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沟普村(道孚沟尔普村变形记)
道孚沟普村(道孚沟尔普村变形记)【讲述·我的受援故事】今年8月30日,本报记者走进沟尔普村,现场了解郫都区对口支援后,这里产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雨后的清晨,与道孚县城隔河相望的沟尔普村宛如仙境。麦粒神山云雾缭绕,磨子河静静流过,色彩鲜艳的藏式民居外,一片蔬菜大棚闪着银光。炊烟袅袅升起,村子里忙碌起来。索朗扎西家的客栈内,客人们陆陆续续走出房间,喝下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几名穿着藏族服装的妇女从门前走过,准备去村口的农业园区上班;村民尼措一大早就来到地里,苹果和核桃熟了,今天有客商来购买;牛栏咖啡和露营基地的门也开了,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沟尔普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眼前脱胎换骨之变,与对口支援单位——成都郫都区的推动密切相关。2018年2月,来到郫都区视察,殷切嘱托一定要把乡村振兴抓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郫都区对口支援道孚工作队将这一指示精神带到雪域高原,高标准帮助沟尔普村打造
记者在沟尔普村采访
当地村民手捧刚刚采摘的小番茄
冯骥
蝶变重生的沟尔普村全貌
雨后的清晨,与道孚县城隔河相望的沟尔普村宛如仙境。麦粒神山云雾缭绕,磨子河静静流过,色彩鲜艳的藏式民居外,一片蔬菜大棚闪着银光。
炊烟袅袅升起,村子里忙碌起来。索朗扎西家的客栈内,客人们陆陆续续走出房间,喝下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几名穿着藏族服装的妇女从门前走过,准备去村口的农业园区上班;村民尼措一大早就来到地里,苹果和核桃熟了,今天有客商来购买;牛栏咖啡和露营基地的门也开了,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沟尔普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眼前脱胎换骨之变,与对口支援单位——成都郫都区的推动密切相关。2018年2月,来到郫都区视察,殷切嘱托一定要把乡村振兴抓好,“走在前列,起好示范”,郫都区对口支援道孚工作队将这一指示精神带到雪域高原,高标准帮助沟尔普村打造特色产业,壮大集体资产,建设美丽村庄,打造出一个产村相融的3A级景点,实现了从传统藏寨到美丽新村的华丽“转身”。2019年,沟尔普村实现人均纯收入23260元,一跃成为了道孚县最富裕的村庄,向着美好的新生活快步前行。
今年8月30日,本报记者走进沟尔普村,现场了解郫都区对口支援后,这里产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讲述·我的受援故事】
没有产业怎么办?
从零开始 创造“飞地园区”
“尝尝这个小番茄,是不是很甜?”随意摘下一个红宝石般的小番茄,村民达娃卓玛笑着递给记者。
汁水溢出,番茄独有的酸甜味在唇齿间久久萦绕,比普通番茄更醇更甜。“这个叫千禧番茄,种植的海拔越高,温差越大,土壤越干净,品质就越好,这批是要运到成都伊藤洋华堂的!”达娃卓玛抬起手指向大棚外,“喏,车都来了。”
顺着她的手看去,一辆冷链物流车停在门口,穿着工作服的村民们正在将一筐筐小番茄和水果黄瓜抬上车,“早上刚摘下来的,下午就能进到卖场,伊藤洋华堂、盒马鲜生、沃尔玛等超市都有,都卖到北上广深了。”达娃卓玛补充道,“我们以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园区,没想到现在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分红!”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地区建这样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谁来干?钱从哪里来?又怎样帮助当地集体经济实现长期稳定的收入?
一个前所未有的“飞地园区”应运而生——郫都区集中了对口帮扶道孚县的产业资金1500万元,分摊到41个贫困村,作为集体经济本金入股,从成都引进盛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沟尔普村建设300亩现代农业园区,包括51个用于种植番茄、黄瓜等生态蔬菜的钢架大棚、50亩当地特色产业、获得国家地理商标的道孚大葱、20余亩兼顾观赏和榨油的向日葵,由公司负责园区建设和运营,每年以本金的6%向各村分红,同时每三年返还本金500万元,9年还清。“我们希望让更多贫困地区尤其是没有耕地、难以发展现代农业的牧区群众也能产业带来的红利。”郫都区第五批对口支援道孚工作队队长林明西告诉记者。
园区所在地沟尔普村,更是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郫都区的产业援助资金落到沟尔普村的100万元,每年能够分到6万元稳定收入;园区租村民的地,每亩年租金680元;每年光是来采摘的零散客人也有2000多人/次,带动了村里的苹果、核桃等农产品销售……
从园区回到村委会,远远地便听到村民冲格美正在问村上的干部,“什么时候搞二期啊,我今年玉米都不种了,就等着把我家的3亩地租出去!”
村庄环境不够美?
8万元资金 撬动农户自治
从315国道进入沟尔普村,一幢幢藏式民居艳丽而别致,挂满红苹果的枝条从院墙伸出来,整个村庄清爽静谧。
潺潺的小溪旁边,一条栈道向村子深处延伸,路旁的藏式祥云饰纹,蓝底金字的指示牌,为这个村庄平添了几分文艺色彩。
村民索朗扎西正在清扫自家的院子——自从去年在郫都区的帮助下实施了房屋改造,他便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环境,打扫得也特别勤。
据索朗扎西回忆,以前的沟尔普村村民卫生习惯很差,垃圾遍地、厕所恶臭,每到夏天蚊蝇滋生,“那时候就算有客人来,也留不住。”
转机发生在2018年。郫都区为沟尔普村打造了“美丽宜居沟尔普”人居环境整治计划,投入150万元对村庄风貌进行全面改造,包括文化墙、导览牌、风貌装饰、花草种植、旱厕生态改造、生活垃圾定点清理等,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面子”有了,“里子”怎么办?郫都区拿出每户8万元补贴资金,要求农户自己也出资不低于8万元,请来乡村规划师统一规划设计,按照民宿酒店标准进行改造,首批共有10户人家符合条件,索朗扎西便是第一个报名的村民。他自筹资金10万元,和郫都的补贴资金一道将自家传统的藏式民居作了整改:原来的旱厕进行了生态化改造,并新建了一个水冲式厕所;按照酒店标准装修了两个带独立卫生间的标间;曾经的牛棚围起来变成一个充满藏式风格的接待室,院子里的杂物也全部清理干净,种上了花草。
“其实咱们道孚是藏民居艺术之都,房子本身就很漂亮,只是以前条件有点差。”索朗扎西带记者细细地参观,房间里粗大的木梁、精美的雕刻和颇具藏式风格的工艺,让整幢房屋特色鲜明,“现在整个环境都好了,村子里留得住人了!”
没有特色留不住人?
资源整合 打造3A景区
索朗扎西的院子里,几名游客正在苹果树下悠闲地吃着午餐,“我们打算沿着315国道一路到西藏,没想到这里这么美,于是就‘刹了一脚’。”从重庆过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昨天他们去对面的向日葵花海中拍了照,采了小番茄,在沟尔普村的客栈里住了一晚,“今天还想去登一下麦粒神山!”
沟尔普村位于315国道旁,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车辆从这里经过,但以前村民们从来没想到能把人留下来。因此,当郫都区对口支援道孚工作队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份乡村旅游规划,大家却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相信。
“搞旅游?我们这里有啥看的?”
“怎么没有,村子背后就是麦粒神山,产业园区有花海,还可以采摘,而且民宿做好了,本身也是很好的旅游体验地啊……”
“我们都是民房,又不是酒店,有人会来住吗?”
“当然有,我们郫都区有很多农家乐和民宿,周末房间订都订不到,下次我们一起去看看!”
说干就干。2017年,郫都区邀请沟尔普村每户1位村民到郫都区免费参观,“我们去了好几天,农科村、青杠树村、战旗村……天啊,那生意太火爆了,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索朗扎西告诉记者,“郫都区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有他们帮助,我们一下就有信心了!”考察回来,立即有23户报名愿意参加民宿改造,经过筛选、抽签,最终索朗扎西在内的10户村民接受了首批民宿改造试点。
这边村民积极性高涨,那边郫都区对口支援队也忙得不亦乐乎。为了给村民打造出示范,郫都区自己在区上引来一家餐饮企业率先打造了圣湖山庄,又引导有条件、有意愿的村民打造了麦粒露营基地、牛栏咖啡等一批新业态,同时帮助沟尔普村将农业产业园区、麦粒神山及藏民居村落进行整体包装,成功申报为麦粒神山沟尔普3A级旅游景区,“从去年9月份改造完毕到年底,4个月时间我就赚了1万多元!”索朗扎西告诉记者,2019年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0万元。
【心声·我的对口支援历程】
郫都区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驻道孚县七美乡党委副书记冯骥:
在离蓝天 最近的地方坚守
黝黑的皮肤,高大的身材,有些微卷的头发,朴实中带点羞涩的微笑,乍一看,眼前这位小伙子俨然就是一副牧民的形象,怎么看也不像来自郫都的纪检干部。“晒得有点黑了,我就是冯骥。”他笑着确认。
冯骥所驻的道孚县七美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在他口中,是“离蓝天最近的地方”。可两年多前,他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可不像现在这般诗情画意。
2017年12月22日,冯骥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坐了整整一天的车,终于抵达了七美乡,眼前的一切只能用凄凉来形容:山路上厚厚的积雪混着稀泥,山坡光秃秃的,一路人烟稀少,乡政府就这么孤零零地立在街边。来到简陋的宿舍,风尘仆仆的他准备烧水洗把脸,才发现水管都被冻住了,要用水,还得走上10分钟去旁边的河沟里提。
4000多米的高山,一桶水提回来,冯骥几乎瘫在了床上,“一直在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里条件艰苦,比较落后,可没想到竟然有这么艰苦落后。”那一夜,他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太难受了,一直在想要不要第二天就去给组织汇报,让我回去或者换个地方算了。可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自愿报名前来的,就这么回去了,怎么给组织交代,怎么给自己交代?”
将身体的痛苦克服下来,冯骥打起精神投入了工作。从富饶的天府之国腹地郫都区来到这里,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可冯骥还是凭着一腔热血坚持下来了。为了摸清每一户贫困群众的情况,他要负责100多户的入户调查,牧区群众居住非常分散,又都在高山,常常为了到一户人家,就得翻山越岭地耗费一天,有一次遇到车在山路上打滑,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我们差一米就掉下去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
分内工作之余,冯骥还是一个“全能干部”,看到当地需要什么,都会力所能及地多做一点。在玉科小学,他发现孩子们缺少冬天的衣服,于是四方求援,联系到省科技扶贫公益组织捐赠了5.6万元,解决了400多名学生过冬的物资;乡政府缺电脑,他立即联系了郫都区新民场镇,10台电脑和两台打印机拉近了七美乡与外界的距离……“在一次入户调查时,两位70多岁的老党员握住我的手,不住地说着‘卡卓,卡卓’(藏语:谢谢),我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冯骥告诉记者,“每当看到群众变化,看到他们洋溢的笑脸,我都很感动,这是我坚守在这里最大的回报!”
【对口支援·实事说话】
自2010年以来,郫都区连续派出403名干部人才,投入2.05亿元财政资金对道孚县进行全方位帮扶。10年里,郫都区共实施援助项目155个,涵盖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帮扶、产业帮扶、人才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和全域结对等多方面,帮助道孚县全面消除绝对贫困,1938户83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道孚县以甘孜州脱贫攻坚战略第一名成绩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2020年,道孚县荣获“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先进县”;郫都区第五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
围绕道孚县优势特色产业,郫都区投入1180万元助推万亩美德现代农业园区和600亩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填补了道孚园区建设空白。10年来先后建成亩产增收500元的全省最大高原万亩油菜基地;154万棒青杠椴木黑木耳基地;300亩冬暖式有机果蔬大棚“小飞地”;年出栏1000头、带动增收20余万元的藏香猪养殖种养循环基地;6000亩莴笋和1000亩紫皮马铃薯有机蔬菜种植基地;700亩核心示范、辐射带动1.5万亩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以及1.3万亩黑青稞基地。帮助打造“三品一标”农牧产品认证47个,“道孚大蒜”“道孚大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郫都区投入3000万元建成新区教育园区配套项目,投入2000万元建成中藏医院,帮扶1000万元建成市民文化艺术中心,整合社会资金300万元修建桥梁、援建麻磨坊、改造旱厕……解决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记者手记】
一面锦旗 一分信任
“心系群众办实事 修桥造福暖人心”……走进郫都区设在道孚县的对口支援驻地,一面面鲜红的锦旗排满了整面墙壁。“都是群众送来的。”队长林明西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它们,就又增添了我们战斗的动力。”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为一个村打通了一段路,路不长,村民们却说这是他们一生最盼望的事;帮助一个村建了间磨面房,整个村都高兴坏了;修了一座桥,学生们上学不再绕路,也更加安全……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面面锦旗代表着道孚人民对郫都区对口支援干部的肯定与信任。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做事为了群众,为了道孚的产业发展,郫都区对口支援干部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思想,出实招,见实效,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梦想花开;修桥、补路,解决上学难题……抓住藏族同胞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民生问题,郫都区对口支援干部10年如一年,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收获的是藏族同胞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噶真切”(谢谢)。
记者 方明远 严斌 陈泳 摄影 于谭阳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