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土地是旱地吗(解读躬耕地南阳)
南阳土地是旱地吗(解读躬耕地南阳)②顾嘉蘅•咸丰二年春恭步陆稼堂中丞元韵“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杜绝臆断,发掘真实;让历史证明历史。@东方今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附:另辑几则史料、诗联,有助于了解清五任南阳知府、湖北人顾嘉蘅对南阳卧龙岗的真实认知:①顾嘉蘅•修葺诸葛庵并建龙角塔碑记(摘):
关于诸葛躬耕地“南阳”,穷经皓首论证“’躬耕于南阳’意指邓县隆中”的”襄阳说”群体认为:东汉”南阳”专指管辖37县的南阳郡,今南阳市汉代叫宛县——这脑洞又叒叕开大了:管辖包括宛城区(汉宛城所在地)在内13县市区的今南阳市,被生生”浓缩”成了汉宛城,所以”此南阳非彼南阳”、”古南阳郡与宛县(今南阳市)无关”——南阳郡治宛县就这样被他们“踢”出了南阳郡——所以“’躬耕于南阳’意指邓县隆中”(依据:东晋襄阳民史《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亮家”和“躬耕地”在一个”频段”么?坡陡林密的襄阳”古隆中””陇亩”何在?)……匪夷所思的“襄阳说”逻辑,总让人惊喜不已。
事实上,古代文献记载中,”南阳郡”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广义的郡级行政疆域(东汉”南阳郡”辖37宛县,以宛县为郡治);二是狭义的郡治地——汉宛城。对于广义南阳郡,“襄阳说”除了因受古隆中位置所累而概不承认历代文献中广有记述的”南阳郡、南郡以汉水为界(分南北)”之外,其它还好;在此重点讨论一下令“襄阳说”群体如硬在喉的狭义”南阳郡”。《后汉书•郡国四》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这个舍弃郡级行政管辖范围、以城与城之间距离(雒阳即洛阳城)定位的地名“南阳郡”,可以肯定就是汉宛城;《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篇记载:”(淯水)又南径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代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这条史料证明:”南阳郡”、”宛县”是对同一地方(故申伯之都/宛城)在不同层级上的称谓,即南阳郡与宛县互见。史笔如橡,上述史证,让一口咬定”南阳是郡不是县”的”某说”群体格式化了的陈词滥调生生变成了”铁嘴啃腚、尾巴摇狗”(在此心疼他们一秒钟)。请问”某说”群体:还敢坚称南阳是”郡”不是县吗?你们要如何否定上述史料?
南阳(郡)可与宛县互见,却不可以单独指代任何非郡治属县(比如襄阳”古隆中”挂靠的“南阳之邓县”),”南阳说”仅凭此即可立于不败之地;宛县(狭义”南阳”或”南阳郡”)地盘止的卧龙岗做为”躬耕于南阳”之躬耕地实至名归——事实上除了现代”襄阳说”群体和一些疑似领了盒饭为“古隆中”摇旗呐喊的”专家学者”外,历代国修志书和文人题咏大都反映此观点。而”襄阳说”想要立足,首先要找出南阳(南阳郡)等于”南阳之邓县”的史证;其次要证明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之邓县隆中”在汉水以南。能说出”南阳人碰瓷’躬耕于南阳’”这种烧脑异说的,除了”襄阳说”外围那些起哄架秧子的”金钢葫芦娃”,正常人还真脑洞不到这个高度。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清代五任南阳知府顾嘉蘅为平息宛襄民间争讼所做对联堪称”清风拂龙岗,明月照汉江”,顾知府是一位智者。抛开躬耕地真假之争,国保文物卧龙岗和”古隆中”,一处源于蜀汉旧臣、曹魏淯阳侯黄权在孔明躬耕旧地建庵设祭;另一处是东晋文化大咖习凿齿打造的亮故居符号”隆中”的明清版载体。二者都有其不可抹灭的历史文化价值。明《一统志》对诸葛亮躬耕地的一段描述几近真实,也堪称高屋建瓴:“诸葛亮琅邪人。躬耕南阳,往来隆中”。苏轼乌龙大作《赤壁怀古》造就了名扬天下的文、武赤壁,海市蜃楼般的”号曰隆中”也让襄阳“古隆中”携手南阳卧龙岗进入历史上的高光地带。
杜绝臆断,发掘真实;让历史证明历史。@东方今报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另辑几则史料、诗联,有助于了解清五任南阳知府、湖北人顾嘉蘅对南阳卧龙岗的真实认知:
①顾嘉蘅•修葺诸葛庵并建龙角塔碑记(摘):
“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
②顾嘉蘅•咸丰二年春恭步陆稼堂中丞元韵
此身麟阁冠凌烟,遗像宗臣尚肃然。
三仕惭来三顾地,板舆还恋梦中圆。
敬风戎马翠微间,高咏龙岗溯紫山。
谈到洪清大志时,杯凝琥珀酒光殿。
③顾嘉蘅题卧龙岗联一:
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江西抱,白水东环,祗余长留名士隐;
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④顾嘉蘅题卧龙岗联二: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