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轮战第十五侦察大队(老山侦察兵埋伏6天)
老山轮战第十五侦察大队(老山侦察兵埋伏6天)10日21时50分许,捕俘组发现6名越军沿着882高地西侧向29号阵地接近。当进至掩护组左后侧约70米处时,敌人停止了前进,待在原地对我军潜伏区和29号阵地方向进行观察。靳参谋命令掩护组和捕俘组做好战斗准备,接应组沿壕沟向左翼机动,迂回至敌人正面。但是由于距离较远,没有惊动敌人。3月9日10时,指挥组在29号阵地开设完毕。14时50分,伏击分队到达八里河村东侧。而后按照捕俘组、掩护组、接应组的顺序,徒步沿30号阵地、29号阵地北侧150米处路口出境,16时20分全部进入预定伏击位置,指挥组在现地进一步明确了各组的打法和协同动作。掩护组由9班长梁富兴率领侦察兵6人编成,携带7011电台、电话单机各一部,配置在捕俘组左后侧约50米处,负责捕俘组左侧及后侧警戒,随时准备前出支援捕俘组的战斗,掩护捕俘组回撤。接应组由4班长刘军率领侦察兵6人编成,携带7011电台1部、电话单机2部,配置在29号阵地
29号阵地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中越边境线八里河东山方向,济南军区陆军第138师在老山战场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期间,为步兵第412团与413团的防御结合部。这一地区山高坡陡、沟深林密,东北侧是越南境内的882高地,该高地西南侧有一条雨裂沟,沟深约70米,南侧坡度较缓,但由于植被茂密,从我军阵地难以观察。
根据前沿步兵报告,当面越军多次由马黄坪方向沿882高地向我军纵深渗透、袭扰。其中负30号阵地、29号阵地、27号阵地 、负270号阵地,是敌人主要的渗透、袭扰方向。为了进一步查明敌人的活动情况,1986年3月4日,师侦察科长周明清率领师侦察连干部、骨干沿着敌人活动痕迹,秘密抵近至882高地以及马黄坪南侧200米处进行了现地侦察,发现了敌人从马黄坪方向经882高地向我军阵地接近的2条小路和在882高地附近构筑的防炮工事,以及大量活动踪迹。
为了稳定阵地防御,打击渗透、袭扰之敌,经过周密侦察和观察,师司令部决定派侦察连3排越境,进至29号阵地东北侧山腿附近伏击敌人,并相机捕捉向我军27号阵地、29号阵地、负270号阵地渗透、袭扰的越军。
根据敌情、地形和任务,伏击分队编为捕俘、掩护、接应、指挥4个组,参战兵力合计31人。捕俘组由3排长王威率领侦察兵11人编成,携带7011电台、电话单机各一部,配置在29号阵地东北侧山腿,负责打击捕捉向29号阵地方向渗透、袭扰之敌。
掩护组由9班长梁富兴率领侦察兵6人编成,携带7011电台、电话单机各一部,配置在捕俘组左后侧约50米处,负责捕俘组左侧及后侧警戒,随时准备前出支援捕俘组的战斗,掩护捕俘组回撤。
接应组由4班长刘军率领侦察兵6人编成,携带7011电台1部、电话单机2部,配置在29号阵地至27号阵地之间的交通壕路口处,随时以兵力、火力支援各组战斗。
指挥组由侦察参谋靳伟、侦察连长曹智贞、卫生员3人编成,携带7011电台1部、电话单机3部,在29号阵地开设,负责指挥各组的战斗行动,以及协调炮兵和前沿步兵的行动。战斗方案经过司令部批准之后,伏击分队组织了沙盘推演和现地演练。至3月8日,各项工作准备完毕。
3月9日10时,指挥组在29号阵地开设完毕。14时50分,伏击分队到达八里河村东侧。而后按照捕俘组、掩护组、接应组的顺序,徒步沿30号阵地、29号阵地北侧150米处路口出境,16时20分全部进入预定伏击位置,指挥组在现地进一步明确了各组的打法和协同动作。
10日21时50分许,捕俘组发现6名越军沿着882高地西侧向29号阵地接近。当进至掩护组左后侧约70米处时,敌人停止了前进,待在原地对我军潜伏区和29号阵地方向进行观察。靳参谋命令掩护组和捕俘组做好战斗准备,接应组沿壕沟向左翼机动,迂回至敌人正面。但是由于距离较远,没有惊动敌人。
14日23时10分,越军再次沿着882高地方向接近我军潜伏区。23时21分,捕俘组和接应组先后报告,在潜伏区左翼30余米处发现5名敌人,指挥组命令各组做好战斗准备,掩护组向左形成正面,2营炮兵做好射击准备。15日零时,敌人又顺着原路返回。根据敌人这两次的活动情况,指挥组判断敌人没有发现我军的潜伏行动,还会再次接近29号阵地。
指挥组将情况作了分析研究之后,电话通报各组和前沿步兵,同时进一步强调潜伏纪律。15日9时,越军对潜伏区附近及29号阵地实施了零星炮击。师司令部当即电话指示,因为敌人炮击目标反常,夜间要加倍警惕敌人的行动。根据这一情况,靳参谋进入潜伏区详细了解情况,决定在潜伏区两侧敌人活动路线附近设置一部分地雷障碍,以此阻止敌人回撤。
捕俘组于23时20分报告,听到左前方约50米处,有树枝折断声和枪托撞树声,指挥组立即命令各组做好一切战斗准备。23时22分,越军运动至捕俘组正前方约40米处,由于树多草密,没有动手。23时30分,捕俘组发现有10余名敌人已经接近至右侧约20米处,因为此处枯树枝较多,难以隐蔽地进行捕俘行动,指挥组果断命令掩护组(有石头作为遮挡)起爆定向地雷首先打响,当即毙敌2名,伤敌1名,其余敌人慌忙后撤。
捕俘组和掩护组在定向地雷爆炸之后,先是投掷手榴弹,然后以猛烈的火力向敌人射击,又毙敌1名,同时2营迫击炮对敌人实施拦阻射击。16日零时3分,越军931高地西北侧200米处升起红色信号弹1发,遭到伏击的敌人看到信号之后向后溃退。7时30分,在前沿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下,伏击队分两路交替掩护,对战场进行了搜索,于8时40分沿原路线安全返回。
此次战斗历时7个昼夜,共计毙敌3名,伤敌2名,伏击分队无一伤亡,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伏击作战,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取胜之道。
反复侦察,选准目标。为了掌握敌人活动规律,准确地选择伏击区,侦察科组织侦察连27人分为9个组,用9天的时间在步兵第412团、413团防御地城内调查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周科长亲自率伏击分队干部、骨干对马黄坪附近实施了抵近侦察,发现882高地附近敌人活动迹象较多,以及向27号阵地,29号阵地之间和负30号阵地接近的道路各一条。
根据敌情、地形,把伏击区选择在29号阵地东北侧。这一方向敌人活动次数较多,便于捕捉战机;距离我军前沿阵地较近,战斗打响后,可以得到前沿分队的有效支援;前出路线和伏击区植被茂盛,容易隐蔽企图。
周密计划,充分准备。确定了伏击区之后,侦察科先后3次组织连队干部进行反复研究,拟制方案。杨副师长、胡副参谋长亲自听取汇报,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指示。根据方案,侦察科组织设伏分队在沙盘和相似地形上反复演练了指挥、潜伏,捕俘、通信、支援、接应和救护训练,做到了任务明,打法明、联络信号明。
同时又与前沿分队、炮兵组织了现地协同。根据夜间寒冷潮湿和潜伏时间长的特点,在物质准备上既保障了饮食供应,保持体力,又采取了防寒、防渴、防打瞌睡、防蛇蚊咬的措施,有力保障了伏击行动。
指挥沉着,把握战机。为了有效地打击渗透、袭扰之敌,把握了最有利的时机先敌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当敌人在10日、14日2次从882高地渗透时,由于距离较远,都没有惊动敌人。15日,敌人第3次沿此路线渗透,距离50米、40米、30米时,一直没有打,直至敌人接近至约20米时,才命令各组突然开火。同时又引导炮兵对敌人实施了拦阻射击,断敌退路。战斗从打响到结束,仅用了23分钟。整个战斗做到了有条不紊。
吃苦耐劳,严守纪律。行动之前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杨副师长亲临连队讲话,做了具体指示,指战员争先恐后地写决心书、请战书,积极要求参加这次行动,并争着要到捕俘组担任最艰巨的任务。设伏期间阴雨连绵,伏击队员衣服全部湿透,趴在满地是水的地上,历时7个昼夜,不少人感冒着凉拉肚子,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没有违反潜伏纪律,严密隐蔽了行动企图。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南疆烽烟正十年