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主要事迹简介(三起三落范仲淹)
范仲淹主要事迹简介(三起三落范仲淹)他一生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期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作为武将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约在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守边雁门郡,抗击抵御匈奴入侵。根据实战需要,设官吏僚属,课税由幕府掌握为军费;厚待士卒,每天宰牛犒赏士卒;天天教士卒训练骑射技术,提高战斗力;严格防守,坚固城池;挑选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张良是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为报家国之仇灭秦,为刘邦夺取天下,在秦汉之际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光彩夺目的活剧,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云人物。李牧是战国名将之一,是赵国人。范仲淹到燕赵宋辽边境,将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将帅与士兵的军事素养状况、军事设施状况等等,都一一考察得明明白白,了然在胸。漫游结束,万千感慨,一腔激愤,化成了一首抒发心志的《河朔吟》: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
“澶渊之盟”带来了北宋与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在易州、雄州、霸州、沧州等地设置榷场,进行边境贸易。十几年过去了,承平日久,北宋与辽边境的军备松弛,隐患也日趋严重,引起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深切忧虑,范仲淹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为消除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弊端,矫枉过正,实行了一系列削藩措施,杯酒释兵权,让武将功臣高薪无权。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管军队调动;由三衙管军事训练;将领则由皇帝临时指定,实行彻底分权,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兵员实行募兵制,大灾之年择灾民、罪犯为兵,六十岁退役,在军中三十至四十年,这样的兵根本不能打仗。怎么办?不断招募。
到仁宗时,兵卒已由开国之初的二十万募到了一百二十万,军费开支已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形成了严重的“冗兵”问题。
范仲淹到燕赵宋辽边境,将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将帅与士兵的军事素养状况、军事设施状况等等,都一一考察得明明白白,了然在胸。漫游结束,万千感慨,一腔激愤,化成了一首抒发心志的《河朔吟》:
太平燕赵许闲游,三十从知壮士羞。敢话诗书为上将,犹怜仁义对诸侯。子房帷幄方无事,李牧耕桑合有秋。民得袴襦兵得帅,御戎何必问严尤。
太平燕赵,燕赵非太平也。这哪里是闲游?面对危机日深的宋辽边境,自己年已三十,还是个“从知”的小官,满怀报国之诚、益民之心的壮士,现在唯有一个“羞”字!朝野上下需要明白:只有满腹诗书、践行仁义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上将,才能真正懂得如何防守边疆,协和万邦,造福于生民。范仲淹此时的心目中,以谁自况,以谁自许,以谁为偶像呢?那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是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为报家国之仇灭秦,为刘邦夺取天下,在秦汉之际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光彩夺目的活剧,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云人物。李牧是战国名将之一,是赵国人。
他一生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期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作为武将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约在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守边雁门郡,抗击抵御匈奴入侵。根据实战需要,设官吏僚属,课税由幕府掌握为军费;厚待士卒,每天宰牛犒赏士卒;天天教士卒训练骑射技术,提高战斗力;严格防守,坚固城池;挑选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
与军民约定:一旦匈奴入侵,未得出击命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资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出战,违令者斩。坚持数年,军队无一伤亡,民众照常耕田织布,无丝毫损失,军队却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素质极高的边防军。匈奴以为李牧胆怯,赵国军中也有人如是说。
赵王听信传言,责备李牧。李牧不理睬,激怒赵王,另派人代替了李牧。新将领连连出兵,连连失利,损失惨重,边民也不能正常耕种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坚称有病不受。赵王再三聘请,李牧云:“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李牧一如既往,仍采取“坚壁清野”之策,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军卒长期得到厚养而未能效力,纷纷要求一战。
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二百乘,精骑一万三千匹,勇士五万人,射手十万人,演练战术。放纵边民放牧,引诱敌人。匈奴小股入侵,李牧命令佯败而走,让匈奴占点小便宜。匈奴单于组织大军入侵,李牧设奇阵,诱敌深入,两侧包抄,歼敌十余万,单于落荒而逃。
尔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境。李牧后期入朝后,打败秦军,封武安君。秦再次攻赵,李牧又破秦军。后来秦施离间计,李牧被害。赵王自毁长城,赵国终于灭亡。
范仲淹认为,如今的赵宋王朝,正需要张良、李牧这样的能臣良将。民众有了能臣,就会丰衣足食;军队有了良将,就会固若金汤。如何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也就不必询问王莽时期的大司马严尤了。王莽执政时,曾调集三十万军队、三百日军粮,意欲彻底扫荡匈奴。
当时严尤多次上书劝谏不可行。王莽一意孤行,最终以乱局失败告终。很显然,张良、李牧是范仲淹心目中的理想偶像,并以此自许。二十多年后,范仲淹担任守边将帅的光辉业绩,也确实验证了《河朔吟》中的自况自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