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天可以玩三天表情包(34做一天玩三天)
做一天可以玩三天表情包(34做一天玩三天)回到三和,他们因“日结”可以“抱团取暖”,却又因个体的种种贪念或懒惰又“分崩离析”。每年,每月,每天都有许多年轻人来到三和,他们刚开始只是现在三和找到一个找工作的平台以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是不久他们发现了一个事情,工厂太辛苦了,不是他们所想要的生活,然后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们开始寻找周围许多的快乐,网吧,赌博,等等那些以前的所谓三和前辈寻找快乐的生活,这是趋同,去个性化的第一步,是在年轻人察觉到工作的艰辛之后受不住周边前辈们拓展出来的快乐的诱惑。在快乐的海洋肯定是要花钱的,在逐渐花光钱后,在以前的三和前辈的“指引”下,他们所想到的不会是再次回到工厂干活赚钱,而是想着如何通过刚刚所说的“日结”来维持基本生活与玩乐。在体验过挂逼生活后,他们没有想到生活成本可以如此低廉,而日结的工资只需要干一天活就能拿到,在这个时候,刚刚所说的三和大神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便完全形成了,就形成了刚刚那句,他们没有规划了
说到社会化,我先说一下我对它的定义的理解,我认为它是一种我们能理解这个现实世界的实际运作规则以及如何去参与这个社会实际运作的一个过程。而今天我们所聊到的社会化过程,是基于我对于一本社会学的书:《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中的一点点对于“三和青年”这个群体的思考
要讲这群被网友称为三和大神的一群人,首先我们要知道他们是谁
三和大神便是指游荡在三和的新一代农民工,原本怀揣着赚钱致富的梦想来到深圳,现实却无情打碎了他们的梦想。
这些年轻人带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开头来到三和,却演绎了程度不同但结局相似的故事结尾:他们怀揣梦想奔赴三和,在与招工企业、市场中介的三方博弈中,历经争抢日结、繁重劳动、微薄收入以及证件被偷、博彩失利等大大小小的挫折后,陷入了失望、怠惰、沉沦的恶性循环。
其次,我们要解释几个接下来会见到的定义,一是日结,即工资一日一结,干完就给工资,这是许许多多三和大神的重要生活来源,也是他们能够做一天玩三天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许多人的生存基础。二是挂逼,一个有意思的词语,用来描述三和青年的一种状态,在生存状态与生活状态之间的徘徊,极具不稳定性,也可以在三和作为一个形容词使用,表示某个物品很廉价,或仅仅能用,比如5块一碗的挂逼面(老板是三和的辛德勒),两块钱挂逼水,十来二十块钱的挂逼床位等等。
在对他们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后,我们需要知道这本书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三和青年”这个群体?书中所给出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规划了的未来,只为当下而工作;不求累进式的成长,只求即刻的满足;维持着近乎底线的生存,安于低欲望的生活状态。
如果是社会成员个人持有上述价值取向,那么问题很大程度上出于其自身,同时他或许也会意识到,自身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是冲突的,从而适度调整自己的认识及行为。但当一群青年人因此而聚集,则构成了某种社会现象,甚至是社会问题:周围持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越多,越有可能给青年人造成错觉,即自身的价值取向有着交广的群体基础。他们也由此摆脱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造成的心理压力,在这一群体中获得了归属感。
咱们抛开三和青年这个话题,这像不像咱们的大学生活?
回到三和,他们因“日结”可以“抱团取暖”,却又因个体的种种贪念或懒惰又“分崩离析”。每年,每月,每天都有许多年轻人来到三和,他们刚开始只是现在三和找到一个找工作的平台以寻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是不久他们发现了一个事情,工厂太辛苦了,不是他们所想要的生活,然后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们开始寻找周围许多的快乐,网吧,赌博,等等那些以前的所谓三和前辈寻找快乐的生活,这是趋同,去个性化的第一步,是在年轻人察觉到工作的艰辛之后受不住周边前辈们拓展出来的快乐的诱惑。在快乐的海洋肯定是要花钱的,在逐渐花光钱后,在以前的三和前辈的“指引”下,他们所想到的不会是再次回到工厂干活赚钱,而是想着如何通过刚刚所说的“日结”来维持基本生活与玩乐。在体验过挂逼生活后,他们没有想到生活成本可以如此低廉,而日结的工资只需要干一天活就能拿到,在这个时候,刚刚所说的三和大神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便完全形成了,就形成了刚刚那句,他们没有规划了的未来,只为当下而工作;不求累进式的成长,只求即刻的满足;维持着近乎底线的生存,安于低欲望的生活状态。这也意味着他们成为了真真正正的三和大神。“三和大神”看似自由洒脱的表象下实则是在对抗生活不满后的任天由命,价值观念的残缺则是同类人日复一日互相加持的结果。他们看透了未来没有选择的生存状态,从人生发展的角度决断出最有利的身份和行动,有钱就花,没钱再说,生活都这样了还能更坏下去吗?不能。他们于是变得更加心安理得,一步步从心怀梦想的务工者变为“挂逼”,最后变为无家可归的“大神”。
其次,三和大神会一直存在吗?
这个问题有待探讨。首先再退回到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三和?其实很多人是怀着自身以及父辈所想的闯荡一番而来的,根据现实数据,目前三和主要是90后的农村青年,而那个年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而农村教育等发展却无法跟上的年代。而且,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速减少,导致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农村而来的缺少相应在城市中生存的技能的年轻人们在城市中越来越难找到立足之地,逐渐的,他们发现了生活成本可以这么低,如此低的工资也似乎可以在城里面玩得挺开心,似乎还能活下去,渐渐地,他们原本的斗志似乎被磨灭了,逐渐选择了三和式的生活。同样的,在如今逐渐以讲能力的社会中,我们也是在排挤他们,想想看,从你的内心出发,如果你要招人是不是很容易将他们排除在外?这似乎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们需要适应一个新的现代的社会要求,但我们却在排挤他们,那这个群体所能得到的社会资源便会越来越少,那就更难适应了。于是他们转换了一种途径,他们自发地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三和青年构成的三和青年阶层,数量庞大,况且,他们有着很相似的经历,在一个如此的社会中,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个去个性化的过程,同化且认同三和青年。虽然这个阶层的流动性很大,但是目前看来是稳固的,所以在我国农村与城市间协调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我觉得这个广义上各个城市的“三和青年”阶层是会一直存在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这本书的名字《岂不怀归》,三和大神们能摆脱三和这个地方吗或者准确来说,是摆脱这种三和精神?我想,是能的。三和青年这个群体,是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的,也不难在书中看到如常常将“逃离”“摆脱”这样词语挂在嘴边的人,而那里的有些“前辈”也会告诉后来的年轻人:不要在这里待太久,能离开还是离开,不然你会很难再摆脱三和。我们还是回到青年们为什么来三和这个问题,他们是带着改善生活,期待着美好未来的愿景来的,但是在来到这里,受到现实条件,环境影响等各种原因变成了三和大神,走上了三和生活,走上了去个性化的道路,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再次找回自己的过程,如贴吧上有很多记录逃离三和的帖子,更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这是继去个性化后重新找回目标的过程,是重新唤起对于自己人生的责任感的过程,也是从新找回在当今社会的社会身份的过程。
回归到咱们社会化的问题,开头我说到我对社会化的认识是我去了解这个社会真实运作的过程,而在读这本书之前,准确来讲在我了解三和青年这个群体之前,我是真的实实在在没有想到过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是在深圳这么一个城市中,会存在如此与这个城市相割裂的魔幻现实,现在它和我们处在同一个城市之中,当我们享受着学校最好的资源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每日为了找工作与下一顿饭而忙碌;当我们结束一天的学习躺在床上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在网吧通宵或在公园长凳上冒着被抓进警局的风险将就一晚。对于深圳这个城市,GDP飞速发展,但我们却常常称它为文化沙漠,为什么?我想是太过功利与忙碌,它需要着一批有一批新鲜的务工人员,却又在他们失去相应的利用价值时将他们驱赶,在三和青年的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话,“这是别人的城市,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留下来挣钱。对于这里来说,我们只是过客。”
最后,有一点点小的反思,咱们对于三和青年的最深印象是做一天玩三天,慵懒颓废,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反观自身,以放松休息的名义或躺或坐在床上刷B站,以关心朋友的名义刷着自己半年甚至几年都未曾打开聊天窗口的微信好友们的动态,以关心时事的名义刷着充斥着娱乐至死内容的微博,以珍惜时间的名义熬着凌晨两三点的夜却仍是干着毫不利己的事请。间接性的努力,总体节奏的颓废,所谓的“做一天玩三天”也仅仅只是这种生活状态的加强版,想到此处,内心不禁一颤。从大众意义上的三和青年仅仅只是聚集于深圳市龙华区的部分青年,而从广义层面上讲,似乎我们许多人都是“三和青年”,每天花着或多或少的时间沉迷自我世界,玩世不恭,蹉跎岁月.
有人默然离去,有人满怀梦想而来,有人梦想破碎。梦想曾经也有过,只是现在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