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个人等到忘记不算痴情(就等到老武昌上新)
等一个人等到忘记不算痴情(就等到老武昌上新)一旁的外文书店,和中南商业大楼前后脚开业。不方便去北京王府井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通过各种原版外文书认识世界。作为武昌最大的卖场,这里包揽了所有你能想到的高质量百货商品。就连牙膏都开了一个专柜供人选购,更不必说当时时兴的产品,像武汉洗衣机厂出的荷花牌全自动双缸洗衣机,带摆头的红山花牌电扇,这些当时最潮流的商品只会出现在中南商业大楼这种最时髦的商场里。也没有一个人会两手空空离开中南路老武昌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只要带着一颗时髦的心,那就必定会和当时的商业地标频繁发生连接。早在1985年,中南商业大楼,就在武汉内环线必经的黄金路段中南路路口开业了。80后或许都被父辈带着去赶过这场大集,开业当天商场就接待了30万顾客,销售额达近百万元,创下当时武汉零售商场最高纪录。
重返1998
重返中南路
作为一个武昌伢
好像没有一个人能绕开石牌岭新东方
也没有一个人会两手空空离开中南路
老武昌人,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只要带着一颗时髦的心,那就必定会和当时的商业地标频繁发生连接。
早在1985年,中南商业大楼,就在武汉内环线必经的黄金路段中南路路口开业了。80后或许都被父辈带着去赶过这场大集,开业当天商场就接待了30万顾客,销售额达近百万元,创下当时武汉零售商场最高纪录。
作为武昌最大的卖场,这里包揽了所有你能想到的高质量百货商品。就连牙膏都开了一个专柜供人选购,更不必说当时时兴的产品,像武汉洗衣机厂出的荷花牌全自动双缸洗衣机,带摆头的红山花牌电扇,这些当时最潮流的商品只会出现在中南商业大楼这种最时髦的商场里。
一旁的外文书店,和中南商业大楼前后脚开业。不方便去北京王府井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通过各种原版外文书认识世界。
刚好当时兴起学外语热潮,如饥似渴的大学生们来这选书看书,人多到一度需要限流。许多单位需要购买外文书籍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也都要通过外文书店去申报。
外文书店之后变成一家更大的综合性书店,增设了儿童书籍,一到暑假,这里就是遛娃天堂。
到了1997年,中南商业大楼的隔壁有了双生花姐妹——中商广场,这里品牌众多,谁要是那时在中商买了件衣服,是能好好炫一番的。
我司的摄影师,司门口土著黄大头彼时就最喜欢逛二楼的运动品牌,他的第一双耐克球鞋就是在那买的。市场上最新款的球鞋和运动服,要想尽快到手,那就只能往中南冲。
后来中南商圈又冒出了星荟城、银泰、中南天紫广场、帝斯曼等商业体,高峰期有多达60多个商业项目,在当年是妥妥的武昌头牌繁华中心,全城最时髦的人都在那逛街。
千禧年时,中南的商场们率先喊出圣诞购物狂欢的口号,塑造了武汉人初代圣诞印象。汉口的往武广跑,武昌的往中南跑,全城热动。
大头和妈妈也一连好几年提前做好商场的优惠功课,两人从司门口坐521路公车,摇摇晃晃经过胭脂路、民主路,最后全车人约定好似的,一齐下车,往中南商业大楼和中商广场热热闹闹涌去,和整个武昌城一起熬夜血拼。
哪怕是后来网购流行,碰到买大件,大头还会来中南实体店看看。他读大一时,已对摄影十分感兴趣,下决心要买一台相机。特地从学校跑回中南和爷爷一起去中商广场对面的苏宁电器,郑重地买下了一台索尼A600。
除了购物,人们也在这里初享口腹之欲。
“洋快餐”刚流行时,武昌人想尝新,立马往中南的肯德基跑,人气之旺,比刚开业时的喜茶更甚。
西餐之风刚刚刮到武汉之时,中商广场的绿茵阁又是接客的排头兵。牛排沙拉意面店里统统都有,小时候每吃一次,都觉得有点过瘾啊。
后来发现,那家绿茵阁没了,顿觉迟来的伤感。转身走上天桥,眼望摩天大楼与川流的人群,觉得大可不必。因为这里从来不是,也不会是落寞之地。
中南商圈现在正在进行改造升级,一公里之外的武商梦时代(在建中)开业在即。梦时代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单体量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近80万平方米,相当于110个标准足球场。除了优质餐饮和零售,还包含首个武汉室内大型滑雪场,好逛好玩,跃跃欲试。(备注:1)
明年要落成的汉街SKP则是华中高端购物的不二选择,武昌人笑而不语,到时候不用赶着过江啦。一切又和小时候一样,总是能在家门口就最快感受到城中最新鲜和时髦的东西。(备注:2)
要有发达商业,也要有浓郁人情。
朋友崔崔也是老武昌,七岁前一直住在中南。开始住筒子楼,采光没有那么好,公用厨房公用卫生间,但是时常能在楼道闻到饭香,邻里热络,有点像《1988》里的生活场景。
之后一家人搬进了单位大院,住一个六楼顶楼,能看到整个院子。那时夏天,远没有现在这样热。没有娱乐设施,小孩子们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在院子里乘凉。家家户户摆出竹床阵,吃个西瓜,看个露天电影,也快乐的不得了。
说起看电影,崔崔想起自己第一次去影院看电影是1998年和爸妈一起,在洪山礼堂看的《泰坦尼克号》。杰克肉丝的名场面刚出来,爸爸一双手就赶紧遮过来了,妈妈则在一旁自顾自哭得稀里哗啦。
那个时候崔崔也没想到自己上了三年级后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出现在洪山广场。
重视教育的父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就给崔崔在洪山广场的科教大厦报了奥数班,一直学到初中。“不过数学还是不及格,后来分科之后终于就不学了。”
除了不喜欢学奥数,其他的东西学起来倒很快乐。她在洪山体育馆的英东游泳池,和一帮小朋友打打闹闹中学会了游泳。
英东游泳馆是湖北省内设施最完善水质也最好的游泳基地,她此前在别的地方没完全学会,终于在英东完成了“长在长江边,必须学会游泳”这一小小信念。
后来当然也逃不过去石牌岭亚贸新东方培优,很惊讶,不仅是武昌的学生来这里上课,还有不少汉口的班子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过来,全因家长说石牌岭校区师资最优质,来这最放心。
如果说中南片区的购物、教育以及娱乐,总是打得火热,那么相隔不远的粮道街就显得安安静静,有股大隐隐于市的恬淡。
千禧年之前,粮道街没有那么多网红店,当时街道两旁的梧桐树粗壮漂亮,郁郁葱葱,公交都开不进去。
偶尔为了放松,崔崔和一帮年轻人还会约着去昙华林喝茶,当时昙华林也没太多店,常去的都是融园咖啡和大水的店。大家抱一杯饮品喝一下午,晃晃悠悠,度过青春里的漫长时光。
后来,改造后的昙华林,成为凤凰山上红砖墙斜屋顶的文化创意街区。大水的店还在,但也长出了满街各种风情的咖啡馆,任君选择。
静谧的粮道街升级后,不仅在老武昌人心里又火了一把,也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点,被列为来武汉旅游必须要去的文化风貌区。许多年轻人揣着好奇,走进后才意识到粮道街延展着武汉的城市文脉之根。
明清以来,武昌府的府学、文庙书院,张之洞创办的许多新式学堂都坐落于此。现在街道升级后,左手拥抱玲琅满目的美食,右手拥抱百年名校,岁月经过粮道街,留下半城烟火半城书香。
其实,中南、丁字桥这样的老武昌聚集区不仅被生活在此的居民关心,也是许多外地人眼中的省城中心。
常年人气爆棚的傅家坡客运站就是众多新武汉人的第一个落脚点。客运站周围有各种省政机关和办事机构,还有多家三甲医院。在城铁开通前,武汉周边城市来省城办事、求医、艺考的人均在此落地。
人们先去办事,顺利的话,晚上还能去中南商圈逛街娱乐。所以,一度对外地人来说武昌代表武汉。
这里如同浪船的锚点,只要成功在此着落,再去其他任何地方都会变得更省心和安心。
来源:HANS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