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和宋之问的悲凄不同,彼时伫立在大庾岭上的流放诗人沈佺期,虽有愁苦,但不绝望。去国离乡,他渴望早日被召归来,言为心声,这首写给杜审言的和诗《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就是他彼时心境的写照,气韵生动,真实感人。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写在前面: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人回?”,被谪岭南的苏轼遇赦回朝,再次经过大庾岭,百感交集,写下《赠岭上老人》一诗,表达其劫后余生的复杂心情。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宋之问在《度大庾岭》一诗中,也曾真实地记述了过大庾岭时的凄楚和悲凉,甚至还发出了:“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之叹。

大庾岭是中原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水岭,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唐宋时期,遭贬的官员往往谈“”色变,因为他们要去的岭南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和宋之问的悲凄不同,彼时伫立在大庾岭上的流放诗人沈佺期,虽有愁苦,但不绝望。

去国离乡,他渴望早日被召归来,言为心声,这首写给杜审言的和诗《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就是他彼时心境的写照,气韵生动,真实感人。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1)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唐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简译:

登上大庾岭,霎时感到天辽地阔,此地是一道分界,岭北是故土,岭南是异域,远离家乡,岭上只看得到无边的白云。

去国离乡,愈加地思念洛水两岸的美丽风光,而今要去得蛮荒之地,崇山峻岭,湿热蒸郁,实在是令人望而生畏。

南海风高浪急,好朋友你是否能平安过海?如今又在何处呢?站在岭上,望着那北边归去衡阳的大雁,我心生悲戚。

我要去的贬谪之地驩(huan)州和家乡隔着遥远的距离,不知何时才能遇赦归来,再去面见圣明的君主。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2)

赏析:

沈佺期是武则天的御用诗人,初入官场时是专为皇帝做应制诗的,所以,“高华典重”就成了他七律的标签。

但这首《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不同,境由心生,这首诗是其彼时的真情流露,自然质朴,情真意切,读来让人为之心动。

诗题开宗明义,点明这是写给好友杜审言的和诗,杜审言即诗圣杜甫的祖父,和沈佺期同贬岭南,沈佺期到达大庾岭时,他已经度过了南海。

首联描写大庾岭的景色和彼时的心情,“天长地阔岭头分”,首句写大庾岭的地理位置,它是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的交界,是岭南和岭北的交通要道。

历尽九死一生,躲过牢狱之灾的诗人风尘仆仆地登上了大庾岭,顿感天辽地阔,只是,山长水远,天地茫茫,他只要跨过了这道分水岭,从此就进入了岭南的蛮荒之地,归期无望。

去国离家见白云”,次句写离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漂浮不定的悠悠白云,和即将落山的如血夕阳,常令羁旅之人心生凄凉,何况诗人又是去国离乡的贬谪官员。

伫立在宽广的大庾岭上,茫然四顾,不见京城和故园,唯有天边飘来飘去的白云,怅惘之情油然而生,这份乡愁自然就更深一层。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3)

洛浦风光何所似”,颔联首句承上联“去国离乡”,抒发对洛阳和京都的眷恋之情,“洛浦”即洛水之滨,指唐朝东都洛阳,武皇执政时诗人常随其在洛阳。

崇山瘴疠不堪闻”,次句写岭南的恶劣气候,山高林密,瘴气弥漫,湿热蒸郁,此一去生死难料,昔日“洛浦风光”,今朝“崇山瘴疠”,今非昔比,怎不令人感伤。

颈联怀念友人,首句询问友人行踪,“南浮涨海人何处”,杜审言的贬谪之地在登封,跨过大庾岭还要继续渡海南下,所以诗人关切地询问友人,可曾平安地度过风高浪急的南海,到达流放之地。

北望衡阳雁几群”,次句写自己的境遇,站在大庾岭上,看到那飞往衡阳的雁阵,不由得悲从中来,待到春天来时,雁群还可以回归北方故里,可自己却归期无日,只能继续南行。

这一句语义双关,既是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也是对好友的深刻怀念,鸿雁成群,自己和好友却形单影只,不能相携相伴,昔日共事的温馨美好,只怕此生再也不会有了。

尾联呼应首联,表达了渴望遇赦的心情,“两地江山万余里”,首句写从京城长安到岭南的贬谪之地有万里之遥,“何时重谒圣明君”,次句写山重水复阻挡不了对圣明君主的思念之情。

言为心声,首联写离乡,颔联写不舍,颈联写念友,尾联写盼归,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引经据典,通篇都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虽愁不怨,一片赤诚之心令人感动,堪称七律中的佳篇。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4)

写在后面

沈佺期,字云卿,唐代诗人,擅长七言之作,和宋之问齐名,史论称其为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人物,与杜审言等同朝为官,过往甚密。

三春给事省,五载尚书郎。”,沈佺期少年得志,深得武则天器重,18岁进士及第,而后仕途顺遂,官职一路升迁,用显赫二字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退居幕后,中宗李显继位,大唐帝国又改回李姓。

因与武皇宠臣张易之兄弟有过交往,沈佺期和好友杜审言等同被流放岭南,杜审言先启程去往峰州,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往驩(huan)州。

由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之地,其实,让诗人感到难过的从来就不是这道岭,而是它给过岭人带来的失意和落寞。

但是,从沈佺期这首诗中,我们读不到怨恨和不满,感受更多的,是其对故土的留恋和渴望回归的殷殷之情,这份情怀,令人感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刘玲子candy

著名诗人诗作风格(诗人在流放途中写下一诗)(5)

沈佺期画像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