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川端康成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与《千只鹤》、《古都》一起,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伊豆舞女》电影剧照)川端康成的童年和少年可以用极度悲惨来形容。川端康成1899年6月11日出生于大阪,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而八岁时祖母去世,十一岁时姐姐夭折,他已经从祖父的哀伤中感知了悲切。 十六岁时,又聋又瞎的老祖父又撒手而去。从此,川端康成成了孤儿,由母亲娘家黑田秀太郎收养。这时起他开始写《十六岁的日记》,将祖父弥留之际的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还写了《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等写生式作品,记录了有关祖父病逝前后的事

4月16日,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个悲伤的日子,47年前的今天(1972年4月16日),诺贝儿文学奖获得者、日本大文豪川端康成选择口含煤气管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似乎践行了他曾经写在小说中的语言:“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一个受人尊敬的大文豪,为何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自杀?他有啥苦衷?

据后人研究,川端康成的死与人生极端痛苦的经历和获得诺贝尔奖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1)

(少年时期的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童年和少年可以用极度悲惨来形容。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1日出生于大阪,出生第二年,父亲荣吉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着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而八岁时祖母去世,十一岁时姐姐夭折,他已经从祖父的哀伤中感知了悲切。 十六岁时,又聋又瞎的老祖父又撒手而去。从此,川端康成成了孤儿,由母亲娘家黑田秀太郎收养。这时起他开始写《十六岁的日记》,将祖父弥留之际的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还写了《拾骨》、《参加葬礼的名人》、《向阳》等写生式作品,记录了有关祖父病逝前后的事情。从此走向颠沛流离式的写作生涯。

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杂志。1924年毕业,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2)

(《伊豆舞女》电影剧照)

川端康成因写《伊豆舞女》而成名。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雪国》,与《千只鹤》、《古都》一起,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成为继泰戈尔和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之后亚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3)

(获得诺奖时期的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在得到获奖消息后的第一反应竟是对妻子说:“不得了,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惊慌失措,因为害怕受到喧嚣和干扰。妻子说:“有了正式的通知,今天无论怎样都必须和新闻记者见面,这是人世间一般的礼貌。” 为了世间的礼貌,川端康成只好承受一切了。这一世界级的显赫荣誉,没给川端带来快乐,只使他感到厌烦和倦意。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4)

(著名的三岛由纪夫)

1970年,日本文坛发生了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的极端事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后,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三岛由纪夫之死,抛开其因极端激进的政治目的而自杀谏世外,有人甚至推测,川端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也不无关系。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5)

(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和电影演员。作为二战后日本国内的文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得到了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名单,也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当代作家。

正是因为此种原因,川端康成在对记者分享获奖原因时,专门讲到这是“托三岛由纪夫君的福,他前年便进入候选人,因为太年轻不行,所以才让我碰上了”。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6)

(三岛由纪夫与川端康成生前一起接受采访)

所以,在谈到三岛自杀的原因时才有研究专家认为,川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三岛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这是与作家的自尊心相关的微妙问题,因为三岛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人。三岛自戕后,前往现场的川端受到很大刺激,他曾对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也许从那时起,川端的内心就波澜汹涌了。其实,从晚年的川端康成在写作风格上的变化,也能看出他内心的蜕变。川端的后期作品,有许多是写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其颓废的一面。

此时的川端像其他老人一样,以内是丰富而又孤寂的。“什么时候,你能与一个老人待一个下午,饶有兴趣地听完他精彩或不精彩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已经成熟。”他渴望倾诉、被倾听,而不是表面的风光。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7)

因此,他对于生命与死亡也进行了多方思考:

一个人如果死得快乐,如果认为死是一种恒久的解脱。世人就不应为他叹息,因为快乐的死亡总好比灵魂里面最深层次的疼痛。有朝一日,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川端康成曾说过:“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花未眠》)令人遗憾的是,他最终却选择自杀来背弃这个鲜花正开的世界。

1972年4月16日下午二点四十五分,川端对家人说:“我散步去。”这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下午他一个人离家,直到晚上未归,家人吩咐川端的助手岛守敏惠去公寓寻找,岛守在九点四十五分到达工作室时,发现川端躺在盥洗室的棉被上,口含煤气管,已没了气息。枕边,放着打开瓶盖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没有留下遗书。

这或许是他早已想好的结局:“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8)

川端康成的死让世界文坛为之震撼,人们从各种角度去找寻川端康成自杀之因。据了解川端的人介绍,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心中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摆脱安眠药的川端,乘《古都》写完之机,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药,却发生了戒药症状及不良反应,被送进东大医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写到了身体的极限。

诺贝尔奖的一大遗憾(在获诺贝尔奖后)(9)

“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他用行为诠释了自己的话。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后,为啥选择口吞煤气自杀?》ta说,2017-10-31,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