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宋代虞俦《满庭芳(蜡梅)》中说“冷淡琐窗烟雾,来清供,莞尔怡颜。”周瘦鹃曾引宋代诗人张道洽《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可见时人已经有了“清供”的意识,虽然和我们现在谈的案头清供或许有所差别。 可以想象,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文人清供。广西贵港南山寺荷花 佛菩萨前通常长供瓜果香花,进而影响到文人士大夫的家居陈设,即为清供。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中国对花草自然的喜爱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此时佛教初初进入中国,僧人团体那些新新鲜鲜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即使文人们的清供不完全起源于佛教供养香花的行为,既在同一时代,可能也多少有一些联系。兰菊博古图轴,吴昌硕,1925,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艺术社会。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说,由老庄思想系统所导出的艺术人生、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最高体现。

受到儒家和老庄共同影响的中国文人多有些雅趣。明清以来,但有文人品格的,无论书桌多寒酸,总要陈列些摆件,可明心志,又可怡情,这大约是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一大写照。这些菖蒲碗莲、瓷器文具、奇石古玩,是为案头清供,它长期风靡于文人生活之中——所谓“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1)

吴昌硕,《鼎盛》,1902年,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清供一般认为由佛前供花发展而来。在佛教中,供养佛菩萨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以外,还能以香花宝烛、歌舞伎乐供养,《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地藏菩萨本愿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如是等辈,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2)

广西贵港南山寺荷花

佛菩萨前通常长供瓜果香花,进而影响到文人士大夫的家居陈设,即为清供。这种说法有一些道理。中国对花草自然的喜爱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此时佛教初初进入中国,僧人团体那些新新鲜鲜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即使文人们的清供不完全起源于佛教供养香花的行为,既在同一时代,可能也多少有一些联系。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3)

兰菊博古图轴,吴昌硕,1925,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可以想象,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文人清供。

宋代虞俦《满庭芳(蜡梅)》中说“冷淡琐窗烟雾,来清供,莞尔怡颜。”周瘦鹃曾引宋代诗人张道洽《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可见时人已经有了“清供”的意识,虽然和我们现在谈的案头清供或许有所差别。

我以为,文人长留书斋,形成清供这一普遍情趣,应是在元代以后。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们无所建功,只能玩弄花花草草。到了明清时期,整个帝国的社会氛围为之一变,普遍沉溺在精雕细琢的外表繁华之中。这种气氛就好比是中国的巴洛克艺术时代——精致、细腻、繁琐、典雅,散发着旖旎的甜香。

博物馆展品陈列一到明清时期,就转为精巧绚烂,乱花渐欲迷人眼,再不见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的想象了。文人清供,就大兴于这个明清这个文人们追求风雅精致又精神萎靡不振的时代里。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4)

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明代袁宏道专心研究瓶子,在《瓶史·器具》中强调“大抵斋瓶宜矮而小,铜器如花觚、铜觯、尊罍、方汉壶、素温壶、匾壶、窑器如纸槌、鹅颈、茹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只有这些特别的形制,才能符合他对于桌案陈列的要求。而文震亨更加严格,他认为青花瓶子、葫芦瓶子、建窑瓶子都不能入清供……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插瓶的“香帚”:“竟用蓬头小笔一枝,但精其管,使与濡墨者有别,与锹箸二物同插一瓶,以便次第取用,名曰‘香帚’。”

真“文艺”啊。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5)

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闻香清供

清供者,门类颇多。如果只是随性地摆上一些花卉、陶瓷、古玩,增添情趣,表达自己的喜好,这种无所目的的清供即为无名之供。但也有一些有名之供,比如寿诞之时有寿诞清供,这是专为讨喜的。中国古代对“香”极为重视,富贵人家有“闻香清供”。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凤姐儿、刘姥姥、板儿到了探春房中,“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这佛手即是闻香专用的清供。因此板儿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

当年我读到板儿玩佛手,还以为是蔬菜之佛手瓜,心想这玩意摆在房间里有何用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专以闻香之果。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6)

佛仙,吴昌硕,1924年。“佛”即为右下角之佛手。

闻果之风在明清时期极为风行,金易、沈义羚的《宫女谈往录》中就提到慈禧太后寝殿不用各类的香薰,而用五、六个水果缸,装着佛手、香橼、木瓜等香味浓郁的果子来薰殿,每月初二、十六用新果换旧果,每次动用的果子数百上千。不只是宫廷、贵族之家,就是民间,在书斋或佛前中摆一盘佛手或香橼,也是很常见的。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7)

佛手

■岁朝清供

齐白石曾经画有《岁朝清供图》,所谓岁朝清供,正是一元复始之供。春节时,新的一年开始,即岁之朝,为预祝新一年里平安吉庆,瓶供红梅,盘养水仙,如果要接地气,再像我妈那样摆颗白菜,这就是典型的岁朝清供了。岁朝清供因其世俗情调与清雅趣味,常常入画。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很多清逸秀美的《岁朝清供图》,还能读到汪曾祺的《岁朝清供》: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 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汪曾祺又说,曾见一幅旧画: 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供”

唐颜师古曾说:“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不知道有没有“月朝清供”?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8)

岁朝清供,吴昌硕,1915,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如果是“端午清供”,可以摆设菖蒲和艾草。粽子也是典型的端午清供。食品容易霉坏,大约只能在端午当天应个景。

关于菖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这种水生植物一则有香气,可以醒脑,还能驱虫,二则它的外形既长且绿,颇有清幽自在之意,因此成为自古为文人所喜爱。金冬心的书斋叫“九节菖蒲馆”,他说“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郑板桥也说“玉碗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不过——

菖蒲是有毒性的,家有小儿者,须防误食。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9)

瓶花菖蒲图轴,吴昌硕,1891年,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10)

梅花蒲石,吴昌硕,1902

■山家清供

若是“山家清供”,则多野趣。我前面有篇文章谈火锅,提到南宋林洪写的《山家清供》中以兔肉片涮火锅。这本书虽名为清供,实际上记叙的是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禽兽等野味,本质上是一本食谱。与本文所谈的“山家清供”并非一回事。

很多人一看到这种写“清供”的文章,就会想到当年因为“杨沫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张中行先生。张中行老先生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是中国鼎鼎大名的学者。他在《负暄三话》中有一篇《案头清供》,说道:

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时。”

他的案上陈列着黄色的大老玉米、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看瓜、老葫芦三样清供,大概能算是“山家清供”了。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11)

玉米红菱,吴昌硕,1908

清是否指没花钱,我不大确定,我倒以为,案头清供有花草、有香果,也有古玩瓷器,“清”应该是形容审美品位,而非界定价格几何。如果要以“没花钱”来形容,那能称得上清供的东西就不大多了。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12)

瓶梅,吴昌硕,1902年

所谓清供之清,宜作“清雅”解。一花一草,一瓶一壶,能勾连雅趣者,均为清供。

周瘦鹃是个极风雅的文人,爱花爱草,在苏州开辟了著名的“周家花园”。建国以后写了《花花草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等散文集。他办了一本杂志,叫做《紫罗兰》,令张爱玲最初走红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

他写了《夏天的瓶供》,我觉得这篇散文美极了,士大夫生活当如是。他说:“供在案头的,当然最好是盆栽和盆景;如果条件不够,或佳品难得,那么有了瓶供,也可以过过花瘾。 ”“紫罗兰庵南窗下的书桌上,四时不断地供着一瓶花,瓶下恰有一方端砚,花瓣往往落在砚上。”这就是文人气质,清供之“清”吧。

禅意菖蒲盆景欣赏(简约而不简单的案头清供)(13)

高斋清供,吴昌硕,1925,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