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怎么样的书(白鹿原之后陈忠实不写了)
白鹿原是怎么样的书(白鹿原之后陈忠实不写了)《三侠五义》《铡美案》等等精彩的故事,故事中各种曲折离奇的情节,各种各样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陈忠实。慢慢地,他也开始自己找书来读。小小年纪的陈忠实,最喜欢的就是在干活的时候,一边劳动,一边听父亲给他讲各种历史故事。有次有人见了陈忠实问他这个问题,没想到陈忠实却直接用陕西方言回应他:你懂个锤子。那么陈忠实不再写长篇小说到底是为什么?他到底是江郎才尽了还是?1942年的一天,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的一户普通人家。
1992年1月,春节即将来临。在白鹿原祖宅的陈忠实给他在这里创作了四年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划上了句号。
5年后,《白鹿原》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无疑是陈忠实最满意的结果。
《白鹿原》的出版,让陈忠实一下子名声大噪,大家都翘首以盼他的下一部长篇小说,没想到他却再也没有写过长篇,只是偶尔有一些散文发表。
至于陈忠实为什么不再写长篇小说?他多次被人问到这个问题,他也基本上没有做过正面回答。
有次有人见了陈忠实问他这个问题,没想到陈忠实却直接用陕西方言回应他:你懂个锤子。
那么陈忠实不再写长篇小说到底是为什么?他到底是江郎才尽了还是?
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42年的一天,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的一户普通人家。
小小年纪的陈忠实,最喜欢的就是在干活的时候,一边劳动,一边听父亲给他讲各种历史故事。
《三侠五义》《铡美案》等等精彩的故事,故事中各种曲折离奇的情节,各种各样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陈忠实。慢慢地,他也开始自己找书来读。
初二的时候,有一天,陈忠实在翻看语文书里的一篇课文《田寡妇看瓜》,这是赵树理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中对农村生活的描写,让自小就生活在农村的陈忠实着迷了,他突然意识到:原来这样的农村生活也能写到小说里,而且读起来还这么有意思!
这一发现,让他惊讶又兴奋。
同时陈忠实也在思考,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天耳濡目染的全都是农村的人和事,自己为什么不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小说,说不定也很好看哩。
陈忠实思考过后,提笔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名字叫《桃园风波》。
老师看到后,对他的这篇作文打了5分,还在后边加了一个加号。这是当时对学生作文的最高的评分。
从此以后,陈忠实就对赵树理产生了兴趣。他通过各种渠道找赵树理的书,然后拿来看。
除了赵树理外,陈忠实还受到了作家柳青的影响。
到了初三,陈忠实无意间看到《延河》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小说,名叫《创业史》。因为杂志是连载的,他只读了被刊登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这一部分,让他对《创业史》这个故事着迷了。
他知道这部小说的作者叫柳青,不由得对柳青产生了崇拜之情。
陈忠实非常喜爱读《创业史》这部小说。自《创业史》出版以后,他在10年间购买了9个不同的版本。
因为对柳青作品的大量研读,所以陈忠实初期创作的作品,从创作手法和文章基调上,和柳青十分相似。
陈忠实早期发表的几篇小说,很多人都以为是柳青用了个别名发表的。
高中毕业后,陈忠实高考落榜了,回到农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陈忠实被调到公社当干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1965年,陈忠实的第一篇散文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了,他非常兴奋,创作热情一度高涨起来了,创作量也加大。文章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领域。
此时,编辑部的老师给陈忠实写了一封信,告知他,散文是他在这些文学作品里最出彩的,建议他可以多写一些散文作品,其他作品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
听了编辑老师的话,陈忠实一口气就发表了七八篇散文。这让他过了一把“文学瘾”。
由于他的特长,1978年,陈忠实调入了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文化馆,任副馆长。
在文化馆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发表了30余篇文章。
1982年底,陈忠实又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成为了一名专业的作家。
虽然成为专职作家,但是此时的陈忠实还没有尝试过长篇小说的书写。
他开始尝试写长篇小说,源于一次偶然在家乡白鹿原的发现。
筹划写长篇小说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郊,地跨了长安区、灞桥区、蓝田县,是一块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之地。
陈忠实的家就在白鹿塬北坡,他从小在这里生活,对白鹿塬有很深的情感。
他知道,塬上的历史佳话不断:古时候,皇帝在塬上打猎纵马,大诗人王昌龄在塬上隐居种菜,王维从长安城沿着灞河逆水而上,等等,这些故事都给白鹿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历史面纱。
一次,陈忠实偶然看到了塬上的四合院门楼上挂着“耕读传家”的四字匾额。
他站在塬上,突然脑子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号: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停在这块土地上演变,这个过程中,白鹿塬上是否发生过战乱,是否有瘟疫,是否有灾荒?一个又一个朝代更迭交替,人民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大家为什么要脱下身上的长袍?剪掉头上的辫子?
那块“耕读传家”的匾额背后,是否有很多故事?
一系列的问号,就像推着陈忠实往前走的一台机器,他的思想突然卡顿了。
就在此时,他心里却生出了写长篇的念头,就以白鹿塬为背景。这个想法几乎把他自己吓了一跳。
1986年,陈忠实开始在文史馆里翻看《县志》,查找多年以前白鹿塬人的生活状态:他看到了丰年里人们的喜悦,也看到了灾年中大家的彷徨。他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出过清官,实业家,还有一生坚守的人。
他走访了“牛才子”的书院,他到蓝田县去,采访当地的居民,从他们口中得到了更多更鲜活的故事。
有一天,陈忠实到长安县(现在西安市长安区)去查县志和文史资料,遇到了当地的一位老友。
老友相见,分外亲热,于是他们晚上一起喝酒。
老友得知他是来查阅资料的,不解地问: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了,这么多年的农村经历,难道还不够写一篇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吗?还费这么大功夫跑来找资料?
陈忠实借着酒劲说:我希望在我去世那天,棺材里能放上一本自己的书,不管能不能对世界产生影响,只要自己满意,就足够了。
有了这个决心,陈忠实就决定开始他的创作。
创作《白鹿原》1988年,陈忠实准备着手写作。他离开已经在城里安下的家,来到白鹿塬祖宅里安心创作。
他对妻子说,如果写不成,咱们就回去养鸡!
祖宅清净冷僻,无人叨扰。最重要的,是这里承载了陈忠实对前半生乡村生活的记忆。在这里,他可以跳出一个作家的思想束缚,以一个农村娃的姿态审读昨天的生活。
祖宅的书房简陋且破败,除了一张小桌子和一个木头沙发,就没什么了。下雨的时候还得在屋内找个地方躲雨。
坐下来以后,陈忠实沉思了一会,然后慢慢地打开一个16开的硬皮本,在第一页上用钢笔写下了“白鹿原”三个大字。从这一刻开始,陈忠实的生命,似乎穿越到了辛亥革命年间的白鹿塬上。
然后继续写下: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写作期间,妻子经常来给他送一些干粮。而陈忠实自己也时不时地到院子里、到外面走走。他经常去的地方就是离祖宅大约十米的路边上,他在那里种下了一棵手指细的梧桐树。
而在四年的写作时间里,每当写累了,就到树下乘凉休息。
后来陈忠实把这几年的创作称作是“最孤苦伶仃、最诚实的劳动”。
1992年,完稿并经过了几轮修订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收笔那一刻的陈忠实,思绪才从那个年代被带出来,一度脑子里一片空白。走出门,看到了那棵小树已经长成胳膊粗的参天大树了。
随后陈忠实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他的好不容易写完的手稿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他想,两三个月应该能得到回复吧?
不过,此时的他内心还是有些焦虑的,万一真的过不了怎么办呢?
越想越担心,他干脆宽慰自己:算了,都这把年纪了,不过就不过吧。大不了回家喂鸡去。写作嘛,权当业余爱好好了。
没想到,才20多天,陈忠实就收到了编辑老师的消息,认为《白鹿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原来,编辑拿到手稿以后,和领导二人分开同时看,晚上加班看,最终决定出版。
听到这个消息的陈忠实,高兴地对妻子说:咱们不用去养鸡了。
出版后的《白鹿原》一炮打响。很快,就被改编为秦腔和连环画,后来有了话剧和舞台剧。
随后,四五家电视制作人找到陈忠实,想将《白鹿原》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但是,没有一种展现手法可以把小说中庞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结构和时空交错的叙事线条,完整地展现出来。
一直到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在省去了朱先生、白灵等人物后,才勉强容纳得下。
1997年,《白鹿原》在评选“矛盾文学奖”时,因“历史倾向问题”在评委之间出现了讨论。最终陈涌等德高望重的文学理论家站出来为《白鹿原》辩解,最终才顺利获了奖。
其实,陈忠实已经把心态调整地很好,他认为,有了读者和文学界的认可,就已经足以了。
从此再也没写长篇小说自《白鹿原》之后,陈忠实彻底有名了,收获了大批的忠实读者。这些读者在看完《白鹿原》后,十分期待陈忠实能够再写出一篇长篇巨著,然而苦等多年,却迟迟没有等来。
很多人开始质疑陈忠实的水平,也有很多人想知道陈忠实为何在《白鹿原》之后,没有再出长篇小说。
实际上,在写完《白鹿原》之后,陈忠实曾计划写一部以上世纪中叶为背景的小说,并且已经开展了调研和采访。甚至为了让内容更加详实,人物更加丰满,陈忠实还去了云贵一带打听人物原型的下落,材料都收集了一米多高,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落笔。
估计,是塬上的故事,足以让他品味一生,所以他没有再继续写别的长篇小说。亦或者是,他对自己搜集的材料十分不满,所以没有再写。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于陈忠实为何不再写长篇小说,没有人知道,或许真如传闻那样“你懂个锤子”。
众所周知,每个创作小说的作家,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能感受万物,反之他则毫无头绪。
就像莫言一样,纵观他的小说,根全都在高密东北乡,离开了高密,读者也不知道他能讲出什么样的故事,而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所以这大概就是陈忠实不再写的原因吧!
结语2016年,陈忠实走了。他是寂寞的。
晚年的陈忠实曾给陕西作家高建群打电话,告诉高建群自己目前是非常寂寞的。高建群非常理解他,安慰他说,英雄的晚年都是寂寞的,要适应和习惯。
陈忠实为何寂寞?大概是白鹿塬的变化吧。
陈忠实说,自己笔下的白鹿塬已经不在了。现在的塬上,飘来的是樱桃花的香味,而不是小麦玉米的香味了。
如今的白鹿塬上,建成了很多旅游景区,成立了农业种植区,还建造了大学城,原来的土坯房早已经变成了两三层的小洋楼。
这些种种变化,让创作了《白鹿原》的陈忠实,感觉到了陌生,尤其实在年老之时,每当回忆其青春年少之时,家乡的一切,只会感觉到更加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