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炳添真的是苏轼的后代吗(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代)

苏炳添真的是苏轼的后代吗(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代)眉山距离四川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五十公里,气候温和,风光明丽,是个纯朴、宁静的小城。苏家在此已三百余年,虽无功名,却也是乡绅人家;虽不富裕,但节俭度日,倒也衣食无虞。东坡因而有一个快乐单纯的童年。他自幼健康活泼,头脑明快,读书游戏都非常投入。虽然家中男孩只有他和弟弟,但两人相差不到三岁,一前一后,跑跑跳跳,年龄越长越是亲近。再加上伯父家的堂兄弟、外婆家的表兄弟和街坊邻居的孩子,大伙儿经常成群结伴,往醴泉寺爬树采果子,登石头山捡拾松果,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玩兴与趣味。而一群男孩也仿佛有用不完的体力、藏不住的好奇心,日日在这盛产荷花、处处槐柳的小城穿梭奔跑。多年后,已入中年、远离家乡的东坡仍在诗篇里清晰地回忆起这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Part.2/ 童年卧室里男孩的哭声已歇,梳洗干净的小身体裹在温暖的襁褓中,母亲程夫人疲累而温柔地看着他。先后失去三个孩子的伤痛藏在内心深处,但个性坚强的她仍然相信,眼

“苏炳添是苏轼后代”登上热搜,并且一骑绝尘直登微博热搜榜第一名的位置。从9.99秒到9.83秒,这位打破了亚洲人百米极限论的亚洲飞人闯入了人们视线,近日,有网友发现苏炳添是大文豪苏轼的二十九代孙,网友也对这件事展开了讨论,有趣的网友脑洞大开,“苏轼跑步肯定也很厉害的,毕竟是写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苏东坡呀”,年迈的苏轼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虽然可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可以看出他的身体素质还是很好的。

苏炳添真的是苏轼的后代吗(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代)(1)

当然,这都是苏家自己的家族历史,这个热搜的真假我们也无从考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真真假假的“八卦”迷人眼,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历史中大文豪苏轼的年少岁月吧。

Part.1/ 出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四川眉州眉山县城南纱谷行的一处私宅,传出男婴嘹亮的哭声,二十八岁的苏洵和夫人既欢喜又有些忐忑地迎接他们期待许久的儿子。结婚多年,他们先后有过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却都抚养不久即告夭折。去年又得一女,正由奶妈细心照顾着。而眼前这哭得理直气壮的小家伙倒是精力充沛。“看来老天终于要给我一个好儿子了!”苏洵走出房门,站在院子里仰首望天。天已大亮,十二月的清晨朔风冷冽,适才那活泼的小生命翻搅了他的内心世界:“我不再是年轻的小伙子了!今后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呢?日后孩子会如何看待我这个父亲呢?”他一向桀骜不驯、聪明自负,却也因此荒废了青春岁月。这几年,逐渐成熟的心智、身边默默承担家务和外人异样眼光却无一句怨言的夫人,终于使他结束游荡的生活,回到书房。而第一次应考乡试举人落第,更重挫了他的傲气。他深自检讨,尽焚旧稿,闭户苦读,立誓读书不够深入、学问不够成熟,则不写任何文章!他是自傲的,可是他要让这份自傲建立在才识与涵养之上。二十七岁的苏洵翻开了生命的新页,想不到第二年在这新的篇章上,涂抹第一笔亮丽色彩的是他等待多年的儿子!一切都将不一样了,无论是他、这个家还是这新生的孩子。晨风里,苏洵的心逐渐平静坚定,他转身走回书房。

卧室里男孩的哭声已歇,梳洗干净的小身体裹在温暖的襁褓中,母亲程夫人疲累而温柔地看着他。先后失去三个孩子的伤痛藏在内心深处,但个性坚强的她仍然相信,眼前这孩子一定可以平安长大。她望着孩子清亮的双眼:“多像夜空的星子啊,说不定他会是个不凡的人物呢!”如星的双眼轻轻合上,小男孩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这一天,该喜悦的其实不只是苏家。日后每一代的中国人都将爱上这个孩子,都将反复诵读他的诗文词赋,不断诉说他的机智、幽默、自信与旷达,并自他波澜起伏的一生里体悟生活的趣味、生命的意义,进而使自己能有更大的勇气追求理想、相信美好。苏东坡,中国文化长空里最为明亮的恒星,就在这一年将尽的冬日清晨诞生,没有天地异象,没有不凡的举止,迎接他的是父母满怀的喜悦、期待与爱。

两年多之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二月二十日,苏家再添男丁,东坡当了哥哥,母亲则从此未再生育,这个小家庭最终拥有一女二子。然而苏洵看似单薄的子嗣却将成为眉山苏氏家族的骄傲。

苏炳添真的是苏轼的后代吗(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代)(2)

Part.2/ 童年

眉山距离四川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五十公里,气候温和,风光明丽,是个纯朴、宁静的小城。苏家在此已三百余年,虽无功名,却也是乡绅人家;虽不富裕,但节俭度日,倒也衣食无虞。东坡因而有一个快乐单纯的童年。他自幼健康活泼,头脑明快,读书游戏都非常投入。虽然家中男孩只有他和弟弟,但两人相差不到三岁,一前一后,跑跑跳跳,年龄越长越是亲近。再加上伯父家的堂兄弟、外婆家的表兄弟和街坊邻居的孩子,大伙儿经常成群结伴,往醴泉寺爬树采果子,登石头山捡拾松果,春夏秋冬各有不同的玩兴与趣味。而一群男孩也仿佛有用不完的体力、藏不住的好奇心,日日在这盛产荷花、处处槐柳的小城穿梭奔跑。多年后,已入中年、远离家乡的东坡仍在诗篇里清晰地回忆起这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聪明的小脑袋、无穷的好奇心也让小东坡对书本的世界兴致盎然。他大约七岁开始读书,八岁入小学,就读于天庆观北极院,老师是道士张易简。近百名学生中,他记忆好、反应快、喜欢思考又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另一位同学最得老师的夸奖。老师有位好友矮道士李伯祥,他一看到小东坡,就叹赏道:“这位郎君是贵人啊!”小男孩记住了这话,觉得有趣,也纳闷他怎么看出来的。至于“贵人”一词,反不如随后他听到的另一个词“人杰”,更令他满怀想象。这个八岁的孩子在学校里对什么都好奇。有人从京师来访,带了名士石介所写的《庆历圣德诗》抄本,这是一首歌颂当今朝廷人才济美、对朝局新象充满期待的长诗。老师和来客边读边论,小东坡也凑了过去,偷偷地看着,默默地诵习,忍不住就问:“诗里所颂扬的十一个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啊?”老师看着眼前这小家伙,笑着说:“你只是个小孩子,告诉你,你也不懂!”东坡不服气,立刻抗议:“如果这些人是天上仙人,那他们的事我可能无法理解;但如果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为什么我会不懂呢?”老师讶异这入学未及一年的学生竟说出了这样的话!于是他开始详细地为孩子解说诗中十一位受人尊重的名士,并且特别告诉他:“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四位先生更是当今天下的人杰!”聪敏的孩子第一次听闻时贤——原来除了书本上有伟大的人物之外,与自己同时代也有令人景仰的人物啊!小小心灵对“人杰”充满了想象与崇拜,而他当然无法料到,日后除了来不及见到范仲淹之外,另外三人都将与他的人生交错,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坡十岁时,父亲再次离家宦游。已入中年的苏洵苦读多年,自觉于文章义理皆有所得,此番宦游,主要目的就是赴京参加国家为网罗遗贤而举办的特种考试,可惜依旧落榜。考场失利,苏洵逗留京师年余,其后漫游名山,家中事务与儿女教育就都交付给了夫人。

苏炳添真的是苏轼的后代吗(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代)(3)

Part.3/ 成长

或许是因东坡在张道士那儿的学习已可告一段落,父亲离家后,他也改在家中自学,并由母亲教导陪读。东坡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富裕人家,知书达礼,特别重视两个儿子的人格教育。她常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考问儿子,儿子反应敏锐,往往回答得清楚扼要,而母子俩有时还会一问一答地谈论起古人的是非对错、人生抉择。一日,程夫人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学问气节深受时人尊重,他为官正直,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但当时宦官弄权,政风败坏,许多正人君子都遭迫害,甚至被杀,范滂也难逃一死。上刑场前他与母亲诀别,请求母亲割不可忍之恩,不要悲伤。范母告诉儿子:“能与忠义之士齐名,死亦何恨?美名与长寿富贵怎能两全呢?”范滂领受了母亲最后的教诲,再次拜辞,而范母说出了伤心千古的一段话:“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坚持道德理想的沉重,爱与义的痛苦抉择,在当时已令闻者皆痛哭流涕,而今日,相隔八百余年,在静静的书房里,东坡和母亲也为之动容。程夫人长长地叹了口气,十岁的儿子转头看着她:“如果我效法范滂,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妈妈,您会同意吗?”程夫人先是讶然,随而双唇一抿,俯身向前,望着那双明亮的眼睛:“你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她的语气坚定,她的眼中流露的是对孩子的赞许与疼惜。“谢谢妈妈!”东坡灿烂地笑着,范滂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澄清天下的大志向、打击罪恶时的正气凛然、求仁得仁时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还有,他对母亲的孝顺、母亲对他的支持,东坡想到了这些年读过的经史子集、老师讲述的当代人杰、妈妈读《后汉书》的神情……年少的热情澎湃,年少的心灵起伏波动,早熟的心智隐隐然感受着某种理想、某种力量,甚至是某种可以昂首面对天地的快乐啊!

程夫人看着儿子纯真的笑容,内心百感交集。这些日子里她教他读经史,母子间一问一答,已让她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孩子悟性高、思考敏锐,今天她更看到了这孩子面对未来、面对生命的热情——不知险恶、挫败,单纯相信美好道德的热情——她喜欢这样的儿子,如同她一直默默地欣赏丈夫的一身傲骨。只是啊,等待儿子的是怎样的命运呢?他是否能像大鹏展翅飞向广阔的蓝天?

其实,程夫人对幼年东坡的影响并不只在同读史书的过程。她是位临事果敢坚毅,对待生命则仁慈善良的人。苏家庭院种有许多花草树木,引来不少鸟雀栖息、筑巢,东坡兄弟和一群小朋友自然对这些小生命充满了好奇心。程夫人任由他们在院子里嬉闹玩耍观看,但也严格规定:绝对不可捉弄、伤害鸟雀,也不能拿取鸟蛋。于是来此筑巢的鸟儿增多了,而且知道人们不会伤害它们,有些甚至把巢筑在低矮的树枝上。因此孩子们常常就围在鸟窝旁观察幼鸟,找食物喂食给它们,看它们张嘴接食,吱呀乱叫,孩子们也快乐地拍手大笑!宽厚、仁慈、推己及人地疼惜天地间的生命,并在其中共享喜乐,这是程夫人给东坡兄弟俩的生命教育与人格教养。

东坡十二岁时,祖父逝世,父亲自江南奔丧来归,从此,两兄弟正式就学于父亲。第二年,苏洵为两个儿子取了学名:哥哥名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弟弟名辙,字子由,一字同叔。他还特别为此写了《名二子说》勉励他们:

轮幅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轼”是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就一辆车之行驶而言,它似乎可有可无,但少了它,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宦游归来,面对进入青少年期的大儿子,苏洵发现他的聪敏更胜往日,逐渐展露的才华也令人无法漠视,但是他的坦率天真却让做父亲的既喜且忧。因此借由命名,他殷切地提醒儿子:要学习内敛锋芒,“若无所为”,以免惹祸上身。同时他也发现才九岁的幼子性情较为平和朴质,因此鼓励他保持这样的沉稳个性,将来有用于世而不必居其名,那么,相信他应能免于祸患。

“不外饰”的轼与“善处乎祸福之间”的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最感人的兄弟,他们一同成长、学习、应考、做官,也一同面对仕途的坎坷、理想的落空和生命的悲喜。他们终其一生是彼此的知音,有一样的信念、相同的梦想,在悲哀中互相安慰,于患难时互相帮忙,时常记挂对方、梦见彼此,更常书信往来、互赠诗文。在子由(辙)的心目中,哥哥才华洋溢、学识渊博,是带给世界光与热的人,也是他一生的兄长与老师。而在哥哥眼中,这个弟弟从小平和沉稳,处事不疾不徐,学识文章都能内敛才华,不给人压力,正是他不及之处。因此,子由不仅是他从小要照顾的小弟弟,也是随时可以提醒他、帮助他的益友。

父亲的命名流露了他对两个儿子的了解,父亲的评断也正好是两兄弟一生命运的准确注脚。但在政治的磨难与生命的曲折中,这对性情相异的兄弟都展现了父母坚毅、刚正、宽厚而不计较得失的特质,他们相辅相成、休戚与共,始终不曾背弃年少时的理想,也一起成就了可敬的士大夫风骨。对苏洵和程夫人而言,这应是他们最大的喜悦与骄傲。

自考场失意归来的苏洵并不曾失去信心,他相信自己的才识学力远在许多人之上,需要等待的只是时机,而现在他最重要的工作则是为儿子打下深厚扎实的学问基础。苏洵是位严格的老师,东坡与弟弟则是聪明上进、勤奋好学的学生。两兄弟随父亲读书之外,也曾在眉山学者刘巨门下读书三四年。从十二岁到二十岁,东坡在家乡幸福地成长,在温暖宽厚的亲情、扎实严格的教育之中,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长大了。他打开了眼睛、耳朵、心灵,阅读、听闻、观察并思考;他亦勤于作业,文章涵括经论、史论、经义、经解、策论等。他的文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驭以旺盛的气势,纵笔所至,议论风发,而立论的精神,则皆归于实用,不唱高调。综合论之,其风格似孟子,论事则如陆贽。苏洵很以儿子为傲,他觉得这孩子已如蓄势待发的名驹,是该让他走出家乡,放足驰骋,有用于世了!

第一位真心赏识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是张方平。张方平为朝廷重臣,在东坡十九岁时出知益州,驻在成都。他先与苏洵相识,赞赏之余,极力向朝廷保荐。而东坡年满二十即奉父命往谒方平,求教问学。张方平一见东坡,惊为天上麒麟,待以国士,从此奠定终生师友之谊,情逾父子。当时苏洵已有携二子赴京考试的打算,因此先后为两兄弟完成婚事,一则让他们成家以定心性,一则父子离家之后,让程夫人能有媳妇为伴,家事亦能有人分担。现在又加上张方平的肯定劝进,并为苏洵写了推荐信给欧阳修,还资助部分旅费,于是,三苏父子决定赴京应试,东坡的人生新旅程就此展开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

推荐阅读

苏炳添真的是苏轼的后代吗(苏炳添是苏轼的后代)(4)

东坡多情,也长于思辨,在词的世界里,他所抒写的情,所呈现的意境,有多样的姿态,在出入之间,展现出各种跌宕的情怀,充满着兴发感动的力量。

东坡绝非完人,他有优点,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人之可贵,就在有不完美处,东坡和我们一样会犯错,有缺点,但却比一般人更能承担苦难,并以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襟,面对人生困境,表现出更强韧的生命力。

读东坡词,往往更能读到一种勇于面对生命的态度,一种自由意志和创新精神的展现。

“人与经典”不只介绍经典,更强调“人”作为思考、建构、阅读和反思经典的关键因素。因为有了“人”的介入,才能激发经典丰富多元的活力。我们的经典早早就发出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大哉问。千百年来的声音回荡我们四周,不断显示人面对不同境遇——生与死、信仰与背离、承担与隐逸、大我与小我、爱欲与超越——的选择和无从选择。

作者简介:

刘少雄,台湾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台大艺文中心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专研苏东坡文学、唐宋诗词、宋代文学及词学理论。两度荣获台湾大学教授杰出奖。著有《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读写之间——学词讲义》《汇通与适变——东坡以诗为词论题新诠》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