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话是怎么形成(作为莆田移民后代的潮汕人)
莆田话是怎么形成(作为莆田移民后代的潮汕人)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古莆田话并不等同于如今的莆田话,可以说你让唐宋时期的莆田人和现在的莆田人对话,他们是基本无法沟通的,顶多听得了只言片语。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莆田移民的后代的潮汕人会听不懂莆田话呢?他们又是为何移民至此呢?而从语言学上讲,潮汕话跟闽南更为接近。潮汕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是属于闽南语下的一个次方言。而莆田话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莆仙话。如今的潮汕话虽然和闽南语已经有较大的区别。但是毕竟属于同一语言支系,作为闽南人还是可以听得懂四五成的潮汕话的。而如果要让一个潮汕人来理解莆田话,就犹如潮汕话和粤语的差别那么大了,基本上无法沟通。闽语分布
《潮州志》中记载:“唐时中华氏姓迁入者,有潮阳洪氏,来自莆田”; “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宦占籍尤众,以莆田为最多”,其中有黄、郑、方、陈、萧、魏、丘和兴化蔡诸氏。
翻开潮汕人的族谱,可以查询到他们的始祖大部分是来自福建的莆田。
但有趣的是莆田和潮汕并不相邻,中间隔着泉州和漳州。潮汕是北邻客家人聚居区梅州,东邻闽南漳州,往南是大海,西邻有相近文化的汕尾(很多时候也把汕尾划入潮汕)
广东民系
而从语言学上讲,潮汕话跟闽南更为接近。潮汕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是属于闽南语下的一个次方言。而莆田话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莆仙话。
如今的潮汕话虽然和闽南语已经有较大的区别。但是毕竟属于同一语言支系,作为闽南人还是可以听得懂四五成的潮汕话的。而如果要让一个潮汕人来理解莆田话,就犹如潮汕话和粤语的差别那么大了,基本上无法沟通。
闽语分布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莆田移民的后代的潮汕人会听不懂莆田话呢?他们又是为何移民至此呢?
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古莆田话并不等同于如今的莆田话,可以说你让唐宋时期的莆田人和现在的莆田人对话,他们是基本无法沟通的,顶多听得了只言片语。
我们都知道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居住在这里的最开始并不是中原人,而是当地的土著闽越人。在历代的中原政权向周边扩张中,中原的汉人才逐渐向周边地区移民。而中原人移民莆田的时间和中原人移民泉州的时间相差并不久远。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莆田都是在泉州的管辖下。所以古莆田话基本跟闽南语就差不多,顶多有一些口音的区别,就犹如现在同为闽南语的漳州话和泉州话的区别那样。
不论是以前的河南人移民福建,还是我们要讲的莆田人移民潮汕,造成大规模移民的原因不外乎两个:要么是人地矛盾紧张,这块地养不活那么多人了,有些人没饭吃了不得不离开;要么是特殊时期的战乱,人们为了活命,不得不奔走他乡。
唐宋之后,福建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南宋。随着宋室南迁、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前是蛮荒之地的福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开发。闽南地区的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长,尤其是莆田。但是山多地少的东南沿海承载不了过多的人口,因此唐宋时期就有小规模的莆田人通过水路向潮汕地区移民。
与如今给人有暴发富印象不同的是,宋朝时的莆田可谓人杰地灵,非常重视科举考试,人才翡翠。有 “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南相宋名相陈俊卿、礼部侍郎蔡襄、权相蔡京、宋代史学家郑樵等等皆来自莆田。历代莆田进士更是达到两千三百多名,其中宋代就达到一千六百余名。
蔡京
浓厚的士族文化氛围,也使得莆田在宋末抗击蒙古侵略中,反抗最为激烈。抗击蒙古失利后,这一时期大批的莆田人又一次通过水路逃亡潮汕地区。这是第一次莆田人大规模移民潮汕。
莆田人移民路线
第二次大批莆田人移民潮汕地区是在元末的“亦思法杭兵乱”。在元末那个动乱的年代,在此经商多年并富甲一方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过金钱买官,逐渐掌握了泉州港的地方武装,割据一方。
而此时,莆田地方官之间因争夺权力互相攻杀, 给亦思法杭兵以可乘之机,最终多次攻陷莆田。 莆田人民在这次兵乱中两万多人被杀,诸多房屋被焚毁。所以大批莆田人不得不再次大规模移民,前往先辈们已经探好路的潮汕地区,有的甚至到了更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
大批的老百姓移出,使得莆田当地民生凋敝。明朝建立稳定局面后,北边的福州人填补了这一空白。所以,如今的莆田话是受闽南语和福州话双重影响,再加上封闭的地理环境,逐渐发展成为有自己特色的方言。仔细听一些词跟闽南语或福州话有点像,连起来说闽南人或福州人可能就都听不懂了。
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莆田移民后代的潮汕人听不懂莆田话
如今的潮汕人和莆田人,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商业领域都颇有建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脉相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