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非遗叹别样重阳节(重阳将至有一种记忆叫非遗)
解码非遗叹别样重阳节(重阳将至有一种记忆叫非遗)俞彩根 - 清水丝绵▼余杭滚灯亮相北京奥运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做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汪妙林住在南苑街道西安社区,生于滚灯世家的他继承了长辈的基因,从小对滚灯情有独钟,并从父亲那里传承了各种滚灯招式。作为余杭区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妙林一直把“余杭滚灯”的传承发展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孜孜不倦地传授滚灯技艺。如今,汪妙林的儿子在他的传授下也学会了耍滚灯。空闲时,父子两人常常在家里切磋滚灯舞功。不过汪妙林喜欢更多的年轻人来学舞滚灯,让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出青春的花朵。
截止2015年底,余杭全区的百岁老人(含虚岁)共有45人,塘栖镇位居百岁老人数之首。最年长者是崇贤街道崇贤村的曹彩林老人,已104周岁。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是历史的亲历与见证者,也是能够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凭依者。在向这些老寿星表示祝福的同时,小余儿今天想要带大家认识几位咱余杭本土老有所为的“国”字号、“省”字号非遗传承人。
汪妙林 - 余杭滚灯
耍滚灯有一套
余杭处杭州近郊,南宋时为京畿之地,各种庙会活动频繁,滚灯做为旧时俗节迎会仪仗队伍中必出的特色节目,自然十分盛行。
汪妙林住在南苑街道西安社区,生于滚灯世家的他继承了长辈的基因,从小对滚灯情有独钟,并从父亲那里传承了各种滚灯招式。
作为余杭区首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妙林一直把“余杭滚灯”的传承发展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孜孜不倦地传授滚灯技艺。如今,汪妙林的儿子在他的传授下也学会了耍滚灯。空闲时,父子两人常常在家里切磋滚灯舞功。不过汪妙林喜欢更多的年轻人来学舞滚灯,让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出青春的花朵。
▼余杭滚灯亮相北京奥运
俞彩根 - 清水丝绵
清水淡,丝绵长,温情久难忘
还记得孩提时那床温暖轻盈的丝绵被吗?印象中的余杭,家家种桑,户户养蚕,村民自制的蚕丝被柔软、舒适,宛如母亲的香气,令人持久难忘。
家住塘栖镇丁山河村的俞彩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绵的传承人,用自己娴熟的技艺,成功创办丝绵加工作坊。很小的时候,俞彩根就在祖辈的影响下接触了清水丝绵。从事清水丝绵制作数十载,俞彩根其间没有换过其它工作。她的双手,充满着手工业者的印记。
俞彩根说:“别人都是信任我们才来买我们的丝绵的,我们得摸着良心做生意”,“制作丝绵的工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只要一个工序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丝绵的质量”。
▼清水丝绵技艺展示(唐永春 摄)
董仲彬 - 中泰竹笛
笛音悠悠“灵声”传
2011年,中泰街道正式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竹笛之乡”。
董仲彬出生在“苦竹之乡”中泰铜岭桥,1988年创建杭州余杭中泰灵声乐器厂。由他专业制作的“灵声”牌中高档笛箫等民族乐器,音准度高,音色优美,外观简洁优雅,高音灵敏度好,工艺优美,质量上乘,深受海内外知名演奏家喜爱。他于2008年获得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笛箫制作“终生成就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董仲彬注重培养下一代传承人,积极保护和传承制笛技艺。
▼年轻工匠制作竹笛中
房金泉 - 余杭油纸伞
再续油纸伞情缘
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房金泉,从12岁起就跟随父亲房柏林学做纸伞,传承了父亲做伞骨的传统技艺。2007年1月,余杭纸伞面临工艺失传,瓶窑塘埠村刘有泉重建纸伞作坊,邀请房金泉参与纸伞制作,成功恢复了传统的余杭纸伞制作技艺。
▼余杭油纸伞展示
施卫国 - 鸬鸟鳌鱼灯
这条鱼一“游”便是两千年
鸬鸟鳌鱼灯舞流传于杭州余杭鸬鸟镇全城坞一带,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当地群众把鳌鱼灯作为吉祥之物,每逢春节、元宵节扎灯舞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施卫国16岁开始学习制作鳌鱼灯,一直热衷于鸬鸟鳌鱼灯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他针对鳌鱼灯表演人员难以组织的现状,顶住鳌鱼灯表演传男不传女的风俗压力,组建了“女子鳌鱼灯队”。他协助镇文体中心,在山沟沟旅游区设立传承基地,采取公司员工与镇内有文艺爱好的村民相结合的办法,组成青年鳌鱼灯队,较好解决了传承中的资金和人员等问题。他还帮助镇小学、幼儿园组建鳌鱼灯队,开展传承工作。2009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鳌鱼灯代表性传承人。
▼女子鳌鱼灯队
胡乔泉 - 五常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武艺好身手
胡乔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常十八般武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五常村的胡乔泉自8岁在村民的引导下学习五常十八般武艺,习得刀法、棍法等多种套路、阵法,此后作为强身健体的方式常练不断。
20世纪80年代,年富力强的胡乔泉在自己加强习武的同时,开始传授传统的五常十八般武艺,仅五常村民就达100余人在他的训练下恢复习武套路、阵法。2010年以来,胡乔泉致力于五常十八般武艺进校园工作,目前校园传承已经有声有色,成立了少年十八般武艺武术队,目前胡乔泉正在着手开展五常十八般武艺拳谱的撰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除了上面介绍的这几位之外,咱余杭还有许多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行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时值重阳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祝愿他们和全余杭的老人们健康长寿!
材料提供:区老龄办、区非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