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节禁忌(闲谈古老的上巳)
三月三上巳节禁忌(闲谈古老的上巳)(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便联系人删除)最早的清明节,其实与扫墓无关。只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原因。但是慢慢地,人们就把祭祀缅怀的对象扩大到了已逝的亲人和先祖,这才有了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而从清朝和民囯开始,清明节这天,从国家层面把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纳入其祭奠范围。(记于公元2021.4.3)这个割肉救主的门客就是介子推。后来重耳当上国君之后,就想到了当年割肉救自己的介子推,想要对他进行封赏。但此时的介子推不但三番五次谢绝了国君的赏赐,还干脆隐居到一座大山之中不愿出世为官。 狡猾的晋文公想了个馊主意:下令放火烧山,这样你介子推就不得不出来了吧?但是没想到,这把火一放,反而活活把恩人介子推给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显得十分后悔,从此以后每年率众大臣都去这里祭奠介子推,后来发现当初那棵已经被烧枯的柳树竟然又发出了新芽。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就给这棵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昭告天下:把介子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古老的农耕文化以“清明”这个节气为标杆,播种各种农作物的风俗习惯。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是说到清明这个节气前后,气温开始升高,那么就要开始“春种一粒粟”、才能“秋收万颗子”。
清明节、寒食节和上巳节因为时间靠得太近,使得三个节日的民俗相互融合。不过,若要溯源,它们的节日内涵还是不同的。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简单地说,上巳节的主要习俗是踏青,或在水边饮宴游乐。所以杜甫有诗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著名《兰亭序》的“曲水流觞”便是上巳节的传统节目内容。
清明节、寒食节习俗的来历,流传最广的要属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就是晋国的国君晋文公重耳,他在当上国君之前,曾经因为皇位继承的问题,被迫流亡逃命。只有几个忠心于他的亲信跟在身边。逃亡的生涯当然很难熬,经常是饥不果腹差点饿死,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醒过来后就想肉吃。其中有一位跟随的臣子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之后喂给重耳才让他活了下来。
这个割肉救主的门客就是介子推。后来重耳当上国君之后,就想到了当年割肉救自己的介子推,想要对他进行封赏。但此时的介子推不但三番五次谢绝了国君的赏赐,还干脆隐居到一座大山之中不愿出世为官。
狡猾的晋文公想了个馊主意:下令放火烧山,这样你介子推就不得不出来了吧?但是没想到,这把火一放,反而活活把恩人介子推给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显得十分后悔,从此以后每年率众大臣都去这里祭奠介子推,后来发现当初那棵已经被烧枯的柳树竟然又发出了新芽。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就给这棵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昭告天下:把介子推去世的这天定为寒食节。意思就是这天不允许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因为介子推是因火而亡,而寒食节之后的第二天就称呼叫清明节。
最早的清明节,其实与扫墓无关。只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原因。但是慢慢地,人们就把祭祀缅怀的对象扩大到了已逝的亲人和先祖,这才有了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而从清朝和民囯开始,清明节这天,从国家层面把缅怀为国捐躯的英烈纳入其祭奠范围。(记于公元2021.4.3)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便联系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