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我的家乡曾被仙女)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传说(我的家乡曾被仙女)从长沙往西北方向,沿长常高速行70公里,进入益阳地区,西行20公里至桃江县城。从县城沿桃马公路西行2公里,在一个叫八公桩的地方左拐,沿乡村公路南行,经八家湾、炭山桥、陈家湾、石矶头等村,约行10公里左右,路尽处群山屏障,似已无路。2019年春节,我先从长沙回大湖村,呆一天,大年三十下午回大水洞村。初四再到大湖村,参加大舅子小孩满月酒,初七回长沙。期间,除了走访村民、实地调查,还参观了两个村庄的古迹景点,拍摄村风村貌。为了述事方便,不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对两个村庄的社会、经济、人物分别展开,是为双村记。我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水口乡大水洞村。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南洋一带的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就是描写桃江。大水洞村原名叫仙女村,因为这里曾是一个被仙女拯救的地方。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取名叫芭茅洞,后改名为大水洞村。村中六条小溪交汇,周边群山苍翠,竹林如海,村后有一座誉为“楚南名胜”和“湘
大水洞村 ( 仙女村 )全景图。图片来自桃江县政府官网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 | 胡来2019
四十年前,即使是最富于幻想性精神的农民,也从来没有奢望过今天的好日子。
我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水口乡大水洞村。上世纪30年代,流传在南洋一带的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就是描写桃江。
大水洞村原名叫仙女村,因为这里曾是一个被仙女拯救的地方。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取名叫芭茅洞,后改名为大水洞村。村中六条小溪交汇,周边群山苍翠,竹林如海,村后有一座誉为“楚南名胜”和“湘中第一道场”的浮邱山。
我妻子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大湖村。湘乡古为楚南重镇,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个村并没有“大湖”,估计是此处地势较低,在古时是一片洼地,后随着人口渐多,开垦为良田。
2019年春节,我先从长沙回大湖村,呆一天,大年三十下午回大水洞村。初四再到大湖村,参加大舅子小孩满月酒,初七回长沙。期间,除了走访村民、实地调查,还参观了两个村庄的古迹景点,拍摄村风村貌。为了述事方便,不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对两个村庄的社会、经济、人物分别展开,是为双村记。
大水洞村从长沙往西北方向,沿长常高速行70公里,进入益阳地区,西行20公里至桃江县城。从县城沿桃马公路西行2公里,在一个叫八公桩的地方左拐,沿乡村公路南行,经八家湾、炭山桥、陈家湾、石矶头等村,约行10公里左右,路尽处群山屏障,似已无路。
群山前有一座形似馒头的低矮小山包,就是太平寨(也叫太平顶)。至太平寨脚下,左侧两山相夹,有一个十来米宽的洞口,从洞口进去,就是大水洞村。村后就是湖南道·教发源地浮邱山,山顶有浮邱寺,供奉着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真武祖师,现在是一个佛·道合一的寺庙。
为了让大家对大水洞村和文中提到的地名、人物有个基本的概念,先上一张卫星地图,中间红色大圈为大水洞村。
传说大水洞村的由来,当地有一个关于仙女的传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陈友谅和朱元璋是其中最强大的两支农民武装,都想推翻元朝,建立自己的政权。两人一方面要应对元军的攻击,又要对抗彼此的势力。
朱元璋和陈友谅一场火拼的结果是陈败。朱追杀,陈的部队逃到浮邱山大水洞附近,村口右侧一山高耸,名仙人寨,左侧一山巍立,称太平寨。大家见朱的兵马杀来,拼命奔逃,逃往仙人寨的人甚多。
当时有一玉清仙子,云游半空,见此情景,想救寨上百姓。她降落云头,变成一个女叫化子(乞丐),脸青鼻肿,口歪眼斜,手脚稀烂,衣衫破褴,周身蛆涌,臭气难闻,走上寨来。寨上的人已经拥挤不堪,看见这叫化子如此模样,齐声吆喝,赶她下寨。玉清仙子又爬上寨去,没一人怜悯,被再次赶了下来。她仰天长叹曰:“危难之中,心还如此不正,救之何意也。”
玉清仙子仍保持原样,向太平寨走来。这寨的人却大不相同,不但不赶她走,反而拉她上到寨顶,赠衣更换,送饼充饥。她望着太平寨笑曰:“人食五谷,心地差异,决救此寨。”
这时,追兵蜂拥杀来,仙人寨上鬼哭狼嚎。众多百姓被杀得尸横头滚,血流满寨。追兵又疯狂地杀奔太平寨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女叫化子左手一指,大水洞口一声巨响,冲出一股强大的洪流,绕太平寨一圈,浪高数丈,击岸如雷,追兵躲闪不及,大都死于洪浪之中。
寨上的人们清醒过来时,只见她已变成美丽的仙人原貌,脚踏祥云,飘然而去。当时清点,寨上的人虽多,但只有杨、李、印、吴、潘、周、陈七姓。战乱平息之后,七姓聚集寨顶,搭起高台,敬拜仙人。顶端矗立巨碑一块,刻有“七姓公顶”四字,永做纪念,古迹至今犹存。
仙女村、仙人寨、太平寨也因此而得名。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以前,村口有座小庙,庙里供奉的并不是宗教人物,而是马元帅、王元帅等军事人物。同时,从大水洞村向南越过高耸入云的浮邱山,周边数十公里范围,散落的鹅颈丘、洋泉湾、前寨仑等村,都留有相似的传说,大致是说当时陈友谅兵败后,部队分散逃奔到浮邱山周边,一个仙女帮助他们战胜朱元璋追兵。自此,这些士兵就躲进深山茂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至今。
初一爬浮邱山路上
老林场的房子,已无人居住,此处离山顶不远。 以前有个同学住这里,每天必须凌晨四点起床去上学。
竹海,清风徐来。
浮邱寺大门和古银杏。
香客中有一位唐装美女。
初五,湘中地区突然开始下雪,父亲表哥小姨表姐(从左至右)爬浮邱山合影,从这开始进入国家森林公园境内。
家族幸福生活奔小康,春江水暖鸭先知。
传说是美好的,但过去的现实并不一定美好,只是代表了人民美好的期望,最终改变人间的是人民自己。
大水洞居住的村民主要姓杨,建有杨氏宗祠。杨氏先祖大概在明清迁入,日渐壮大,广置田土,有王姓等异姓前来落户,以租种杨家田地为生。只有少数几户刘姓,何时迁入不得而知。据称,我家先祖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购置了大片山岭。到我爷爷刘元谱一辈时,家道中落,全部卖掉了,只有几间茅屋栖身。
刘元谱是一个高大、有点驼背的男人,因为穷,一直没有娶老婆。有一年冬季,他到十多公里外的禁牌村赌博,手气极好,据称赢了“一围兜钱“(农民在腰上捆一块布,即可挡灰御寒,又可卷起来装东西)。他用这笔钱,在附近娶了一个女人,就是我奶奶。
奶奶叫彭爱玉,前夫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直没有音信,后来跑去了台·湾。她在婆家受到欺凌,便带着自己的弟弟和四五岁的小女儿跟爷爷来到大水洞村。她弟弟就是我舅爷爷,名叫彭新才。
在大水洞村,奶奶先后生了四个小孩,我二姑、父亲、三姑和小姑。
1950年前后,当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舅爷爷已经成婚。因为不是当地人,担心受村民欺负,分不到田土,就回到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叫三叉洞的地方的祖屋定居。1958年那一场运动,爷爷刘元谱和附近的很多老人一样,因饥病而死。第二年的一天,父亲在附近太平小学回家路上,碰到一名乡人对他说:“伢子(小孩子的意思)啊,别玩了,快回家去,你妈死了。”
年幼的父亲边哭边跑,破烂的茅屋外挤满了人。在爷爷去世后,作为一个旧社会长大的女人,奶奶无力独自抚养四个小孩成人,她深感绝望,生活无着,就大量吞食一种叫“血麻能”(音)的藤类植物自杀了。
这一年,大姑18岁,已经远嫁。二姑14岁、父亲7岁、三姑5岁、小姑2岁。
在那个年代,四个小孩是无法独立生存的。之后,二姑嫁人。根据生产队安排,父亲、三姑、小姑都将分派给村里的三户人家抚养。父亲不愿去别人家乞食,独自居住在杨氏宗祠。三姑、小姑送人抚养。
在人人吃不饱饭的年代,7岁的父亲一个人生活,自然非常困难。他常年披着一件不知从那里弄来的破棉大衣,冬天就睡在稻草里。没有鞋子,永远赤脚,即使寒冬腊月,也每天在小溪摸鱼充饥。
父亲18岁那年,舅爷爷回了一趟大水洞村,在他的建议下,安排父亲参军入伍。送他上车时,高大的舅爷爷痛哭流涕,说自己没有照顾好父亲,没有照顾好姐姐的五个小孩。
可是,在那个连吃饭都很困难的年代,又能强求什么呢?
后来,母亲一直对我们说,父亲在虎门当兵的时候,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几年。
年轻时的父亲
今年春节,父亲爬浮邱山的照片
父亲年轻时身体健壮、反应敏捷。六十多岁时还能徙手抓到野鸡。他当过一阵司号员,后又成为一名特种兵。在新兵入伍军训时,一名新兵拉响手榴弹扔在近前,他箭步扑倒新兵,救了人,也在屁股上留了几片弹片,因此立三等功。
大约是在24岁那年,父亲退伍回乡。三年之后,经人介绍,和同村的母亲组建家庭。有了姐姐、我和妹妹。
我对于幼年最深的记忆之一,就是交公粮。大水洞村山多田少,我家五口人,只有两亩田。每年交完公粮后,粮食不够吃,年底总要向人借粮,父亲还有抗粮不交的时候,就会惹来一大批乡政府、村委会的干部上门催粮。我那时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常想为什么一个家庭会搞成这样 ,吃饭都困难。
父亲和几个姑姑都很少提起他们早年的经历,只有在过年聚在一起的时候,会偶尔相互打听过去的人和事,但当我们仔细询问时,他们只是说一句“吃过很多苦,你们想不到,珍惜现在的幸福”就搪塞过去了。父母把我们养育大非常不容易,我们特别理解父亲和他的姐妹或孤身一人,或寄人篱下,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不易,也很心疼他们苦难卑微的一生,好在晚年赶上了“好日子”。
我没有详细了解过其他村民的家庭,但对于那个年代来说,没有多少家庭会生存得很容易,只会有家庭,比之艰难更多。
从我家屋顶拍大水洞村。
从我家大门拍对面竹林云海。
和几个小家伙爬浮邱山,走在村里的大道上。
这一带是大水洞第1村民小组,以前很多住在山上,现在都搬到山下马路边建房。
最远处高峰是浮邱山,最远的那栋是我家。
村庄四面环山,山上竹林如海。
正月初一上山祭祖的村民。(提的是蜡烛鞭炮)
人物我爷爷和父亲代表了过去的农村,想用两个样本,展现今天的中国农村。他们是我的两个表兄,可以确保真实。
(1)安哥
我大姨家离我家只有三四百米,她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安哥。
大姨夫年轻时与人玩角力(两人各执扁担一头,互相推对方)的游戏后,开始全身肌肉萎缩,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乡下医疗条件差,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十几年前出世了。但大姨对四个儿子管教严厉,天刚亮就会催促他们起床劳作。
安哥是个性格乐观、风趣幽默的人,只读过三四年小学,年轻时跟我另一个表哥学了木匠手艺,又教会了自己三弟四弟。早年三兄弟只是在乡村给村民做些桌椅板凳、衣柜木床什么的。近二十年来,由于房地产业发达,他们兄弟三人,主要在益阳市、桃江县城一带给人做住房、酒店、店铺的装饰装修。
安哥手艺不错,脑壳灵泛(聪明之意),善于交际,经常承包一些装修工程。天天骑着一部摩托车在外做工,风里雨里奔波,渐渐富起来,除了早年在乡下建房,前几年,在县城也购置了房产。
安哥有一子一女,大儿子叫凯,原本不太喜欢读书,初中毕业读了一年技校,自愿退学,跟着安哥搞装修,还上山砍竹子。砍竹是一项非常累的活,靠人肩扛五六里山路到山下出售。他干了一年多,突然开窍,觉得社会不好混,还得靠读书改变命运。
安哥的叔叔1977年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届高考成功,是大水洞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后移居澳大利亚,从事移民工作。在他的帮助下,安哥花了一笔钱,将开窍的凯送到日本工读,凯一直坚持到当地的一些餐饮类小店打工。这次回家,安哥告诉我,凯已经被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神钢录用,由公司出资支持其工读,毕业后直接入职,还谈了一个在北京某银行工作的女朋友,目前正在抓紧学日语,争取小两口在日本会合。
安哥比我们的父母一辈幸福,凯又比安哥幸福。虽然离不开个人努力与父辈付出,但也离不开时代大势的蓬勃推动力量。
去浮邱山路上,在村里小溪上的一张合影。左1为安哥。
正月初二到大姨家拜年,图左为大姨大儿子安哥,中为小儿子,右为安哥婶娘(为安哥儿子凯留学日本担保人)。
美味农家菜。
我家屋檐下。
(2)辉哥
我的小姑嫁在邻近的石矶头村,离我家两公里的样了。她有一子一女,大儿子就是辉哥。
小姑丈是个聪明的农民,但身体很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也一直不知道是什么病。农村这种情况很多,身体不好,乡村医生查不出所以然,农民没钱,也心痛钱,很少有人能去大医院彻底治疗。
好在小姑是个极能吃苦的人。辉哥读书成绩不错,为了赚足学费,小姑很早就离家到长沙给人做保姆,或者到医院照顾病人,最开始时工资每月只有一两百元钱。辉哥高考失利后,我父亲和他自己都希望能复读一年再参加高考,但对于当时的小姑一家来说,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选择题”:那时农村已经开始兴建小楼房,她们一家住的还是泥巴筑的三间老屋,下雨时就到处漏雨。
在农村,如果没有建楼房,辉哥很可能面临娶不到老婆的问题。如果继续复读,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家里也不一定有钱供他读完。到时楼房没建成,老婆娶不到,书也没读好。小姑为供他读书,自己在外当保姆十余年,数年才能回一次家,身体也不好,需常年吃药,无力支撑儿子的大学梦。
辉哥自此放下读书的梦想,做个沿街叫买的小生意,后来在县城做临工(即临时工),主要是替人粉刷墙壁(当地称刮三零八),或者在建筑工地搬砖、砌砖。在1996至1999年间,做一天这样的临工,大概可以赚30-40元钱。他脑袋灵光,替人粉墙时认识了县城一个开多乐士油漆专买店的老板,这名老板的油漆生意不好,他借了点钱,盘下了这家专卖店。
近十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小县城的人搞装修,开始讲究产品质量,过去的一些低质油漆产品被人抛弃,辉哥两口子同心协力,把多乐士油漆店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仅在县城买了房,还花了七八十万,把乡下的旧楼房推倒重建,里外装修光亮一新,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辉哥有一子,名鹏,今年十八,也不喜欢读书,去年上半年送到长沙湖南电力学校就读,开了眼界,觉得还是读书好。现在重新回老家复读,准备重考大学。
初二去小姑家拜年时,父亲的兄弟姐妹和堂兄妹一共来了三十几个,热热闹闹,我推开一间房,发现鹏一个人在认认真真地埋头刷题做练习。
没有辉哥的经济基础,鹏就没有今天重新选择的权利。二十多年了,辉哥当年复读不成的经历不会再现,他说:“只要鹏想读书,无论什么时候,要读多久,我都可以送他读。”
正月初一下午在小姑家拜年,这是小姑家厨房。
开吃啦。
小伙伴们守着电视机。
几个表兄妹打跑得快。
经济大水洞村全村辖地6.23平方公里,有691户,2499人。全村共分成六组(生产队),我家属大水洞村大林村民小组,又称1组。村民为了方便,一般以1组、2组、3组代称。2016年,与周边的太平村、彭家湾村合并,仍称大水洞村。
村里有少部分人在外做生意,但规模都不大,顶多算个小老板,村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收入。平时村里也是老年人多,看不到多少年轻人。这三十年来,除了少数残疾户,孤寡老人,村民都修建了楼房,虽然是常见的湖南“方盒子”,以砖混结构为主,外观不怎么样,但胜在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经济耐用。
这几年,农村消费升级现象明显,很多老楼房被重建翻新,大多采用框架结构,房屋格局越来越合理,内外装修越来越漂亮。很多以前住在山上的村民,也都搬迁到了山下。村上有私营中巴车,五块钱到县城,乘坐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儿童。青壮年基本都有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
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都开着小汽车回家,电动小汽车也多起来了。一些家庭装上了空调、互联网。50岁以下的人群中,手机持有率目测超过百分九十五了。
由于养猪户,村里的溪水变成黑水,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村民建房没有规划,显得杂乱。种田效益差,但良田抛荒率不高,一部分出租给益阳等地种粮大户,一部分自己种一季水稻,旱田或因靠山而采光条件较差的,就用来种菜、种油菜、种花生或挖鱼塘等等,有的则直接抛荒了。
留守老人和妇女生活清闲,精神生活的主要项目是打麻将和玩“跑得快”,但都不大,麻将大多两块、或五块点一炮的水平,晚上也会集中在村部跳广场舞。
以前偶有赌博现象,前几年看到村里有些人家小孩在外面发展不错,纷纷开着小汽车回家过年,赌博的现象慢慢变少,感觉各家各户都在比赛着发展,虽然农村人有爱吹牛的毛病,但也有一种不甘人后的干劲,大环境则得益于中国高速发展,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同时,财富与基础建设的影响,从城市往乡村的溢出效应可以明显观测到。
大湖村大湖村离长沙一个半小时车程。我岳母家属大湖村新屋湾组,全组房屋集中建在湘乡X095县道西侧的一块坡地上,交错掩映,比邻而居,池塘、杂树、菜园撒落其间。村东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由于种粮效益低,当地政府每亩每年补贴一百元,全部统一种植油菜,打造乡村观光体验游。西边是低矮丘陵,主要生长着野草、麻竹和少量马尾松。
大湖村离毛泽东和刘少奇故居均不远,互为三角之势,四面环山,中有良田千里。村名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宋淳熙十年(公元1187年),出生于大湖村的王容(字南强)首登皇榜,摘取了状元桂冠。为了纪念这名湘中唯一的状元,村民在东山河畔建有状元塔,村溪东畔有状元坪,坪中有王容手植的“三株合一”古银杏。
大湖村新屋湾组卫星地图。
这几年,岳母随大儿子常住深圳,小孙子的满月酒本来只通知了亲戚,没有通知乡邻。但听到炮响,基本整个村民小组都来了。我负责写礼谱,无亲戚关系的乡邻送礼一般200,亲戚一般五百以上,主办方会回赠一个红包,里面装了一些糖果,一包芙蓉王烟和一张百元大钞。
整个乡宴的操办全部交给了邻村的服务队,主家除了搞卫生,烧开水泡茶,什么事都不用干。所有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制作和雨蓬、桌椅碗筷、灶具等都由服务队搞定。服务队包括一名主厨、三四个帮手和一个司机。
菜品有甲鱼、羊肉、蛇、大碗炖肉(像一个倒扣的碗,当地叫扣肉)等等,味道极佳,小菜鲜嫩无比。每桌还有两包芙蓉王、两包槟榔、一瓶白酒、两瓶红酒、一箱旺仔小牛奶。
岳父岳母一家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两都是勤劳的庄稼人,除了种田喂猪,岳父还是一个篾匠,因劳累过度,十几年前出世了。大舅子高中毕业后在驻港部队,退伍后在深圳当保安。有一天,他一个战友告诉他深圳市在招警察,叫他一起去参加考试,没想到竞然考上了。小舅子高中毕业参军,去年转业,在本地乡政府上班。
新屋湾组共有34户,除有四五户异姓外,全部为周姓。属于全村经济发展程度中上水平的村民小组,其经济来源同样来自外出打工收入,并且大多集中在建筑行业,就是网上戏称“搬砖的”。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于大规模工业化,而中国工业化为什么成功,其关键还真是在于农村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提供了广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整体市场)。
从两个村的实际来看,感觉大湖村和大水洞村大同小异,当地没有产业,没有造血能力,不过由于离长沙较近,整体经济水平比大水洞村要好。在岳母家两天,开车或步行在周边转了十几公里,一些在外经商、务工先富起来的村民,房子建得非常好。还到了状元坪、状元塔,参加了一次集市,走访了对面一个新建的张氏宗祠。据介绍,本地有个在外地开厂的张氏老板,身家过亿,投了几百万修建这所宗祠。
当地政府对建祠堂不批地,祠堂在当地也没有或发挥不了太大的意义(至少在南方或湘中一带如此),除了在说起时,人们会感叹一句:某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真是发了大财啊。唯一的意义就是通过祠堂的修建,消耗了当地产能,为当地村民和施工队增加了务工收入,满足了同姓“泥巴杆子们”们的虚荣心,增加了村民的谈资而已,网上所鼓吹害怕担心的“乡绅崛起”,至少以我在本地所见,没有生存壮大的政治经济和制度基础。
状元塔
状元坪里的古银杏,三株合一,春夏秋三季更好看。
村里一栋很漂亮的民居。
从岳母家楼顶拍田野,全种上了油菜,三月份一定很美。
案板上的甲鱼,大厨在调味。
厨房里在忙。
吃满月酒的人们。
大锅下油炒菜特别好吃。
烧火蒸饭。
大厨切菜的帮手。
大湖村全景图,中间为新尾湾组。
赶集。
赶集,一串串黑色的是湖南著名的臭豆腐。
其他"其他"不是未来,只是一些个人想法。
喜欢看英国《Grand Designs》和《农耕时代》。《Grand Designs》国内译“宏大构想”、“宏观设计”或称之为“英国住宅改造王”,主要讲英国农村或小城镇的民居设计、建造。
英国气候条件比湖南更冷,更潮湿,风更大。他们的民居都经过建筑师专业设计,以木造、钢结构为主,设计现代感强,电气化程度高,地下室一般有全屋的中央控制系统,地暖是标配。从节目中看,房屋造价(不含地价)最少也在250万人民币以上(含所有电器家具,花园配套)。
英国乡下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国民喜欢种花,家家都有小花园,中国人讲究实用,家家只有小菜园。同时,英国对土地的利用率比国内要高,从节目中看出,很多山上,平地都成片开垦成牧场,通过石彻墙、栏杆、乔木分成一块一块。在这里,农民不是一种命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职业。
《农耕时代》主要讲五户英国农民放牧、经营农场、参加畜牧比赛、销售产品的日常生活。英国没有中国意义上的农民,都是农场主,动不动就拥有几千上万亩的牧场,地势以平原和平缓丘陵为主。但也看到,英国农场主生活并不容易,压力很大。
他们养的牛羊有编号,由政府追踪管理,大多只能出售给超市,而政府把定价权交给超市,超市为了包装方便,只收一定重量范围内的牛和羊,超重或超轻都要罚款,农民在节目里埋怨“超市权力太大了”。政府还出台文件,对农民饲养动物的福利、健康有特殊规定,被农民吐槽“可怕的文件”。
英国的农民基本是机械化作业,人力使用很少。节目中一对小夫妻打理两个农场,除了大量的农用车辆,日常出行的是宝马X3,运送公牛的是一台沃尔沃大卡车,国内销售价估计在二三百万万以上。
当然,中国的传统、国情,特别是土地制度都和英国不一样,两者没有太多可比性。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把土地平分给农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举措。但这一土地制度也确实阻碍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现在走的三权分立、土地流转、土地入股、集中开发模式确实是现有框架内的一个思路,希望农民能分享到更多经济成长的红利。
宅基地同样分属个人,多由农村施工队建设,村庄缺少整体规划,村容村貌显得杂乱无章。最近住建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专业建筑设计师下乡搞设计,建设美丽乡村,但宅基地不能流转,村民有宅基地而没有钱,也不可能有很高的欣赏水平,城里的人有欣赏水平,有钱,却没有宅基地。
在现在框架之内,这份文件估计无法发挥太多作用。建议出台政策,引导资金下沉到农村,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如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禁耕地建房和满足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坡地建筑、山地建筑,鼓励城里人到农村一些偏远的山地、坡地、荒地建房、建别墅,在这些地方建了房,城里人还得掏钱配套修路,路一通,村民就能搭上顺风车,把山地利用起来。
如大水洞村,山上的林木竹子不值钱,也没有人愿意上山砍树砍竹,随其自生自灭。可以允许城里人进山购买宅基地,或者成片开发山林。在《Grand Designs》中,很多生活在城市的英国人退休后就会去山区、海边、荒岛建房,自带资金去边远地区开荒。这些人建的房子都是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质量高、美观,现代感强,能启发、带动本地村民升级住宅建筑,也可以带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家电、建材、地暖、太阳能等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还会带来一些更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给当地农民。
手机和互联网像一把双刃剑,对两个村的影响都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均在村委会悬挂了农村电商合作社的牌子,但当地没有什么成规模、能工业化生产的特产,所以没有实际运作项目。微信群成了同村人重要的沟通议事工具,它消弭了空间,成为了所有人随身携带的一个集体聊天室,拉近了城乡区别的距离,也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慌言,“套路”农村老人的工具。我老家就发生了一起非法集资案件,主要当事人跑了,部分村民血汗钱不翼而飞。
手机游戏占领了村民的闲碎时间。也看到过大人围着一桌打麻将,旁边是小孩拿着充电器和手机围着一桌打游戏。不过,与网上很多杞人忧天不同,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等孩子们长大,开始体会到生活的压力,看到周边所有人都在跑步前进时,他们也一定会在人生的路上飞奔起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本文系刺猬公社X快手“2019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精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