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福克纳《尤利西斯》作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乔伊斯也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祖师,对于这部小说不管大家有没有看完,但基本的认识相信都有。《尤利西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如何展现意识流动时选择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内心独白。在《佩德罗·巴拉莫》中充斥着大量的独白,其中的对话、梦呓以及回忆都可以理解成独白,因为那是一个逝去的世界。据本人初步统计,种种独白的篇幅占了全文字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独白就像飘在天上的云一样,四处流动,令人难以把握其对应的实质。再加上其中并不只有叙述者胡安一个人的视角,更加容易使得读者逻辑不清晰。而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大概要数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最为出名。但威廉福克纳让班吉、昆丁和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再以全知视角讲述剩下的故事,在阅读时相对容易理解。《佩德罗·巴拉莫》所做的就是把原本独立的叙述糅合在了一起,我们在阅读时或许将其再分解为《喧哗与骚动》那样

称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为神作,应该不算是夸张的说法。它神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它的形式几乎可以说是现代小说叙事的一个巅峰,尽管它是一个中篇小说,但它的2.0版本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也成为了世界经典。再者就是它绝非那种故弄玄虚的作品,在追求形式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内涵的揭示,甚至可以说形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最后是它的成就和影响力,不到十万字的一部中篇小说,却能被翻译成超过60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开来,并使得胡安·鲁尔福跻身大师的行业,成为世界文坛以少胜多的典范。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1)

对于《佩德罗·巴拉莫》这部小说,许多读者的第一反应都是看不懂。之所以造成这种感觉,大抵是因为鲁尔福剔除了一些主观的评论和客观的描述,使得整本小说充满近乎梦呓的对话、流动破碎的时间以及不断变换的场景。而这部小说的主题也潜伏在表面的纷杂破碎之下,静静地等待读者揭晓。

在解读这部小说之前,对胡安·鲁尔福之前的一些作品的介绍会显得非常必要。在一次访谈中,胡安·鲁尔福曾说过:在动笔前,我早就在头脑里把《佩德罗·巴拉莫》写好了;我没有记错,可以肯定地说,是十年前;在那十年中,一切问题都在我头脑里解决了。胡安·鲁尔福的创作生涯并不长,从1942年开始到1955年中间不过13年,基本可以认定在《佩德罗·巴拉莫》之前的17篇短篇小说都是在为其练笔。那17篇短篇小说在1953年合成了一个短篇集《烈火平原》,它们的题材保持了一致性——农村题材。这些短篇小说都是以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的,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对墨西哥原本的庄园主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但前前后后几十年中,土地争夺稳居着农村矛盾的核心地位。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2)

胡安·鲁尔福

在那些短篇小说中,胡安·鲁尔福描写了农民的悲惨生活、农民家庭的悲剧以及他们中许多人的愚昧和堕落;描写了土地改革之后真实地农村状况,一切更加的破败与凋敝,所谓民主选举到底是什么情况;描写了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冲突,政府军对暴动的镇压,围绕土地的争夺……这些都可以认定是胡安·鲁尔福为《佩德罗·巴拉莫》做的准备,也是我们如今理解《佩德罗·巴拉莫》的材料。这些短篇小说并没有采用太繁杂的叙事技巧,主题也比较单一,人物刻画方面也偏于概念化,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此也建议大家在看《佩德罗·巴拉莫》之前,先把《烈火平原》中的短篇小说通读一遍。

在对作品的前身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接下来可以来探讨另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这部小说是如何叙述的,也就是它是怎么写的。在这也可以再次回应一下标题中那个容易显得夸张的修饰性词语——神作。这部小说显得晦涩难懂并不是因为它讲了太高深的哲理或是太过曲折的故事,而是因为它讲故事的方式太过独特。到底有多独特呢?又该如何去理解呢?我认为这部小说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一个结合体,它有着另外两部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并且很好的结合起来了。之前有译本把其译作《生死之间》,算是贴合小说的基本内容,同时也靠近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但我认为其实没能抓住小说的本质。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3)

乔伊斯

《尤利西斯》作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乔伊斯也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祖师,对于这部小说不管大家有没有看完,但基本的认识相信都有。《尤利西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如何展现意识流动时选择了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内心独白。在《佩德罗·巴拉莫》中充斥着大量的独白,其中的对话、梦呓以及回忆都可以理解成独白,因为那是一个逝去的世界。据本人初步统计,种种独白的篇幅占了全文字数的一半以上。这些独白就像飘在天上的云一样,四处流动,令人难以把握其对应的实质。再加上其中并不只有叙述者胡安一个人的视角,更加容易使得读者逻辑不清晰。而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大概要数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最为出名。但威廉福克纳让班吉、昆丁和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再以全知视角讲述剩下的故事,在阅读时相对容易理解。《佩德罗·巴拉莫》所做的就是把原本独立的叙述糅合在了一起,我们在阅读时或许将其再分解为《喧哗与骚动》那样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4)

福克纳

于是我们可以从众多人物及众多视角中找到三个主体:胡安、佩德罗和苏萨娜。其中每个人的视角也有三个:第一人称的亲历视角、第三人称的全能视角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模糊视角。通过这些不断的视角,科马拉遥远的过去、较近的过去以及现在都得以全方位的展现出来。

在最遥远的过去,科马拉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年少的佩德罗和苏萨娜。在更近的过去,科马拉是一个充满罪恶和暴力的地方,行凶作恶是佩德罗父子,因苏萨娜的离去以及父亲的逝去,佩德罗走向了报复社会的道路,最终变成了一个卡西克式的人物(卡西克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恶霸,在当时的拉美农村这类人四处行凶作恶)。现在的科马拉,也就是胡安所去到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凋零破败只剩下鬼魂的地方,在这片废墟之中,胡安走进了一个个空无一人家徒四壁的屋子,遇到了爱杜薇海丝、多罗脱阿和雷德里亚神父等亡魂,在他们的近乎梦呓的追忆之中,科马拉的过去开始浮现。

防守型中前卫普卡实况(解读神作佩德罗)(5)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本来简单的一个故事,干嘛要弄得这样神秘晦涩?通常的回答大概是这样的:在文学中怎么写有时候比写什么更重要,小说的艺术性有时候比思想性还重要。但我觉得还有更好的回答,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通过对传统叙事的颠覆,在破碎的时空之中,死人开口说话了,一切似乎变成了永恒。这难道不是文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甚至是人追求的终极幸福吗?如何重现过去的一个村庄,如何展现一段尘封的历史,我想没有比《佩德罗·巴拉莫》做得更好的作品了。

谢谢阅读,欢迎交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