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由来及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由来及经验)由“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也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线图。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重要奋斗目标,“小康”的内涵和要求再一次得到新的提高。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从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概念不断演进,意义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世纪末,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并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了这一战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由来
“小康”这一中国人民早已耳熟能详的词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国老百姓对宽裕、殷实、稳定、安宁生活的代名词,表达了底层民众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它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大同社会的预备阶段。
我们党正式提出“小康社会”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1986年6月,他又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可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已开始更为重视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同时,在邓小平同志心目中,老百姓的家庭、过好日子具有重要地位,说明他的思想更加务实,更能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思考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正是在这一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从此,“小康”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
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构想,从建成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概念不断演进,意义和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20世纪末,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并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那么,这是怎么实现的?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等外宾时,阐述了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指出: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阶段,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写在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成为我们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目标,小康的标准得到提升、内涵不断拓展、要求有了新提高。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重要奋斗目标,“小康”的内涵和要求再一次得到新的提高。
由“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也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线图。
“小康社会”的内涵丰富、立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至少还包括民生小康、法治小康、文化小康、生态小康等方面。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全民小康”,是不分地域、城乡、行业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掉队的全面小康。这鲜明体现出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阚和庆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阚和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由来及经验》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