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让你停留在我的心里(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让你停留在我的心里(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感觉,我们只是在后来的成长中,把感觉给丢了。丰沛的感觉并非是小说家、画家、导演和音乐家等艺术家的特权,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都有纯粹而自然的感觉。自然,这个感觉不是生理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与知觉的感觉。依照生理心理学的定义,感觉即是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和触觉这五觉。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譬如“有感觉”这样的话,其中的感觉并非这五觉,而是其他范畴的东西。这个范畴,可以说是心灵、精神或灵魂……我们总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

让你停留在我的心里(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1)

什么是感觉?

这几天一直在自动思考这个问题,一天,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感觉是“我”与世界的真相建立关系的那一刹那的产物。

这句话冒出后,我略略有些自得,但很快记起,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爱的觉醒》以及《克里希那穆提传》中都表达过这一见解。他关于这一见解的言论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观点: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自然,这个感觉不是生理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与知觉的感觉。依照生理心理学的定义,感觉即是嗅觉、味觉、听觉、视觉和触觉这五觉。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譬如“有感觉”这样的话,其中的感觉并非这五觉,而是其他范畴的东西。

这个范畴,可以说是心灵、精神或灵魂……

我们总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觉

丰沛的感觉并非是小说家、画家、导演和音乐家等艺术家的特权,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孩子,你会发现,年龄小的孩子,都有纯粹而自然的感觉。

所以,我们不是没有感觉,我们只是在后来的成长中,把感觉给丢了。

感觉的丢失,首先是因为身边最重要的亲人不断否认我们的感觉。譬如,一个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赶上前把他扶起来,对他说:“不疼不疼,别哭了。”

这已算是比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训斥孩子说:“摔这么一下就哭了,你怎么这么没骨气!”

这些做法都是在否认孩子的感觉。摔倒了,觉得疼,这是孩子的感觉,但大人说,你不疼。这时,孩子的感觉就混乱了,他为了赢得大人的爱与认可,或者惧怕大人的疏远与惩罚,最后倾向于否认自己的感觉,而认同大人的说法,不哭了,甚至觉得自己也不疼了。

这样一来,他就否认了自己的感觉。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这个孩子的感觉就会越来越迟钝。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来了,孩子要出门,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妈妈说:“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

“我不冷,穿得够多了。”孩子回答说。

“我都冷,你怎么会不冷?!”妈妈训斥他,并不由分说又给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经吃饱了,但大人仍要他继续吃饭。

这些事情,都是在否认一个孩子的感觉。摔倒了,疼,这是他的“我”与这个世界的真相建立了关系,这种疼的感觉会自动让他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降温了,冷,这也是同样的含义;吃够了,饱,吃少了,饿,也是同样的含义。

这些所有的感觉,会自动牵引着这个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该怎样生活,怎样自我保护。但如果他的这些感觉被否定,那么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条来生活了,而感觉就会离他越来越远。

我自己之所以有那种看似特殊的识人“能力”,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一直以来都尊重自己的感觉,而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的父母很少否定我在这方面的感觉。

不幸的是,我们的感觉能力势必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制,势必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对你讲,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你的感觉是错的,我们的看法才是对的,感觉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结果,拥有丰沛感觉的人成了凤毛麟角。

那么,怎么恢复你的感觉?答案也很简单,尊重它。

如若你的心中涌动起一种感觉,彻底放弃与它抗争。不管它是什么,你都可以由着它在你心中自然地游走。如此,它最终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

你的感觉不能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在短文《论单纯》中,我写过这样一个事例:

他是知名的心理医生,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他们在一家机构合作。

但是,在和他们交谈几分钟后,我就断定,在看人上,她远比他有眼光。

只因为,她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心,他没有。

所以,不管阅历多丰富,他都是可以被诱骗、被讨好、被糊弄,而她不会,因为她的心太单纯。

我把这断言说给朋友,他们被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们是花了数年的时间,经过很多例证,最终才“发现”她的确比他更会看人。

这只是因为,他们很不单纯,所以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相信”这一点。

我够单纯,所以可以几分钟内得出这个答案。

仅从结果上看,这个事例似乎很特殊,因我那么快就发现了别人几年才能发现的本相。但从过程上看,我认为它其实一点都不特殊。我相信,“被吓了一大跳”的朋友其实和我一样,一开始一定也会有类似的感觉的。但是,这种感觉产生之后,他们不是“由着它在心中自然地游走”,而可能首先是与它抗争,例如质疑这种感觉,评价这种感觉,最终导致不敢相信这一感觉。

当然,质疑也罢、评价也罢,是很隐秘的心理过程,我们必须停下来,进行深度的自我觉察,才能清晰地发觉它是怎么进行的。

一个网友问,她由着感觉指挥自己,但为什么走到了悬崖边缘?

答案很简单,她的感觉并不纯,她的感觉藏着很多欲念。尤其重要的是,她的这些欲念是针对别人的,即她的恋人,她一定是渴望恋人用某种方式爱她。这是欲念,是要求,是要求恋人不顾他自己的感觉,而按照她的欲念来对待她,这不是感觉。

并且,我强调的是,“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我们应先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让感觉在别人身上开花结果”。

尊重感觉,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让感觉在心中自然产生,自然游走,不对它做任何工作,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

有没有一种感觉,其中是没有念头的?你能不能安于这种感觉之上,既不指挥它,改变它,也不以好坏来论断它?试试看。

♥ ♥ ♥ 搜索微信号hs_psy,关注瀚思心理,把心理学带在身边。♥ ♥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