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到中年不看不听不说的人生智慧(人到中年负重前行)

人到中年不看不听不说的人生智慧(人到中年负重前行)但是一旦我们身边的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他们一旦开上比我们好的车,住上了比我们好的房,他们的生活条件一旦远远超过了我们,我们的心里就会极大的不平衡,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还有一个习惯,在比较的时候,我们不会和马云比,不会和王健林比,不会和这些首富们比,这些首富们无论有多少钱,开多好的车,我们都不羡慕。有一句话经常在网上看到:当我为自己没有鞋而哭泣的时候,却发现有人没有脚。相信你必定也看过这句话,之所以会这么流行,就是因为这就是很多人的幸福观,但是我每每看到这句话都感觉到可怕和恶心。在我看来,这句话传达了两个意思:首先这种比较的幸福观是畸形的,是建立在别人苦难上的优越感,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很多人对别人遭受苦难不但没有感到同情和悲伤,而是用别人的苦难衬托自己的幸福,这人心是何等的冷漠?!这种从比较中获得的幸福感,是卑劣的,可耻的,一点都不高尚,更不是真正的文明,靠优越感获得的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于是就染上这个社会的色彩,个人的价值观慢慢的都遵循了这个社会的世俗。

人到中年,有很多东西应该都看透了,把那些世俗的东西还给社会,读懂这个三不原则,让有助于你更好的理解生活,理解自己的人生。

三不原则第一项:不比。

中国人很爱比较,比较穿的衣服,比较开的车,比较背的包包,比较用的手机,有很多人的幸福,是我比别人条件更好这种优越感下的虚荣,比如我比别人有更好的房,我比别人有更好的车,我的孩子比别人上了更好的学校,其实这些都是外在的一种条件,但是把自己幸福感建立在比较上,内心是真的感到幸福了吗?

有一句话经常在网上看到:当我为自己没有鞋而哭泣的时候,却发现有人没有脚。相信你必定也看过这句话,之所以会这么流行,就是因为这就是很多人的幸福观,但是我每每看到这句话都感觉到可怕和恶心。

在我看来,这句话传达了两个意思:首先这种比较的幸福观是畸形的,是建立在别人苦难上的优越感,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其次,这句话,也反映了很多人对别人遭受苦难不但没有感到同情和悲伤,而是用别人的苦难衬托自己的幸福,这人心是何等的冷漠?!

这种从比较中获得的幸福感,是卑劣的,可耻的,一点都不高尚,更不是真正的文明,靠优越感获得的幸福,是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幸福吗?准确的说,那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

我们还有一个习惯,在比较的时候,我们不会和马云比,不会和王健林比,不会和这些首富们比,这些首富们无论有多少钱,开多好的车,我们都不羡慕。

但是一旦我们身边的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他们一旦开上比我们好的车,住上了比我们好的房,他们的生活条件一旦远远超过了我们,我们的心里就会极大的不平衡,为什么会这样?

人到中年不看不听不说的人生智慧(人到中年负重前行)(1)

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和马云、王健林不在一个阶层,但我们和这些亲朋友好友是一个阶层的,作为同一个战壕的兄弟,我们不是应该同患难共富贵吗?,怎么不吭不声的自己先富起来跑了?

不患寡,患不均。

看到我们的同学,我们的朋友,出离了我们这个阶层,向更高一个阶层走去了,我们有很多人心里不舒服,甚至有些许的愤怒,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种心态,很小家子气,一点儿不大度,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为这些飞黄腾达的亲朋好友欢呼,然后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毕竟每个人的人生路是不同的,不一定说你邻居家的儿子上了清华,你的儿子就一定也要上清华,也许你的儿子他更喜欢北大呢。

再说这大千世界,亿万众生,比是比不完的,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比我们强的人太多了,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这种比别人优越的虚荣上,是很不牢固的,随时都会崩塌的,因为你随时都会遇到自己比不过的人。

实际上生活是自己的,不是用来和别人比较的,遇到比我们强的人,我们不需要惭愧,遇到比我们差的人,我们也不需要优越感的幸福,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一个人的生活好不好,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们的生活是过给自己的内心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所以我们不比。

三不原则的第二项是:不气。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有些人会因为一些事情突然间就情绪爆发了,很愤怒,很生气,过后,他们又后悔,后悔自己总是那么爱生气。

那人为什么会生气呢?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一个人生气的本质,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当事情脱离了我们掌控的时候,内心就会有恐惧和不安,这个时候很容易就会感到愤怒。

人到中年不看不听不说的人生智慧(人到中年负重前行)(2)

总结一下,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对方不是故意的,不是故意要造成某个错误的,但是这个结果让我们很生气。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追溯一下源头和初心,如果他不是故意的,那么这个事情就不值得生气,因为谁不会犯点错?

第二种是别人有意的挑衅,要激怒我们,那我们就更不应该跳进他的陷阱,不要进他的圈套。想激怒我们的人,必有坏心,他留的必有后手,他必然挖了一个坑等着你跳进去,这个时候你生气,不是刚好随了他的愿,跳进了他的坑吗?轻易的被别人操纵,是不是傻?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富翁,他生气的时候就围绕着自己的房子转三圈,在转圈的过程中,他心里就想那个人的房子没有我的大,我干嘛要生他的气呢?我干嘛要和他一般计较呢,这样想着就不气了。

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那个人比我的房子大,那我更不应该生气,人家比我牛,我有什么资格生他的气?我应该争气,应该努力去赶上他,这样想着也不气了。

这是他的一种消解怒气的方式,围绕房子转三圈,这个过程之中已经把怒气通过转圈走动,通过冷静的思考把把情绪平息下来了。

有一首生气歌,里面写: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没人替。话糙理不糙,气大伤身。伤谁的身?谁生气,伤谁的身。

人在生气的时候,身体内会释放一种毒素,这个毒素会毒害你的免疫系统,就好像你的身体里面突然出现了一群叛徒和病毒,来攻击保卫你身体安全的白细胞,而且这群病毒还是你自己释放的,你自己培养了这群坏蛋,来伤害自己,是不是很傻?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在伤害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在伤害自己,爱护自己,我们不气。

三不原则的第三个是:不怨.

不抱怨别人,每个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我们不可能控制别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想法指导行动,不同的想法必然带来不同的措施,也就会导致事情走向不同的结果,有些就是错的结果,如果事情做错了,不要去抱怨别人,你是主管领导,你首先想一想你事前交代的是否清楚?你有没有用对人,这个人是不是有能力解决这个事情?这个人是不是靠谱,如果你明知道他这个人粗心大意,你还把这个事情交给他,那么这个责任是谁的呢?是诸葛亮的,还是马谡的责任呢?

不抱怨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我们改变不了,比如说今天人们对资源的争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竞争,不是今天才有的,从远古时代就是适者生存,这是万年法则,抱怨也改变不了这个丛林社会的本质,当你改变不了的时候,最好顺从这个规则,毕竟活下去更重要。

人到中年不看不听不说的人生智慧(人到中年负重前行)(3)

不怨是要敢于承担责任,不把责任推给他人,不把责任推给客观环境,那么这个责任是谁的呢?是我们自己的,凡事反求诸己,反思自己,找自己的原因,因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且这也体现出了你的担当,团队自然愿意跟着有担当的领导,上司也更喜欢这种有担当的人,这样的人是可堪大任的,是值得重点培养的,是有光明前途的人。

人到中年,正是负重前行的时候,是中流砥柱,是后辈榜样,所以我们不怨。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于泰山,压力比天大,像比较、生气、抱怨这些负能量的思考方式更应该及早抛弃,内心清明,轻装上阵,脚步更从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