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常见散文艺术手法(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

常见散文艺术手法(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答题步骤: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 (一)表达方式: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艺术手法(或称写作手法)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对艺术手法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

“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

(一)表达方式:

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其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答题步骤:先写出具体运用什么方式方法,然后再具体解析。即答题格式为:方法+解析。

(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和其他表现手法经常放在一起考查的。从提问的方式来看,有时是直接问某部分或全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并顺带考查这种手法的作用,有时是让你鉴赏(赏析)。

(1)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拟人:把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活泼、亲切动人。

排比:增加文章气势。用来状物,景象迭起,五彩缤纷;用来叙事,丁卯纷陈,有条不紊;用来说理,充分全面,淋漓尽致;用来辩论,气势磅礴;用来抒情,酣畅淋漓,缠绵悱恻。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能更鲜明地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给人以启示。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旨或句意。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映衬,或补充)。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富有寓意,含蓄委婉,尖锐犀利。

引用:语言凝练,言简意明;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2)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 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 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铺垫感情。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表达的内容含蓄、赋予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 染: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用以加深主题。

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烘 托: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三)谋篇布局技巧

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方法(总分式、层进式等)、情节安排(顺序、倒叙等;详略等)如悬念、铺垫、伏笔、照应等。

常见散文艺术手法(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1)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

⑥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⑦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选文有改动)

1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写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照应题目(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段内容写了雪,要展开内容上具体写了什么。开头花了大量笔墨写雪,写了雪的美丽和丑陋。结构上考虑它在段首的作用,考虑它与下文内容的关系,与题目的关系,与表达主题的关系等。题目是泥泞,雪的丑陋就照应了题目,为下文写泥泞做了铺垫。

12.文中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①泥泞带来了质朴自然的乡村气息;②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③一个民族经过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题干在文中的位置,锁定答题区间。从“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上下文找。上文写的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由此归纳,我热爱的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指的是朴素的乡村气息。从下文来看,“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所以下面两点要素可以直接摘录“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13.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答案】①排比修辞;②泥泞虽然“肮脏”,即使跋涉艰难,却显得厚重;③泥泞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和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④内容递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语境,从句子本身出发,考虑它的结构,修辞,表达的深沉内涵。在结构上,“想起……”是一组排比句,排比的内容是一层一层递进的。这样对所表达的内容起到了深化的作用。另外再从内容考虑,抓住关键词仔细品析,“沉重”“泥珠”“跋涉”“艰难”“苦难”“屈辱”。本篇题目是泥泞,泥泞是肮脏的,车轮碾过时是沉重的,跋涉者是艰难的,正是这样才显得泥泞的厚重,因为它能让人深刻的记住苦难和屈辱。分析时一定要结合语境深入品味。

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从雪着笔是为了写初春雪厚美丽的乡村自然景象。

B.文章②段,雪的“美丽”的含义是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C.作者起笔说“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D.文章的标题“泥泞”是指道路的泥泞、肮脏。

E.作者通过对雪的两重性的描绘揭示了一条深刻的道理,美丑是相对的,纯美至极的事物是没有的。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为了写初春雪厚美丽的乡村自然景象”错,从雪着笔是为下文写泥泞做铺垫。D项“文章的标题‘泥泞’是指道路的泥泞、肮脏”,理解不完整。这个指的是标题“泥泞”的表面义,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深层内涵是,“泥泞”又是朴实,美好的。从文章结句来看,点明了主旨“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心底最挂念的人

吴念真

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

同样地,孩子们也是。

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一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继续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们坦承这种装睡的经验,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或许亲近的机会不多,所以某些记忆特别深刻。

有一年父亲的腿被矿坑的落盘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私人的外科医院治疗。

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断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

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趾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翼翼地帮父亲剪趾甲。当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笨蛋!

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晚上就睡这边吧!”

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一路上,当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以及一群叔叔伯伯,踏着月色去九份看电影的情形的同时,父亲正好问我说:“记不记得小时候我带你去九份看电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趾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纪录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还不时在我脑袋里播放着。

1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笔触细腻,长于细节刻画,父亲拥抱孩子、父亲受伤住院的落魄、我为父亲剪脚趾甲、父亲与我看电影等几个片段写得简淡而动人。

B.文章中的父亲本来是一个充满温情、十分关爱孩子的人,但矿上繁重的劳作和家境的贫困,使他变得威严刻板、不擅长情感表达与沟通。

C.在医院里我给父亲剪完趾甲后,父亲与我的对话,表现出父亲复杂的内心,既有对儿子独自前来探望的担心和责备,也有欣慰与感动。

D.文章结尾准确记述了电影院的名字,电影的类型、导演以及片名,表明“我”记忆清晰深刻,从而表达了对父亲的挂念,照应题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B项,“威严刻板、不擅长情感表达与沟通”与“矿上繁重的劳作和家境的贫困”无必然因果关系。故选B。

16.孩子们为什么“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①父亲严肃,不懂得与孩子亲近,父亲不在家,孩子们便感到自在不拘;②平日里很难得到与父亲亲近的机会,此时能被父亲拥抱,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和亲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孩子们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要结合文章,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再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文中说“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这就表明父亲在家,孩子们感到拘束不自由;父亲不在家,孩子们便感到自由自在,没有了拘束。“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父亲严肃,不懂得怎样与孩子亲近。“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平日里很难得到与父亲亲近的机会,此时能被父亲拥抱,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和亲近。这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最温馨感人的理由。

17.吴念真被称为“全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讲述口吻温和,语言简淡,如话家常,给人以亲近感;②善于捕捉细节,刻画细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感动;③回忆与现实交织,拓展了故事的时空;④情感细腻厚重,动人心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题干中“如何体现”,考的就是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着眼于怎样“最会讲故事”。答题时,先要回答出艺术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阅读作品可知,全文回忆与现实交织,吴念真讲述父亲的故事时,口吻温和,语言简淡,如话家常,擅长通过细节展示父亲的形象,如:父亲把假睡的孩子抱起来放好盖好被子——“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最后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父亲受伤住院的落魄情景——“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趾甲又长又脏。”我为父亲剪脚趾甲——“小心翼翼地帮父亲剪趾甲。当我剪完所有的趾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着眼睛看着我。”父亲与我看电影——“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地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这几个片段富有生活气息,写得虽然简淡,但是简单的叙述中包含作者细腻而厚重的情感,读来动人心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