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斯基和斯大林谁厉害(隐藏了70年的真相)
托洛斯基和斯大林谁厉害(隐藏了70年的真相)而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派系林立,主要分裂成了两派,即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当时为了避免报纸被沙皇政府收缴去当厕纸,《真理报》全部是在国外刊印,然后再偷偷运进俄国。但有一个人不服,他大喊侵权!劳资才是创始人!这个人就是苏维埃第一“喷子”——托洛茨基。早在190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就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真理报》,主要工作就是宣传俄国工人的革命活动。
在斯大林波澜壮阔的履历表中,创办《真理报》可谓是一个标志性的革命事件。
那是1912年的一天,列宁同志的忠实粉丝斯大林同学来到了沙俄首都圣彼得堡,按照列宁的指示创办了《真理报》。
正是在《真理报》工作期间,他首次使用了那个将来会载入史册的笔名——“斯大林”(意思为“钢铁”)。
这样看来《真理报》的创始人应该是受列宁指示的斯大林了。
但有一个人不服,他大喊侵权!劳资才是创始人!
这个人就是苏维埃第一“喷子”——托洛茨基。
早在190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就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真理报》,主要工作就是宣传俄国工人的革命活动。
当时为了避免报纸被沙皇政府收缴去当厕纸,《真理报》全部是在国外刊印,然后再偷偷运进俄国。
而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派系林立,主要分裂成了两派,即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
作为社工党领导人托洛茨基则是左右横跳,长期游走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后来又自称“非派系党员”。
因此,《真理报》在左右摇摆的托洛茨基领导下,致力于团结党内各派,编辑审稿时也尽量避免提及那些容易引起党内分裂的话题,把报刊的主要内容放在了俄国工人喜闻乐见的问题上。
这一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最接近工人的报纸,受到了俄国国内工人的热烈欢迎。
1910年1月,为了弥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的裂痕,托洛茨基发出召集令,要求党内各派都来参加,大家商讨一下能不能携手共进,不能合作就地散伙。
最终,这次会议让社工党内部达成了些许共识,通过了一份旨在重新团结全党的协议。
协议规定,各派以托洛茨基的《真理报》为合作的桥梁,并成为党的一个中央机关。
为了表示诚意,《真理报》编辑部还邀请列宁的好友加米涅夫进组当小编。
这相当于团结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成员。
但好景不长,1910年8月党内纷争再起,列宁的小弟加米涅夫被迫退出了编辑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托洛茨基虽然自称为“非派系党员”,但他和列宁的布党成员关系并不和谐,加上他常年在布、孟两派之间反复横跳,也让暴脾气的斯大林对他极度不满,这也注定了斯大林掌权后托洛茨基的悲惨结局。
加米涅夫没了编辑部的工作,意味列宁的布党没有了宣传窗口。
列宁心想既然不给用,那就自己再办一个。
1910年12月,布党创建了《明星报》。
之后的两年,布、孟两派分别利用自己的报刊向俄国大众宣传自己的思想路线,双方各不打扰。
然而到了1912年1月18日,在布拉格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等其他派系正式决裂,并决定把他们的《明星报》更名为《真理报》。
这就有了文章开头写到的,斯大林受列宁指示在圣彼得堡创办《真理报》一事了。
如此来看,与其说是创办,不如说是改名。
托洛茨基:明抢?
列宁:你维也纳的《真理报》和我圣彼得堡的《真理报》啥关系?
被称为苏维埃第一“喷子”的托洛茨基一时被列宁噎得说不出一句话。
1912年4月22日,更名后的《真理报》在布尔什维克运作下,竟然获得了在圣彼得堡的合法出版权,并由莫洛托夫担任总编辑,斯大林也进入了编辑部工作。
面对列宁的这种“强取豪夺”、肆无忌惮占据《真理报》名字的举动,原创人托洛茨基极度不满。
他痛恨俄国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怒斥列宁对原创者的剽窃。
愤怒的托洛茨基就差拉着横幅上街维权了。
直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托洛茨基入伙布党成为苏俄领导人,他才停止了维权行为。
此后,苏共官方只承认1900-1903年的《火星报》和1912-1914年的《真理报》,为后来的苏共党报《真理报》的前身。
至于托洛茨基才是《真理报》的创始人这一事实,因为“托派”与列宁、斯大林的决裂而被掩盖了70年。
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各种黑历史都被翻了出来,托洛茨基原创者的身份才被再次重提。
那么一份报纸为什么要被各派争夺得如此激烈呢?
很明显,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报纸,而是一份有浓重政治色彩的报纸。
因为谁掌握了《真理报》,谁就掌握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对马导师思想的解释权。
这种解释权无论是对派系之争还是国家大局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列宁才会不顾托洛茨基反对,“横刀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