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从百度少帅到人工智能创业有意思的是,顾嘉唯说,这期间他的清华大学室友毕业后做了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已经有9亿用户,比肩微信和Facebook,估值30亿美元。但即使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最好时机,顾嘉唯并没有感到可惜,他认为自己此前6年所做的积累,正好可以发挥在最具价值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上一股大浪互联网、移动手机应用是以模式创新和效率创新为主导,红利即将过去,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大势以来,科技创新的力量即将崛起。这张榜单在过去几年所挖掘的科技青年才俊不少后来都成为风云人物,包括Google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Jonathan Ive、iRobo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Helen Greiner,他们代表了商业与科技的创新精神。2016年的35名上榜者中,共有6名中国人,顾嘉唯是其中之一,

4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磨练,加上2年的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工作,顾嘉唯过去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一直在业界最顶尖且环境相对自由自主的研究院工作。在2016年8月份,他终于决定离开百度,离开IT和互联网行业老大,加入人工智能的创业浪潮。

这一次他选择的公司既非大牌,也不是巨头,而是创办一家全新的创业公司——物灵智能科技。 同在8月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了第16届TR35榜单,即全球35名35岁以下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物榜单。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1)

顾嘉唯

MIT科技评论认为,各路精英在创造力、管理能力方面都堪称翘楚,他们的创新领域涉及医疗、能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涵盖初创公司、研发机构和企业巨头。他们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张榜单在过去几年所挖掘的科技青年才俊不少后来都成为风云人物,包括Google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雅虎创始人杨致远、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 Jonathan Ive、iRobo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Helen Greiner,他们代表了商业与科技的创新精神。

2016年的35名上榜者中,共有6名中国人,顾嘉唯是其中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精英。《MIT科技评论》授予他“发明家”的称号,称他的工作正在创造人类的未来人工智能消费产品。《MIT科技评论》说,“这位人工智能专家想设计出帮得上忙,而不是惹人厌的新一代自然人机交互界面。”

在接受澎湃新闻(thepaper)专访时,顾嘉唯多次感谢了曾给予自己许多帮助和培养的两家前雇主,“让我入选TR35人名单的很多工作成绩,我是在百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完成的,非常感谢他们。我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应当讲一直不算是最热闹的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方面,更多是三到五年为节点的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方向。这个过程当中,我其实算是错过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几年时间。”

有意思的是,顾嘉唯说,这期间他的清华大学室友毕业后做了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已经有9亿用户,比肩微信和Facebook,估值30亿美元。但即使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最好时机,顾嘉唯并没有感到可惜,他认为自己此前6年所做的积累,正好可以发挥在最具价值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上一股大浪互联网、移动手机应用是以模式创新和效率创新为主导,红利即将过去,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大势以来,科技创新的力量即将崛起。

从百度少帅到人工智能创业

顾嘉唯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2010年顾嘉唯进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四年后加入百度的深度学习研究院。

“在微软研究院的4年,是自己在技术储备最深的4年。微软的整个工作氛围更像象牙塔,熬夜搬砖跑实验,没日没夜赶demo赶deadline。为了学术,为了技术的深度和不同观点可以争个面红耳赤,大家都很拼,你可以和许多技术大牛合作,也能有机会到世界各种地方参加行业学术论文的发表大会。”顾嘉唯对澎湃新闻称,但当时的工作强度和时长也给他带来了一个后遗症,导致他到现在仍对咖啡过敏。

有了4年的技术储备,顾嘉唯在2014年加入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开始带领一支多背景的业务线团队进行创新产品开发。值得一提的是,顾嘉唯是“百度少帅”计划成员,该计划旨在培养青年科学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包括知识、行动、表达、创新和梦想五个维度。举例来说,在知识这一维度里,百度的要求是在某一个或多个人工智能相关知识领域,掌握的深度达到同龄人中的最高水准。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2)

baidueye

在百度IDL的两年多时间里,顾嘉唯主要负责交互式软硬件原型验证和设计开发,发布了BaiduEye、DuLight以及DuBike百度自行车、脸优等创新项目。 其中BaiduEye是一款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第一视角的视觉信息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通过百度大脑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索引真实世界,为用户提供所见实体物品背后的数字信息及相关服务,帮助用户认知世界并连接服务,全面改造博物馆参观体验,重塑零售消费商业模式。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3)

dulight

另一款让顾嘉唯感到骄傲的产品是DuLight,同样依托“百度大脑”的认知技术,包括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以及深度学习等相关核心技术,专门为盲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私人助理,帮助盲人“看见”真实世界。

“我们团队很多90后,思维也都很活跃,我们为深度学习创造的人机界面也不都是解决问题型的,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娱乐型产品。”比如,FaceU脸优应用,它基于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和表情特征点,进行换脸的手机应用,将复杂庞大的深度学习运算技术框架移植到了手机上,25帧/秒的实时3D人脸融合和表情迁移,实现了人人都能玩的大片特效。

但正如顾嘉唯自己所说,研究院的很多工作的确在技术方向上走的很深,但科研大多过于追求技术领先性和独创性,却在行业市场综合环境成熟度把握方面有所缺失,商业化投入的时机和决心非常很重要。

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一直在象牙塔般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工作的顾嘉唯最终从研究走向了创业,成为物灵科技的创始人之一,开始自己带队进入人工智能赛道。这家公司励志要做人工智能领域里最具灵性的消费者品牌。

做好培育新兴AI产品消费者的准备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包括后来的一段时间,从电商社交到分享经济,我觉得更多是一种互联网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接下去人工智能产业会更强调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现在我们是想要在人工智能领域里,直接面对消费者,给他们提供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创新产品。”顾嘉唯说。

至于为何选择人工智能作为主要赛道,顾嘉唯说首先是因为人工智能领域里的赛道足够长,不是一两年就能决出胜负的。其次是前景够广,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市场潜力,在新技术的变革下,人工智能需要公司大量且可持续的研发投入,坚持才能形成技术壁垒。

在采访中,顾嘉唯还谈了自己对AI的理解。“比尔·盖茨在2007年就预言机器人会进入家庭走进生活。但十年过去了,很多时候通用家庭机器人还是伪命题。很长一段时间AI技术的成熟度都不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攻克,这和已经被媒体和影片渲染下的用户期待是匹配不上的。”顾嘉唯称。

在这样的环境下,顾嘉唯认为,早期新兴的AI产品肩负着教育市场的使命。消费者习惯的形成是和技术演进、产品迭代相辅相成的过程。

“一个新产品和新产业诞生的时候,需要想清楚是不是能打破原来的商业法则,形成商业撬动点,比如当年iPod火起来的一大原因,是苹果创造的数字版权购买模式,使得大家可以不要为了一首主打歌再去购买一张专辑,这样整个数字音乐产业就被颠覆了。今天亚马逊做的所有事情其实也非常类似,比如通过新的智能终端把家庭耗材变成订阅模式,进而形成颠覆电商的购买行为。同样我们进入机器人行业,除了准备好培育市场需要的长期研发投入,只有找到更深层的商业利益撬动点才是最有价值的。”顾嘉唯说。

想要让《她》变成可能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这个领域其实已经经过了60年的发展,其中还经历过三次低谷。2016年,随着谷歌AlphaGo人工智能系统战胜韩国李世石,人工智能的概念再次引爆全球。

“在我的眼里,人工智能本身只是解决问题的部件性技术,并不能直接形成用户价值,创造突破性创新的还是用户和产品驱动要素,AI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不是像电商或者O2O(online to offline)这样的互联网应用层服务,而更像是电,或者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施。所以这就意味着核心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基础设施的道路上找到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好比人们用数字芯片和电路板创造电脑和手机来连接信息和提升效率,而不是晶体管;人们用电子邮件,是因为它解决了沟通问题,而不是POP3、IMAP协议;人们用淘宝、亚马逊是因为买东西方便,而不是HTTP协议。”顾嘉唯说。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4)

《HER》(《她》)

在采访中,顾嘉唯多次向澎湃新闻提到了科幻电影《HER》(《她》)。这部影片描述的是在不远的未来,AIOS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化身萨曼莎,配上迷人的声线,个性温柔体贴、幽默风趣,让主人公西奥多陷入美妙的爱情当中。

虽然电影许多情节超前,但顾嘉唯认为,很多科幻片里的设定大都能给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指明一些方向,比如钢铁侠里面的“贾维斯”给固定空间下AI助理和终极形态的智能家庭场景指明了方向,《Her》里面的“Samantha”非常启发移动场景下的私人贴身助理方向,《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给情感陪伴实体交互机器人一个很好的诠释。那才是人机交互演进过程中最具灵性的体验。而他正在为此努力,希望让物灵科技的机器人能摆脱人机交互不智能的问题。

在AI领域里,相对于消费者领域,早期阶段金融、安防、医疗等ToB(to business)领域,更容易切入。尽管如此,顾嘉唯仍觉得消费者领域的人工智能值得一试。原因也很简单,不想自己在市场初期失去机会。

“在整个消费需求和体验升级的大背景下,大众对于AI究竟能解决自己生活中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便利,还需培养认知市场,大众消费市场需求还有待激发与引爆。但如果你在市场初期不进来做消费产品化的过程,不去做商业模式,还像互联网时代一样,后期再进入,就很难有机会了。”顾嘉唯说。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5)

JIBO

现在,物灵科技的机器人团队正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团队一起努力打造他们的“全球首个社交机器人”——Jibo。它只有一盏台灯大小,可以放在家里、办公桌上的任何角落。它能随时唤醒,进行对话交流,除了察言观色开启话题引导服务之外,他的灵性主要还体现在很多Non-verbal的交流表达的惊喜瞬间,从情感依赖到家庭伙伴的角色塑造上。除此之外,物灵科技在儿童教育领域里、安防领域也有所布局。

什么时候mit首提人工智能(MIT青年英雄顾嘉唯)(6)

JIBO

在顾嘉唯的设想中,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应该能提供一整套的人机互动解决方案。比如,当早上的闹铃响了,人工智能会按照此前的规划提醒你起床,安排你接下去要做的事,甚至帮你冲咖啡。除了规划好的逻辑外,它还能对突发的事件进行回应。例如,它能知道咖啡机没有水了,面包机里没有面包,甚至还能帮你处理紧急的事件等等。

“我们会建立一个叫灵智的深度学习训练平台,通过多个产品端的获取将大量家庭用户数据进行训练,优化模型算法。” 顾嘉唯说,“在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中,我希望人工智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因为人不是一段简单的代码或者算法,在适应性自动化的低容错情况下,系统还可以很自然很舒服地让用户来做决定,这就让具有灵性的人机交互界面拥有很多商业化可能。”

从建筑、工业设计进入计算机领域,再到微软、百度顶尖研究机构,到如今投身创业,对于顾嘉唯来说,人生道路上似乎还未遇到特别重大的困难。顾嘉唯平时的兴趣爱好是玩航模,享受自己组装搭建到操控飞机的过程。

在事业上,这位新晋的中国企业精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公司成为商业化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

“人工智能商业化产品一定不能纸上谈兵,必须一步步做出来,放到场景里去,放到消费者面前,看看大家的反应,反复修正,因为这里面市场未知可能性太丰富,比当年苹果创造iPod、iPhone的挑战更复杂,所有现有商业模式或是产品交互范式的定义可能都不适合,需要更多的原创甚至失败去定义。我们下决心准备好,在这条长赛道接下去跑一场理想主义的马拉松。” 顾嘉唯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