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翻译的区别(想干掉专业翻译)
人工智能和翻译的区别(想干掉专业翻译)诚然,机器翻译的准确度是在不断提高,但是究竟能不能直接拿来用,以及翻译的水平如何,还是需要人工判断的。在AI深入到翻译领域的今天,不少人觉得,既然人工智能都那么强大了,那么很多东西机器翻译一下就好,何必花钱找译员呢?几乎每次做分享,都会有人问“你觉得翻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近日又看到两篇文章在谈这个话题,一篇是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写的《AI时代,高校翻译专业必然走向消亡?!!》,另一篇是火眼金睛比尔王的文章《高校翻译专业将逐渐消亡,不仅仅是因为AI》。在不少人担心翻译专业没有前景的同时,我也想再谈谈人工智能时代译员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下岗。01 机器翻译真的能取代译员了么?
本文来源:冬惊
编者按:近日,本公众号获授权转发了火眼金睛比尔王的文章“观点||高校翻译专业将逐渐消亡,不仅仅是因为AI”(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查看)一文,引起读者很大反响,从文后大量留言和阅读量就可以看得出来。今天,特发译者冬惊的文章“想干掉专业翻译,AI还得再学50年”,欢迎大家阅读评鉴。感谢冬惊授权转发本文。——翻译教学与研究
♥
文/冬惊
几乎每次做分享,都会有人问“你觉得翻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近日又看到两篇文章在谈这个话题,一篇是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写的《AI时代,高校翻译专业必然走向消亡?!!》,另一篇是火眼金睛比尔王的文章《高校翻译专业将逐渐消亡,不仅仅是因为AI》。
在不少人担心翻译专业没有前景的同时,我也想再谈谈人工智能时代译员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下岗。
01 机器翻译真的能取代译员了么?
在AI深入到翻译领域的今天,不少人觉得,既然人工智能都那么强大了,那么很多东西机器翻译一下就好,何必花钱找译员呢?
诚然,机器翻译的准确度是在不断提高,但是究竟能不能直接拿来用,以及翻译的水平如何,还是需要人工判断的。
拿合同翻译来说,谷歌翻译即便对了95%(实际上根本达不到这个准确率),剩下5%的错误(比如说漏翻了一句),可能会给你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合同交给法律专家,或者有法律背景的翻译来做。
机器翻译依靠机器学习来丰富记忆库,但译员不仅有储备,还有判断。譬如在严肃的场合,Trump要翻译成特朗普,而不是“川普”。把AlphaGo(阿尔法围棋)翻译成“阿尔法狗”其实也是不妥当的。但如果是翻译一个脱口秀,翻译风格和用词就会不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机器翻译或者机器辅助翻译在翻译新闻、合同、专利、说明书、学术论文这些领域的时候,确实能给人省力不少,可是能不能直接用呢?我的答案是不能。甚至于译者如果不是一个好编辑的话,机器翻译的东西他都改不好。
对于篇幅较长、专业度高或者信息量极大的笔译而言,三审三校都不一定能保证100%准确,机器翻译目前能达到的准确度更是远远不够直接拿来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客户一开始觉得可以用机器翻译省点钱,但员工真用机器翻译把东西弄出来以后,还是觉得效果不好,要找我们校对。这时我通常会说,重译吧,在你的译文上改,可能还没有重译效果好。
文学翻译、影视翻译、艺术翻译、广告文案翻译这些创意性强领域,机器翻译就更无法取代了。我曾经试过用谷歌翻译把经管类的英文章节翻译成中文,后来发现还不如全部人工翻译,因为把机器生硬的译文改过来,花的功夫比自己译还多。机器翻译的错误理解还可能会把你绕进去。
我们平常做翻译,做得好客户不一定会大加赞扬,可是如果错了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很严重的错误,可能会遭到投诉、扣款,甚至拿不到钱。
我们平常收试译、选译员的时候,经常能看到用谷歌翻译应付的,这种译员我肯定不会合作。不是说绝对不能用谷歌,而是看他会不会用谷歌。如果一个笔译员离了谷歌就不会翻译,那么他确实不适合干这行。这种翻译通常会把机器翻译对的东西给改错。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曾为猎豹移动CEO傅盛与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迈克斯·泰格马克教授做过一场名为《预见未来——机器·人共同进化》的交传 耳语同传,泰格马克教授也说,AI还是有很多领域是替代不了的, 譬如口译就不能。
也曾和几位搞IT的朋友谈过这个问题,一位朋友说,“现在人们说翻译马上要被AI取代,实则高估了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我认为50年内AI也取代不了整个翻译行业。” 另一位朋友说:“就现在的AI,感觉五十年未必能有翻译文学的能力,因为那个是有审美的,是‘强智能’”。
即便AI继续学习,能够在逻辑推理上更进一步,它仍然不具备人的感情和温度,而这一点,是口译员和创意类翻译不能被取代的理由。
02 谁来判断翻译水平?
中国的翻译容易不受尊重,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英文水平,尤其是英文写作水平。
遇到认为自己英文水平天下第一的客户就更可怕了,他往往觉得自己的英文比美国人还好,不是让翻译把译文改成他能看懂的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就是要我们给出一堆材料证明某个译文确实是美国人翻译/校对的。
一部分人觉得日常生活中能和外国人对话,自己的英文就很好了——实际上,日常对话并不一定需要特别高的英文水平,即便是操着一口broken English 外国人也可以保持基本的礼貌,努力理解你的只言片语,甚至夸奖你英文说的还不错。如果你的发音还挺好的,那就更能唬住一大批中国人,毕竟也不是每个非英语母语人士都能找出你一句话中有多少语法错误和词语搭配错误。
外语学习者讲不好英文可以理解,然而更可怕的是,教口语的老师很多发音都是错的,甚至连个nose都不会读。干翻译的人都知道,外语/翻译专业的学习者那么多,真正水平合格的有几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比尔王在文章中提到“MTI的毕业生最终进入翻译行业的似乎寥寥无几”,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有不少人都改行了,可是你看一下其他专业,改行的人也很多。
那些学工程的都去工地了吗?学IT的都去当程序员了吗?学新闻的都当记者了吗?学法律的都当律师了吗?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的都干嘛去了?仅仅是一部分人没有从事本专业,就可以证明这个专业会消亡,或者没有存在价值了吗?
学生时代我特别热衷于学二外三外,除了英语和保加利亚语,我还学过日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但是现在日语连假名都快认不全了,西班牙语顶多能听懂日常对话,看懂简单的邮件,法语只学了一个月,已经不会读了。
作为一名翻译,我这些二外三外学不到能做翻译的程度,那就是没用。但是对于丰富生活、增长见识的层面来说,还是有用的,我学了保加利亚语就懂了基里尔字母,能看懂、听懂一些俄语,学了西班牙语就能看懂一些意大利语,能分辨出一些欧洲语言,也不能说全然无用。
至于经世致用层面的用处,都得是学精了以后才能有的。借用一位青年书法家朋友的话来说,即便是非常小众的东西,精通之后都能有用。譬如很多人觉得现在没有人读诗了,但是做得好的诗歌公众号也有不少人在看,还有人靠在网上讲诗词为生。
至于译员会不会被机器取代?如果连机器翻译的水平都没达到,那就不用问了。
03 翻译如何适应市场?
比尔王说,“很多同传的真实年收入大概30万上下,最重要的是,上升的空间很小,和很多其他行业相比,付出和回报,付出和获得的未来职业上升空间,完全不成正比。”年收入30万上下,中位数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善于经营的同行来说,给他们年薪60万的稳定工作也是不愿意去的。
为什么呢?一个优秀的人才可以翻译旺季做同传,翻译淡季教书,不做翻译的时候做双语主持人,要么搞搞培训,或者自己带几个学生。自立门户的翻译可以充分经营个人品牌,全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且因为业务水平受到尊重。即便哪天翻译需求变少了,他们也不会饿着。
至于笔译员收入更低的问题,这也得看译者的水平和定价策略。其实业界做到顶尖的,收费一字一元甚至一字三元五元的也不是没有。面对的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策略应当是增强主观能动性,成为机器不可取代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说,应当让外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而不是AI在哪里发展你就从那里退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说白了,专业是为你提供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如果没有用它安身立命,也许是你学的不够好,也许是你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对于已经在翻译/外语专业就读的学生而言,你只要肯努力,完全可以做个翻译技能过硬,有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可以选修金融、法律),又有一技之长的斜杠青年。用好机器辅助(但不能完全依赖于此),可以让你的翻译工作更加轻松。
问题就是,很多翻译院系普遍存在着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脱节。如果老师只搞研究,那就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遑论给他们就业上的指导。
我们可以看看,那些说着AI要让翻译消亡的,自己还在做翻译实践么,还活跃在翻译市场中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也不必惊慌了。
作者:冬惊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中英口笔译硕士,文学翻译,同声传译,青年作者,尔东萱翻译工作室创始人。已翻译出版《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欲海无边》《理发师陶德》《轻舔丝绒》等十余本图书,长期带领团队为苏黎世银行、新华社、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之江实验室等机构提供翻译服务。参与多部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如《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误杀》,著有《译海无边——说说翻译那些事儿》《我是人间惆怅客》《暗夜蔷薇》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