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为啥那么卑微(不仅仅是第二性)
波伏娃为啥那么卑微(不仅仅是第二性)她的卓越才华和卓立不群的思想都蕴含在诸多的小说、论文、著作当中。但令人感到钦佩的是,她在十九岁时,就发表了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与他人的意志”,而她的本身的经历也成为这种化身,她过着她所希望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度过精彩的一生”。21岁时,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期间认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并因共同的志趣,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也为后来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为她向西方的旧思想和旧习俗发起了有力的挑战。萨伏娃一生是辉煌的,在众多的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有显赫的声誉。
说到西蒙.德.波伏娃,我们首先想到可能就是她的《第二性》,作为女权主义运动的“圣经” 无愧于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经典。
但今天,和大家聊的不是这本展示波伏娃才华的巨著,也不是探讨男女平权的话题,
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平凡又伟大,创造自己独特人生历史的女性写作者。
她是20世纪法国最具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08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书香之家,从小过着舒适、安定的优越生活。
21岁时,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期间认识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并因共同的志趣,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也为后来波伏娃的女权主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为她向西方的旧思想和旧习俗发起了有力的挑战。
萨伏娃一生是辉煌的,在众多的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有显赫的声誉。
但令人感到钦佩的是,她在十九岁时,就发表了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与他人的意志”,而她的本身的经历也成为这种化身,她过着她所希望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度过精彩的一生”。
她的卓越才华和卓立不群的思想都蕴含在诸多的小说、论文、著作当中。
如:她的小说《达官贵人》获得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还有小说《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风流》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当然,《第二性别》是其作品中最为耀眼的。
这些丰富的作品证明波伏娃的一生始终是与写作相伴,毋庸置疑,写作是她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
波伏娃,在三岁时,就开始拼写、朗诵、阅读。父亲是她的文学启蒙老师,在家里,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精神的世界里徜徉。
通过阅读开启的童年时光,不仅是有书香的渲染,更是思维的形成。
通过阅读,小波伏娃开始思考并学会掌控自己的思想,那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关于“自我”的问题、“他人”的问题、“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给她带来了思维的乐趣。
尽管幼时的思考总是带着狭隘、稚嫩的,但重要的是思考过程本身。
小波伏娃在“自我”世界里的尝试,让她有种摆脱外界、父母、社会束缚的自由,也是这份自由,让八岁的波伏娃有底气:
“我自信,现在和将来我都会独立主宰自己的生活。”
每当夜晚,面对屋里暖气管上冒出的层层白气、听着滴滴答答的钟摆声还有战争的恐惧,只有书籍带给她内心的平静。
文字是一种忠诚的陪伴,只要打开书籍,它们就扑面而来,守护在她身边,与她交谈、交心……
各种故事、童话、离奇的、感动的、滑稽的,一一在她眼前上演,让她忍不住走进书中,跟着书中的主人公去体验、去感受。
在幼年的波伏娃眼中,书中是一个比现实更现实的世界。
02十五岁的笃定十五岁时的波伏娃已是一个“大姑娘”了。一头齐耳短发、一身白色连衣裙,面带微笑,这是一个青春的少女模样。
此时的她,因与家人的关系变化,缺乏安全感变得惶惑不安,少女时代,总是需要同伴的安慰与陪伴。
这时,一个小个子、短头发的女孩走进波伏娃的少女时代。
她叫“扎扎”。她们有着相似的爱好、谈学习、谈看的书、谈同学老师,谈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成为“形影不离”的一对。
十五岁的波伏娃在“扎扎”身上看到向往,却不曾拥有的、渴望却不敢想象的世界。
她开始厌恶强加在她身上的专制的、狭隘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只能被动接受、顺从,她被母亲宗教道德规范和父亲的权威压得喘不过气。
第一次,波伏娃开始重新审视曾经让自己笃定的信仰,她开始思考、开始怀疑、开始反驳,她找到的方式便是写作,要成为一位作家。
将写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并不是她一时的冲动,幼年的文学熏陶,与文字的特殊的情感和亲近,在她看来,是自然而然。
文字里既有她的热爱与责任,也有理想与现实,还有自我与世界、短暂与永恒。
在这里,她找到与自己、与世界融合的交点。
她也坚定了自己用文字、用著述道出生活的悲惨与美丽,勾勒想要的未来,这是一种最永久的方式。
03终极的“精神契约”21岁时,她失去了好友"扎扎”,扎扎的离世让波伏娃伤心了好久,好在不久,她遇到了一生的伴侣—萨特。
熟悉波伏娃的人都知道她与萨特的“契约爱情”。
当萨特向波伏娃提出“契约”时,也一度让对爱情充满美好憧憬的她不安、恐惧,但很快这些情绪消融在坚定的信念中——她一直希望自己像一个男人一样独立地度过一生,经济上的独立、精神上的自由。
当然,这份“爱情契约”经过他们一生的践行,证明比世俗的契约更稳固,他们有超越一般爱人、普通夫妻的信任。他们不仅在情感上信任对方,更有共同的热爱-文学与写作。
每当写完一部作品,他们互相交由对方审读,对方会以批判的眼光、别样的视角,给作品带来更丰富的思考和内容。
对波伏娃来说,萨特对写作的热爱和韧劲,带给她很大的精神鼓舞,萨特的提醒和鼓励,又启迪她走向更深刻的思考与创作。
他们在互相的智性交流和砥砺中完成一部部作品。当然,他们还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自由,从二战前追求的个人自由,到经过战争洗礼后,参与到人权、抵抗不公的运动中,为全人类的自由而尽到知识分子的责任,他们也一起在写作中找到自由……
结语每个人都无法留住岁月,波伏娃用写作留住人生中所有的体验和思考。
写作之于波伏娃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文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成为一种存在的方式,超越自我的方式,追求自由的方式。
如果说,写作证明了波伏娃自身的存在,而她的本身也诠释了女性勇敢追求自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