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作何解释(瓠山才子说文解字)
浮生作何解释(瓠山才子说文解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苏轼有《鹧鸪天》云:——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看。
《庄子·刻意》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人生为“浮生”。南朝·宋·鲍照 《答客》诗:“浮生急驰电,物道险弦丝。”李白《相和歌辞·对酒二首》:“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其《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说得更加明白:“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唐·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 明·王錂《春芜记·宴赏》:“浮生回首如驰影,能消几度闲愁闷。” 茅盾《追求》三:“永别了!如梦的浮生,谜一样的人生!”
能深刻体会“浮生”意味者,是有智慧者,是能得解脱者,是能得真乐者。真乐者,是真智者。只有视人生如浮生、视浮生如梦幻、不执著于世事、不认真于人生者,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真正的乐者。
“浮生”如何?
且看欧阳修的慨叹:“燕鸿过后春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既然知道浮生是梦这一究竟真相,就不应该累心于梦,系情于幻。什么功名利益啊、爱恨情愁啊、身家性命啊、财产妻子啊、亲戚朋友啊、升沉荣辱呵……,都是梦中幻影,不可当真。
苏轼有《鹧鸪天》云:——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看。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认为苏词出于陶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我认为说得不全对。苏词直接出于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唐人以“浮生”入诗者不可胜数。如:
唐·李群玉《自遣》:“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唐·杜牧《汴河阻冻》:“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唐·白居易《野行》:“浮生短于梦,梦里莫营营。”
唐·范摅《雲溪友议》卷下:“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微冥梦一般。”
此后,“又得浮生半日闲”屡屡被后人或称道、或引用、或化用。宋人记性不好,把“又得”说成了“略得”,很不得意。比如: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唐狄归昌右丞爱与僧游,每诵前辈诗云:‘因过竹院逢僧话,略得浮生半日闲。’”
明·陶辅《花影集》卷三:“幻体如沤,浮生若梦,风灯石火谁怜。”这是彻悟语、真如语、明白语。
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一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莫子山暇日山行,遇一寺,颇有泉石之胜,因诵唐人绝句以快喜之云:“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及叩其主僧,庸僧也,与语略不相入,屡欲舍去。僧意以为檀施,苛留作午供。郁郁久之,殆不自堪。因索笔以前诗错综其辞而书于壁曰:“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本来是一首充满清醒禅味的诗,一旦反过来写,却成了昏昧之语,充满了讽谕之味。莫子山真高人也!
元明戏剧中,多喜欢引用或化用“又得浮生半日闲”,如:
元·石子章《秦脩然竹坞听琴》第二折:“因过竹院贪清话,却得浮生半日闲。”
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出:“且攀方丈高僧话,消却浮生半日闲。”
明·谢谠《四喜记》第四十一出“寻乐江村”:“渔樵耕牧相谈笑,又得浮生半日闲。”
明·徐复祚《红梨记》第三十出“永庆”:“高堂置酒夜击鼓,又得浮生半日闲。”
自庄子发明“浮生”一词,中国文化的高妙禅机悄然盟蘖,一旦佛学兴隆,“浮生”意象,警人反省,悟人出尘,离幻苦、得真乐,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