们换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帽子,一旁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要反复洗手才能进入车间。包装车间内,机器声隆隆,一条条生产线正在不停运作,一板板药品被快速地装入纸盒中。海力生制药行政部经理唐嘉隆告诉我们,现在的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像主推药品“齐索”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由于有严格的卫生要求,我们无法进入软胶囊制作车间参观。我们略带遗憾地透
位于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海力生集团新厂区。 拍友 郑宝森 摄
舟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港十一路62号,占地20万平方米的海力生集团新厂区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一排排巨大的深蓝色屋顶就像清澈的海水。
海力生集团65年的发展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缩影。从1954年至今,它是怎样从一家鱼粉厂一步步变身为海洋综合制品企业?又如何打破市场困境,拓展发展空间?近日,带着这些好奇,我们驱车前往海力生,听他们讲述一次次破浪前行的历程。
机器换人 促转型
“从沈家门到临城,再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说起来我们有过三个‘家’了。”一走进海力生办公楼,集团副董事长王加斌就迎上来,提议我们先去车间看看。
我们换上白色的工作服,戴上帽子,一旁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要反复洗手才能进入车间。包装车间内,机器声隆隆,一条条生产线正在不停运作,一板板药品被快速地装入纸盒中。海力生制药行政部经理唐嘉隆告诉我们,现在的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像主推药品“齐索”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
由于有严格的卫生要求,我们无法进入软胶囊制作车间参观。我们略带遗憾地透过窗户张望,看到一颗颗蓝色的“贝特令”药丸随着机器抖动落入桶里。两位工作人员正在现场称重、检测。
海力生制药生产部经理陈海梅告诉我们,自己1993年进入公司,那时候一个班组有5名工人,每8小时能生产药物80公斤左右,现在3人的班组就可在相同时段内生产200多公斤。
“现在的设备越来越高大上!”生产保障部的施卫国进公司已有42个年头,他感叹:“以往电闸拉拉就能修好一台机器,现在很多故障都要请外面的专家,我只能处理些小问题啰。”
在车间里,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感慨着制造设备的更新换代之快。从他们口中我们得知,原来一个车间就有90多位工人,现在4个车间加起来才93人。
海洋药品并不是海力生最初的主打产品。“那海力生是做什么起家的?”王加斌让我们跟随他去高科技展示厅看看。随着展厅蓝色的灯光闪烁,海力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节点被点亮了。
在照片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照片里是上世纪50年代沈家门老厂区低矮的实罐车间。
沈家门厂区所在的兴建路265号,虽然现在已被一幢幢商品房代替,但在普陀人的记忆中,这是一个刻有时代烙印的地方。1954年,海力生的前身——舟山鱼粉厂在这里动工兴建。
鱼粉是以鱼类为原料,经去油、脱水、粉碎加工后的高蛋白质饲料,为家禽等规模化养殖所必需。工厂建成当年生产鱼粉2700吨,创造利润54万元。这个如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数字,奠定了海力生集团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第二年开始,鱼粉厂从单一鱼粉加工逐步转向出口水果、水产食品罐头生产。1958年,厂名随之改为地方国营舟山水产食品厂。
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树,食品厂的余荫覆盖了整个沈家门。那时,对当地人来说,能进入食品厂工作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食品厂建厂初期,只要安心抓生产,完全不需要考虑市场。”王加斌告诉我们,到了上世纪80年代前期,企业更是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厂房大规模扩建,生产红红火火。
而王加斌,也在这个最红火的时候加入了食品厂。一些数据他依然记忆犹新:1980年,罐头产量突破万吨大关,进入全国先进罐头厂行列;至1984年,连续19年保持出口罐头合格率99%以上,创全国同行业纪录;鱼粉平均年产量5500吨,稳坐全国最大鱼粉厂家头把交椅。
然而,困境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过后,随着国家价格机制改革逐步推行,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食品厂几十年来形成的以罐头为主的生产格局,在产销两头都受到了猛烈冲击。
王加斌清楚记得,当时产品堆满了厂区大礼堂,很快也把宁波中转站的仓库都堆得满满的。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罐头行业出现结构性疲软,舟山水产食品厂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滑坡。
面对危机,企业决定把产业的重点转移到海洋生物制品上来,与天津军事医科院等单位合作,成功研发了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烯康胶丸。
“一个默默无闻的海洋药物,要在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中闯出一条生路谈何容易?”说这话时,王加斌深深吸了口气,“1991年,公司在内部发出号召,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到医药产品的市场营销行列中。”随后,公司100多号人出去跑市场。他们以沪、京、苏、浙为主要突破口,在全国各省市区的省会和主要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很快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部。
多烯康胶丸在短时间内走向了全国市场,成为海力生的“救命药”,企业也迈出了转型海洋药物生产的关键一步。产量从1990年的5万瓶增加至1992年的100多万瓶,1993年更是达到240万瓶。同步,企业也从大额亏损,到1992年扭亏为盈,1993年更是盈利336万元。随后,角鲨烯、氨糖美辛、贝特令……一个个新型海洋药物产品,纷纷研发成功。海洋药物,从企业的边缘产品变为核心产业。
上世纪50年代的舟山鱼粉厂实罐生产车间(资料照片)。 海力生集团供图
克服困境 释产能
“沈家门厂区已经不复存在了,第二个厂区呢?”我们好奇地问道。
“在临城,带你们去看看?”陪同我们采访的海力生集团工会副主席邓治国说,厂房还在呢,那里依然可以看到海力生自2007年到2017年的发展轨迹。
我们从新厂区驱车20多分钟到达临城,一幢4层办公楼映入眼帘,粉色的外墙依旧鲜艳,只不过已经人去楼空。
“当时从沈家门搬迁到临城,有很多因素。”邓治国和我们讲起,2000年,海力生从国有独资公司转制成民营有限责任公司,机制更加灵活,到2002年,净利润创新高。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沈家门厂区生产空间已经饱和,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
怎么办?搬迁势在必行。
然而,搬迁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找地。当时的企业负责人四处看地,挑中了临城区块。2004年7月,舟山市决定在临城新区工业园划出278亩土地,作为海力生厂区的建设用地。2007年初,企业陆续完成搬迁。
“还有一个难题是员工情绪不佳。”邓治国说,对习惯了出家门走几步或骑车就能到厂的员工来说,搬迁之后上班的不便显而易见,有些人干脆辞了职。为此,公司配备了4辆大巴车接送员工上下班,并给员工发放车贴和餐贴。
好在,过程虽艰辛,海力生却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机会。
“你们看,这是临城厂区的制药厂房,有7500平方米。”走到厂区北部,邓治国指着一幢长长的两层楼告诉我们,临城厂区分为制药和食品加工两大块,实际生产能力是沈家门厂房的5倍。
邓治国回忆,搬进临城厂区同年,深海鱼胶原蛋白肽投产,该产品多次获省渔博会金奖、省农博会金奖。以胶原蛋白为基础原料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那段时间,公司还不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了以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食品、海洋护肤品和海洋休闲产品齐头并进的格局。
自2017年底搬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厂区后,邓治国还是第一次回到临城厂区,感慨道:“才离开一年多,这草就长那么高了。”我们看到有些厂房整墙被爬山虎覆盖,但草木再茂密也遮不住这些大楼所透出的奋斗精神。
海力生生产车间中的软胶囊制粒机。海力生集团供图
大胆变革 拓市场
“虽然在创新上花了大力气,但企业也遇到了更复杂的经营环境。” 邓治国告诉我们,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使得药品价格下跌。同时,多年来药品区域承包销售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说起销售,邓治国建议我们可以找海力生制药销售部经理金伟达聊聊。于是,我们再次乘车从临城返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我们在办公楼里遇到了金伟达。眼前的他皮肤有些黑,似乎能在他的脸上看到当年跑市场饱经风霜的痕迹。
“当时每个区域有一个业务员,销售额由公司计划分配,这就导致销售区域形成一块块‘割据’的自留地。”回忆当年,金伟达深有感触,语速有些放缓,“比如公司给业务员的销售额是每年100万元,大家知道做足就可以了,超过了第二年会更累。其实这对企业的市场资源是一种浪费。”
海力生迎难而上淘汰劣势产品,确定细分市场,调整旧有的管理模式。
变革没有止步于此。2012年,在慎重考虑了市场风险后,海力生集团董事长马震洲走了颇为冒险的一步棋:将集团旗下子公司浙江海力生制药有限公司60%的股份出售给山西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获得1.8亿元市值。
一时间,这个动作令众人不解,甚至被外界解读为:马震洲把海力生最赚钱的原创产业转卖给了山西人,海力生海洋生物制药的舟山本土品牌已名存实亡。
然而,马震洲有自己的想法:国家实施药品价格招投标,目的就是希望价格下降让利于民众,制药公司如果继续走高价小量销售路线,只有死路一条。海洋医药要长久发展,必须走量化生产、薄利多销的道路。
“要扩大销量,必须和更专业的销售团队合作。”马震洲说。新的合作伙伴,他早已摸清底细的。公司负责人以药品销售起家,有一支200多人组成的优秀药品营销团队。“一家成立才3年的企业,销售收入却是我们的3倍。”这让马震洲特别感慨。
合作带来优势互补,海力生制药得到了长足发展。一线销售人员学习了新的营销方法。当年,海力生制药产值、销售、回款同比分别增长11%、13.7%和21.5%。
“看似我们只有40%的股权,但比原本100%全资公司的收益还要大,纳税额也比原来增加了。”马震洲这样告诉我们。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海力生集团生产经营发展势头良好,系统内五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6.1亿元,同比增幅30.5%;销售收入7.8亿元,同比增幅21%。目前,公司又投资建设了三个海洋生物制品的生产车间。伴着舟山自贸区的东风,65岁的海力生正迎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