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的娃娃带好:要把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的娃娃带好
要把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的娃娃带好:要把占人口百分之二十五的娃娃带好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将“六一国际儿童节”定为新中国儿童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要求保护青年、妇女、儿童的利益,救济失学青年,并使青年、妇女组织起来,以平等地位参加有益于抗日战争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1942年4月4日,毛主席为《解放日报》题词:“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对于共产党人的具体纲领中指出:
1938年10月,在边区托儿所的基础上,陕甘宁边区政府又正式成立了“延安保育院”,毛主席为保育院题词:“好好的保育儿童,一切为了孩子”;“为教育后代而努力”。
“延安保育院”除了在生活上对儿童悉心照顾,还特别重视对儿童施以文化、思想方面的全面教育,由边区政府教育厅或由保育研究会编制教材,制定了教育目标:适合抗战需要,实现三民主义,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启发儿童爱国思想与发扬民族精神,养成儿童独立精神。毛主席与朱德是最常到保育院看望孩子的两个人,当时陕甘宁边区受到日军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围困,财政非常困难,但边区政府总要克服一切困难,优先保证保育院的需要。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制定《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在民权主义方面规定“实行免费儿童教育。”
1940年4月,毛主席为延安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史洛明写了一幅字“天天向上”,这幅字被发表在《新中华报》上,成为激励几代中国儿童的精神力量。
1942年4月4日,毛主席为《解放日报》题词:
“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
1945年4月24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对于共产党人的具体纲领中指出:
“要求保护青年、妇女、儿童的利益,救济失学青年,并使青年、妇女组织起来,以平等地位参加有益于抗日战争和社会进步的各项工作,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将“六一国际儿童节”定为新中国儿童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
1950年6月1日,新中国的儿童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儿童节,毛主席挥笔题词:庆祝儿童节。
1950年6月19日,毛主席在给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针对学生的健康问题提出了要求:
“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营养不足,宜酌增经费。学习和开会的时间宜大减。病人应有特殊待遇。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
1951年6月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八一学校七名少先队员代表,勉励他们:
“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革命的下一代。”
1952年6月14日,毛主席给周恩来写信要求废除贵族学校,他说:
“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
1952年10月22日,毛主席与朱德、宋庆龄、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的演出,期间他对宋庆龄说:
“儿童剧团应多排演一些适于儿童看的戏剧,因为由儿童上演儿童剧比之由成人演给孩子们看,更生动,更能引起儿童们的兴趣和喜爱。”
1953年6月30日,毛主席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对青年工作提出要求说:
“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有些领导同志只要青年工作,不照顾青年的身体,你们就用这句话顶他们一下。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我们这一代吃了亏,大人不照顾孩子。大人吃饭有桌子,小人没有。娃娃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哭了就是一巴掌。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
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在关于改进少年儿童读物创作和发行问题的报告上批示:
“你们可以照你们的布置去做,不要等候我提意见。”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 (扩大)会议,提出学校要加强思想工作,要加强政治工作:
“除专业之外,在思想上有所进步,政治上也有所进步,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时事,学点政治,很有必要。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灵魂。从前叫德育、体育、智育,我们现在变成‘两育’了,德育不要了。所谓德育,就是学点马克思主义,学点政治。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8月,毛主席几次阅读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对文章作了批示和修改,其中一处修改是关于儿童的教育问题,:
“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就是我们时代的德育。这二者同智育是连结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
1958年10月31日,毛主席在石家庄听取河北省委以及石家庄市、地委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建立托儿所问题,他说:
“一个食堂,一个托儿所,两个事要注意搞好。搞不好影响很大,影响生产,饭吃不好就生产不好,小孩带不好,影响后一代。保育员要像母亲那样关心孩子,你们有没有人管这个事情?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对小孩子一叫一闹就打,不好,要叫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1958年11月10日,毛主席审阅修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一九五八一一九七二年)》初稿,在初稿谈托儿所、幼儿园问题处,毛主席加写道:
“要把为托儿所、幼儿园服务的工作,看成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崇高的工作。”
1958年11月19日,毛主席阅《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村人民公社的主要情况、问题和意见的报告》,在报告里加写道:
“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必须同时抓起来。不抓生活,要搞好生产是困难的。生产好,生活好,孩子带得好,这就是我们的口号。”
1958年11月28日,毛主席审阅修改《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草案)》,加写了一部分内容,其中关于社会主义事业方面的问题,他写道:
“至于托儿所,幼儿园,工厂里的工人食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先有。不过,在那里,凡是由资产阶级举办的这类事业,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的在于便利资本家剥削男女劳动者。而我们所举办的这类事业,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便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便利于人类个性的解放,真正彻底地解放了妇女群众,并使儿童教养得更好些,因而得到全体劳动人民,首先是妇女群众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