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贝聿铭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与政府代表协商,使南侧地块形状得到改善,不仅提供了通道还增加了占地面积并拥有了正南正北的朝向。这一点贝聿铭非常看重,他要求大楼朝向和周边其他建筑一样——大楼正面必须向北正对维多利亚港。贝聿铭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这块土地上的黑暗历史,,而是在当下:这一相对较小的地块,三面被繁忙的高速高架路包围,也就是没有可供行人进入的通道。其次是其棘手的梯形形状,以及南北方向巨大的地势落差。报纸上写道,“在许多人眼里,贝聿铭早就是现代纪念性建筑的杰出设计师了。”1982,位于北京的中国银行委托贝聿铭设计其在香港的总行大厦,但直到1985年施工才正式开始。种种因素导致了工期的一拖再拖,最大的难点之一是地理位置。表面上,花园道1号的地块炙手可热,因为位于中环的政治和金融中心。但是原址上的建筑是建于1844年的维多利亚风格南区美利楼,当时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官宿舍,由于1941至1945年日据时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

2017年是享誉海内外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00周年华诞。贝聿铭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里,为全世界设计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建筑,其中有博物馆也有商业项目。最近,由香港大学和哈佛设计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重新认识贝聿铭:一百周年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建筑系举行,据主办方的介绍,贝聿铭是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最优秀、但尚未建立理论体系的建筑师之一。

香港中银大厦是贝聿铭在亚洲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今年恰逢也是中国银行的100周年纪念,这个时候研究当时的历史和建筑背景,有助于我们能更深刻的认识这位永远地改变了香港轮廓的设计师。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2)

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竣工于1989年,“纽约时报”把这一年誉为“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之年……”因为在这同一年里,贝聿铭完成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达拉斯的梅尔森交响乐中心、在洛杉矶的创新艺术家经纪公司总部大厦、康涅狄格州的乔特科学中心和纽约的西奈山医疗中心。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3)

报纸上写道,“在许多人眼里,贝聿铭早就是现代纪念性建筑的杰出设计师了。”

1982,位于北京的中国银行委托贝聿铭设计其在香港的总行大厦,但直到1985年施工才正式开始。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4)

种种因素导致了工期的一拖再拖,最大的难点之一是地理位置。表面上,花园道1号的地块炙手可热,因为位于中环的政治和金融中心。但是原址上的建筑是建于1844年的维多利亚风格南区美利楼,当时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军官宿舍,由于1941至1945年日据时期被用作监狱和刑场的黑暗历史,1982年被拆除。

贝聿铭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这块土地上的黑暗历史,,而是在当下:这一相对较小的地块,三面被繁忙的高速高架路包围,也就是没有可供行人进入的通道。其次是其棘手的梯形形状,以及南北方向巨大的地势落差。

贝聿铭团队花了近一年时间与政府代表协商,使南侧地块形状得到改善,不仅提供了通道还增加了占地面积并拥有了正南正北的朝向。这一点贝聿铭非常看重,他要求大楼朝向和周边其他建筑一样——大楼正面必须向北正对维多利亚港。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5)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6)

银行间的竞争

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挑战是,中银大厦被用来与边上同在施工的汇丰银行总部大楼进行比较。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7)

中国银行与汇丰银行

汇银大厦作为一座资金充裕的宏伟建筑,建筑师诺曼佛斯特得到指令很简单,就是造“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大厦”。以1985年的货币估值,耗资6.68亿美金,在当时是最昂贵的建筑。而贝聿铭开始设计前,据当地报纸报道,中银大厦预算1.3亿美金,差不多是汇银大厦的五分之一。

1980年代的中国还没拥有像今天这样的全球影响力,在经济尚未崛起的时代,这笔投入即使对于政府投资的中国银行而言也已经是高的离谱了。

另外,汇丰银行用自己所有的、大厦前方的土地与政府做了交易,换来了政府的担保:汇银大厦前方的维多利亚海港景观将永远不会被遮挡——大厦前方将不再允许建任何高层建筑。

而在中银大厦与维港之间已有多座超过70米、阻挡视线的建筑林立其中。

幸运避开机场航线的高度限制

尽管困难重重,但贝聿铭注意到了“这个地块的一个重要优势。”

“由于所在位置正好避开了机场航线,但与其他机场北面的建筑不同,这座新大厦可以完全不受高度的限制”在2000年发表的专访中,他告诉德国记者Gero Von Boehm。“造一座高楼不仅可以俯瞰香港的一些最出名建筑,还可以将整个维多利亚港尽收眼底,更可以远眺九龙。”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8)

预算范围内,只有造高才能在现有地块上打造一座地标性建筑,意识到这一点后贝聿铭出了一份超高建筑设计,看起来简洁但蕴意丰富而且相当前卫,竣工后将会是美国以外的最高建筑、全球第四的最高建筑。

横空出世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9)

中银大厦一经落成即刻成为了香港的标志性建筑,考虑到该项目所面对的场地局限,预算的有限,以及作为在香港的摩天大厦在结构性上必须要达到的非同一般的高要求,这一巨作确实令人叹为观止。鉴于当地台风频繁,风力载荷要求超过纽约市和风城芝加哥正常标准的两倍——在1983年对于一座超过300米的建筑的要求是能抵御4.3千帕。

为了不浪费每一寸土地,贝聿铭将方形平面用两条对角线进行分割,最终要建成4栋合为一体的三角形建筑。为了达到锥形效果,4栋三角建筑的高度各不相同、依次递升,最后一栋达到最高点。

贝聿铭的长期合作者莱斯利罗伯森验证了他的直觉,即三角形最能呈现结构感。莱斯利是后来纽约世贸双塔的首席结构工程师。

罗伯森的结构设计使得外观简洁,他的创新“巨型结构”设计由立柱、对角拉锁和水平加强板组成,用特制连接件使得所有部件协同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三维系统,从而使结构和经济效能发挥到极致。

最终将会比普通的香港高楼节省一半的钢材用量。

风水之煞

最初的设计引起了前所未有争论。批评最多的,今天依然存在,是香港的风水大师。在设计前和设计过程中,贝聿铭和业主中国银行,都没考虑到中国式的哲学体系,既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洽的理念。

三角形建筑的立柱所呈现的锐利角度在风水大师看来就是刀锋,对准的是周边的总督府、威尔士王子军营和汇丰银行。现在还有人称其为“刺天利刃”。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0)

遭受批评最多的是外立面上X型交叉的斜拉杆。中华传统文化中,X型符号用来标记死刑犯的名字,这就引发了对死亡的联想。贝聿铭无意伤害大众情感,经过与罗伯森的讨论,他们决定隐藏掉水平结构部件的裸眼可见效果,只保留玻璃幕墙上立柱和斜拉杆的可视性,这样X型交叉和立柱之间在幕墙上就形成了钻石切面的图案效果。

但对于锐利的尖角立面刺向天空的效果,建筑师们没有再做让步。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1)

“迄今为止最有创意的摩天大厦”

1991年中国银行正式迁入,著名的设计师和评论家彼得布雷克参观后宣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创意的摩天大厦建筑建构了。”

他在《建筑记录》里写道“的确,这是自30年前密斯凡德罗的西格莱姆大厦建成后,最美妙的现代摩天大楼。”

在处处受限的背景下,中银大厦设计方案所体现的建筑和结构学智慧,在大厦建成近30年后,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尤其难得的是,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作者:Juan Du CNN(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日期:2017年12月21日

附:贝聿铭的代表作品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2)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3)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4)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5)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6)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7)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8)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19)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20)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21)

贝聿铭香港(贝聿铭与香港中银大厦)(2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