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彼时,黄旭华,这个名字还鲜为人知。随着节目的播出及媒体的关注,黄旭华的身份事迹逐步解密公布,一段默默奉献、报效国家、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才慢慢浮出水面……把时光倒回到2013年,在当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地走上领奖台,高高举起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杯。由两位老院士获得他们才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10日揭晓

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由两位老院士获得

他们才是最耀眼的“80后”“90后”!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把时光倒回到2013年,在当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现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缓缓地走上领奖台,高高举起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杯。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2)

彼时,黄旭华,这个名字还鲜为人知。随着节目的播出及媒体的关注,黄旭华的身份事迹逐步解密公布,一段默默奉献、报效国家、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才慢慢浮出水面……

时隔六年,95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站在了象征着我国科学技术最高荣誉的领奖台上,其科学成就得到举国认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执着一生?

接下来小密来为大家揭秘黄旭华院士为国“深潜”的一生。

想要了解黄旭华院士的故事,我们还得回到60年前。


核潜艇,一旦结缘就是一生

在那个特殊年代,黄旭华与他从事的工作都是秘密。也正因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更凸显出黄旭华科研工作的独特意义。

一辈子与核潜艇打交道,黄旭华都做过什么?只顾躬身向前,他本人并没有总结过功劳,但他身边的同行、同事却看得清清楚楚。

大家说,中国核潜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贯穿着黄旭华的身影,这就是他的科研人生。

科研没有坦途和捷径,人不痴狂,难以达到光辉的顶点。

黄旭华一辈子痴迷于核潜艇研究,尽管科研条件艰苦,但因为热爱,他在苦中品尝到了甜。“科研是追求真理,充满无限魅力,一旦有突破,其乐无穷。”黄旭华说。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3)

图为黄旭华近照(新华网发)

对中国人来说,研制核潜艇是前无古人的伟业,将会遇到的艰难险阻,黄旭华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

1958年,他从上海到北京报到后,支部书记同他谈话,说了三点,一是“你被选中,说明党和国家信任你”;二是“这项工作保密性强,这个工作领域进去了就出不来,犯了错误也出不来,出来了就泄密了”;三是“一辈子出不了名,当无名英雄”。

越有成绩,越要把自己埋得更深。领导对他说,你能接受这种工作吗?黄旭华毫不犹豫回答,“能适应,而且是自然适应”。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4)

科研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奉献精神。尽管知道一辈子只能当无名英雄,黄旭华还是热情高涨。

临门一脚,一个好的足球运动员唯一的念头就是进球,这种强烈的求胜之心会湮没可能出现的失败。

黄旭华做研发也是这个道理。一没专业人才,二没专业知识,三没技术参考资料,尽管研发之路步履维艰,但黄旭华抱着必胜的信心。1958年,黄旭华和同事一起,开始了核潜艇研制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5)


算盘、玩具造奇迹

就这样,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三无”中上马了。“三无”指的是无图纸资料,无专家权威,无外来援助。


据黄旭华回忆:“当时没有计算机,大量的数据都是用计算尺甚至算盘计算的;技术资料更是少得可怜,单位的领导就发动大家按各自专业搜寻国外报道的蛛丝马迹,哪怕是得到一张有参考价值的照片都如获至宝,反复琢磨研究。”


黄旭华和同事们采用了“三镜法”来收集美国的核潜艇资料。凭着这个方法,黄旭华和同事们果真汇总出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情况。


虽然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图被他们绘出来了,但这张图究竟有几分真?几分假?黄旭华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就在这时,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被送到了黄旭华手上。


这两个玩具模型原本是我国的外事代表回国时买给孩子的礼物,是按照美国的导弹核潜艇复制的,其中一个非常精致,导弹发射筒和隔舱还可以拆卸。


虽然是一个玩具,但对于黄旭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个难得的宝贝。黄旭华和同事们马上对这两个模型的尺寸和布局进行了测量、记录,又拿出布局图与之对比,发现不论是数据还是关键部件的位置都和他们之前收集到的资料相差无几。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6)

图 | 黄旭华(来源:网络)

黄旭华幽默地把这种策略称为“骑驴找马”——在一时无马的情况下,小毛驴也能发挥大作用,同时决不放弃寻找千里马。


经过与模型校对后,黄旭华和同事们对他们复原的技术资料充满了信心,核潜艇的研发工作开始进入制造阶段。


研制阶段的工作量要比情报分析大得多。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手摇计算机,制造过程中大量的复杂运算只能噼里啪啦地打算盘。为了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黄旭华和同事们往往是两个人一起算一组数字,只有答案一样才能通过。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7)

图 | 黄旭华使用的算盘(来源:网络)

核潜艇结构复杂,载荷繁多,保证重心准确非常困难。黄旭华让人在船台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所有入艇的东西,小到一点边角料,都要先过秤,以确保每个部分的重量都跟黄旭华的计算一致。


当然,当时中央政府也给予核潜艇研制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1965年3月20日,周总理亲自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将核潜艇项目正式列入国家计划。

1968年,毛主席签发文件,调动了一个营的兵力来支援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


就这样,凭着这些土办法和举全国之力的支援,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上核潜艇研制的一个奇迹!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终于下水了。这一天,是毛主席77岁的生日。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8)

图 | 1970 年12月,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来源:网络)


首位亲自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回顾黄旭华科研工作的不易,他的同事、学生和亲属不约而同提到了1988年那次期待已久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追求的是极限下潜,将下潜到设计的极限深度,这个深度预示着危险。有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深潜遇难的前车之鉴,为确保这次深潜不出意外,各有关单位做好了充足准备。然而,准备工作越充分、越周全,参试人员的精神压力也越大。

试验前,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为参试同志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后做个“最后的留念”。参试的年轻艇员满腔热血,有的甚至写好了遗书。

看到这个情况,年过花甲的黄旭华立即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亲自参与深潜!

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单位领导得知后,劝黄旭华不要亲自深潜,但黄旭华却坚持参加。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9)

黄旭华院士在核潜艇建造现场留影。(资料照片)

他说:“深潜不是冒险,我对它有信心。而且,万一还有哪个环节疏漏了,我在下面可以及时协助艇长判断和处置。”

黄旭华的决定得到了夫人李世英的支持。李世英与黄旭华一起工作几十年,深知深潜的重要和风险。她宽慰黄旭华说,“你是总师,当然要下去,否则将来怎么带这支队伍?你下去,没事的,我在家里等你!”

作为黄旭华的学生,1985年参加工作的中国船舶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对这次深潜印象深刻。“深潜试验是有风险,但有风险不是冒险,是有信心,要拿数据,是紧张不是害怕。”张锦岚说,各方面为这次深潜作了周全的准备和预案,漏水了怎么办,故障了怎么办,变形了怎么办,总计准备了28套500多条应急处置的预案。

事实证明,一代核潜艇的设计、建造都达到了预期。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由此诞生,中国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随同首艇一起深潜也成为佳话。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0)

图为深潜归来合影(新华网发)

在试验艇起浮的过程中,艇上的《快报》请黄旭华题字,激情澎湃的他一挥而就:“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古人云:“行之以躬,不言而引”。率先垂范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树立的是一面旗帜,展现的是一种作风,凝聚的是一种力量。

黄旭华的下潜,让全体参与人员在技术上有了主心骨,在精神上,是对全体参试人员的巨大鼓舞。中国核潜艇研制周期之短,为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所罕见,这和黄旭华团队的不顾安危、钻研科学是分不开的。


隐姓埋名三十载

当时,和“两弹一星”一样,核潜艇研制是国家的绝密工程,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宣布了严格的保密纪律,不能对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透露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是什么。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1)

黄旭华1956年与妻子的新婚照片。(资料照片)

黄旭华还记得1957年回广东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嘱咐他常回家看看。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以后,黄旭华再次回家,已是整整三十年后。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2)

1957年,黄旭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资料照片)

在这漫长的三十年里,担负着保密任务的黄旭华极少与老家人联系,家里人偶尔来一两封信件询问他的工作情况,他只说在北京工作,其他的只字不提,骨血至亲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邮箱。

家里人不理解,埋怨他,姐姐甚至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面对这许多,黄旭华欲哭无泪,所有的愧疚和痛苦只能自己默默扛下。

1961年,他的的父亲病逝,而黄旭华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抽身,没见到父亲最后一眼成了他心里永远的遗憾。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3)

黄旭华童年照片。(资料照片)

直到1987年,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发表,这位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才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文章中并没有出现黄旭华的全名,用的是“黄总设计师”的称谓。后来,他将这份报告寄给母亲,细心的母亲反复阅读,并从文中“黄总设计师夫人李世英”的字眼中知道了:原来这个黄总设计师,就是那个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的三儿子。

已90多岁高龄的黄母思绪万千、泪如雨下。她把子孙们召集过来,郑重地对大家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

而黄旭华,在父亲去世二十多年后,终于能够来到他的墓前。他长跪不起,哭叹道,“爸爸,我来看你了,我相信你也像妈妈一样能够谅解我。”

自古忠孝不能双全。而在黄旭华心里,“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4)

黄旭华在工作中(左一为黄院士)。(资料照片)

如今,黄旭华已是96岁高龄,在国家和成绩面前,他愿意把自己放得低一点、再低一点。正如他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代表上台发言中所说,在他看来,中国核潜艇之父”只是虚名,他始终都和千千万万投身祖国核潜艇事业的科研人员一样,是最最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之一。

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为国奉献的人,终究会迎来祖国和人民的感谢与喝彩。

20个字叙述黄旭华的成就(赫赫无名铸重器)(15)

图 | 为黄旭华颁发“共和国勋章”(来源:央视)


文章编辑自:读懂黑科技 经点科学 中国科学报 观沧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