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与悟的区别如同人在暗室里(迷悟之间一门之隔)
迷与悟的区别如同人在暗室里(迷悟之间一门之隔)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具体的,相对的,局限的,变化的,也是主观的,人为的,合目的的,易偏执的,符合个人认知的。我们生活在“门”内的世界,到处都贴满了自以为是的标签,这是对的,那是丑的,这是贵的,那是小的,林林总总,举之不尽。我认为,此章的密钥在于“众妙之门”,这扇“门”打开了,跨过了“门”,你就入道了,就进入了一个神奇无穷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门”之内外,完全是两个世界,一个是主观世界,也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自然世界,是超现实世界。我们世人在都活在自我封闭的“门”内,即世俗世界,即自我主观世界,即人道范围内。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去推那扇“众妙之门”,我们的思维认知太固化僵硬了,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如井底之蛙一样,认为头顶的天空本就那么大。
《老子》是说不尽的。古往今来,每个人的解读不一,即使同一个人,今年的领悟与去年也有不同。因此,《老子》常读常悟常新,如源头活水,奔涌不息,取之不尽。
以前读《老》,局限于文本,局限于权威,局限于“规范”,不自在,不舒服,拘谨畏缩。我本乡野村夫,难登大雅之堂,坐而论道,高谈阔论。
作为一名老庄迷,以经注我,说自己真实的心里话,做喜欢快乐的事,尽兴处会心一笑,或手舞足蹈,这才是真正读《老》应有的态度与意义。
《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历来众说纷纭,争鸣不止。对此,我的方式是暂时跳过去,吃甘蔗先从不甜的地方下手。这个“开门红”有点形而上,常人不容易理解接受。其实,解读此章的钥匙不一,每个人的读法、领悟力不同,所以入门各异。
我认为,此章的密钥在于“众妙之门”,这扇“门”打开了,跨过了“门”,你就入道了,就进入了一个神奇无穷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门”之内外,完全是两个世界,一个是主观世界,也是现实世界,一个是自然世界,是超现实世界。
我们世人在都活在自我封闭的“门”内,即世俗世界,即自我主观世界,即人道范围内。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去推那扇“众妙之门”,我们的思维认知太固化僵硬了,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如井底之蛙一样,认为头顶的天空本就那么大。
我们生活在“门”内的世界,到处都贴满了自以为是的标签,这是对的,那是丑的,这是贵的,那是小的,林林总总,举之不尽。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具体的,相对的,局限的,变化的,也是主观的,人为的,合目的的,易偏执的,符合个人认知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迷茫,有困惑,有烦恼,有虚伪,有妄作,有纷争,有伤害,有不喜欢的东西太多,有不想要的也太多。
人生苦短,怎么办呢?有人走进了教堂,有人走进了寺庙,也有人走向了自己的内在,也有人去推这扇“众妙之门”。
一边是迷,一边是觉;一边是凡,一边是圣;一边是苦,一边是乐;一边是局限,一边是无限;一边是束缚,一边是解脱;一边是人为,一边是自然;一边是有为,一边是无为;一边是喧嚣,一边是虚静……一“门”之隔,两个世界。
何不到另一个神妙无穷的世界去逛逛游游?散散心也好,寻寻宝也罢,长长见识也不错。
那么,“道”在哪?“道”,无所不在,在你心里,打开你封闭的心门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世人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世人所走的“道路”都不是恒常的。世人所言所行之“道”都是相对的,都是无常的,都是因时因人而异的,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恒常的天之道。
敢问你现在回老家的路,还是十年前回老家的同一条道吗?回家的路千万条,有平坦笔直的,有坎坷曲折的,有大道,也有小路,所以不要执著于哪一条“道”。
人之道,世人行的“道”,离不了人为的努力,尽管也能抵达目的地,但毕竟有时失去太多,造成了太多的伤害,就像非法拆迁一样。
天之道,天地万物走的“道”,万古不改,完完全全,自然而然,没有人为干涉,自然天成,自己成就。
人道与天道,本无任何阻隔,人与天本来融为一体的,但世人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渐行渐远,与天之道背向而驰。人之道如江河之逆流,但完全阻挡不了江河之大势。
老子的伟大之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具体局限之道“悟”出了天地万物皆行的形而上之道,从现实当下追溯到最初起点,即宇宙之始,世界之极。他勉强起了个名字,叫“道”。
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名字之道,玄而又玄,纸上谈兵,空谈误国,也误人啊。这个最究竟的“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给我们描绘的“道”,也不是最真实的,最真实的道,需要我们自己去体悟,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悟道与相亲差不多,老子就是那个媒婆,帮我们解决终身大事的圣者。你与相亲对象从未见过面,也可能见过,似曾相识,但没有纳入你的候选范围与目标视线。
老子描绘的“对象”,形象怎么样,性格怎么好,甚至举了很多事例,与谁谁差不多。
你的相亲“对象”到底怎么样,还需要你自己亲力亲为,尽管老子已经非常尽力,还有热心人帮助推介,你不见见面相处一段,还是不知道“她”到底什么样,是不是自己的意中人,能不能相伴终身,关键还要靠你自己。
老子为世人描绘出了“道”,并起了名字。我们千万不要陷入名相之中,名相不是真实,照片不等于真人,影像不等于现实。
名相是人的主观世界,还属于“门内”,在门内打转转,终究解脱不了。这与可言之道可行之道一样,还在人道范围之内。不过,名相是个方便,是个工具,这个必不可少,就像千里回家,总要借助轮船汽车高铁飞机一样。
悟道就是回家,回到我们人生起点的地方,回到天地万物起始的地方,只有回到那里,我们才知来处与归宿,才能把外面所有的累与伤全部治愈,家是最放松最自在最真实的地方。
我们已经离家太远太久了,家的印象只存在了模糊记忆里。其实,家也并不遥远,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向内走,坚持下去,就能回到家。
老子的“道”在门外,在广阔无垠的自然世界,当然也在门内,只不过门内积尘太多,已经看不到真实原貌。老子提醒我们,不要相信人,要相信天,不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然。
“夫物芸芸,吾以观复”,老子可能从洞察天地万物“复归其根”中得到启发,天地万物皆源于“无”,又归于“无”。于是就把“无”暂名为“天地之始”,天地孕育万物,万物是具体的,也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生于有”,正如鸡生蛋,狗下崽,万物都是从具体的他物中孕育出来的。
从万物具体的生灭之中,老子进一步抽象总结,升华为哲学意义上的“无”与“有”,也可理解为“不存在”与“存在”。
“无”与“有”是相对相生的,正如手心手背一样,二者同出于“手”,只不过名称不同,显现的状态不同罢了。
“无”与“有”相对相生的过程就是“道”。“道”,无形无象,是无;又无所不在,是有。万物都是无与有的相对相合相生的统一体,这就是一,万物皆一,一即是道,道即一切。
“道”是玄妙的,世人不易接受,比如你对一个人说,“你是生与死的统一体,即生又死”,他会说你神经。“生”只是暂时显现的状态,“死”未显现,或显现了,他根本看不到。这如白天无法看到黑夜一样,昼夜是相对相生的,二者是不可分的。但世人只相信眼见为实,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差别?
“玄之又玄”,别把自己“玄”晕了,分不清西东。其实理解为“否定之否定”,更好接受一些。无中生有,是有对无的否定;有归于无,是无对有的否定,二者相互否定,并否定不息。无又有,有又无,无又“新”有,有又归无……转来转去,玄之又玄,妙之无穷。
从有中看到无,从无中看到有,不拘于无有之变,立“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道,就是独立而不改的道,就是万物莫不从之的道。
道,就是有无相生之道,就是阴阳之道,就是天人之道,就是“众妙之门”。
老子已经为世人指明了解脱之门,自由之门,光明之门,从自我与世俗之门内走出去,要靠你自己,亲力亲为打开那扇门,出了门,你就回家了。
门内门外,两个世界,两种人生,选择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